生长教育理念下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教学研究

2021-08-19 02:16吴志明
中学物理·初中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衔接

摘 要:生长教育理念的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衔接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衔接:一是教学内容衔接,关注知识经验的生长;二是探究学习衔接,关注探究能力的生长;三是科学方法衔接,关注思维品质的生长;四是遷移应用衔接,关注创新能力的生长.研究认为,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好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衔接工作:一是以生长教育理念引领教学衔接工作;二是以开放合作精神研究教学衔接工作;三是以创新交流机制管理教学衔接工作.

关键词:生长教育;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衔接;思考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4-0002-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生长教育理念下初中科创融合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b/2020/02/99).

作者简介:吴志明(1964-),男,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关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启蒙学科,初中物理课程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物质科学”内容维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中学生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时,以小学科学为基础和起点,具有了相关知识的前概念及初步认知.重视并做好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衔接的研究工作,是一项重要且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生长教育的视角出发,探讨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衔接问题.

1 生长教育的内涵

生长教育理念来源于人们追求的教育价值.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首次将“生长”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中来,他提出的“教育即生长,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的观点,阐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儿童像种子”的观点,隐喻学生的成长犹如植物的生长,有其内在的生长力,教师像种植家,要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精心呵护,科学栽培.当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在于“育人”,促进人的生长与发展,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的人.因此,生长教育观不仅仅关注学生身体方面的健康成长,更关注学生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生长.生长教育就是以学生现有基础为发展起点,唤醒并激活学生生长原动力,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生长路径,以学生主动、健康、和谐生长为价值追求的课堂教学形态[1]. 生长教育认为,人的生长力源于人自身,由内而发,许多时候需要被唤醒,被激活,来自外部适宜的环境、有利的条件和恰当的栽培,是学生生长重要的外部保障,这其中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2 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教学实践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和功”与教科版小学科学“工具与机械”的教学衔接为例进行探讨.

2.1 教学内容衔接,关注知识经验的生长

对小学和初中这两个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比较,主要涉及的知识点见表1.

从本单元的知识维度分析,小学科学“工具与机械”涉及四类生活生产中较常见的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主要是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认识这些基本工具和机械,再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了解其基本作用;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和功”同样涉及这四类简单机械,关注点在杠杆平衡条件及滑轮的使用特点,教学重点在于研究简单机械使用过程中遵循的物理规律,发现其中的物理本质,初中的进阶内容增加了功、功的原理、功率和机械效率.

这些教学内容方面的联系与差异,提示教师教学时: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相应的知识储备,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活动,避免一些简单内容的重复教学;二要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科知识的衔接、迁移与生长;三要通过学习进阶,探寻生长知识经验的有效路径,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完成认知体系的更新与重建.

2.2 探究学习衔接,关注探究能力的生长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课程目标都聚焦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科学探究既是初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初中物理教学重要的教学方式[2],所以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两者的一个重要衔接点.以探究“滑轮”为例,如图1a是小学科学中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实验装置,学生通过比较定滑轮两边绳子所挂钩码的数量,来判断使用定滑轮是否省力;初中物理中使用图1b的方法来探究定滑轮的特点,在探究了竖直方向上是否省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观察斜拉后是否还能省力;如图1c所示运用杠杆原理分析定滑轮不省力的原因: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如图2a是小学科学中研究动滑轮作用的实验装置,与初中物理实验方法相同,但探究活动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在得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分析动滑轮的实质:如图2b所示,动滑轮可以看作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图2c是后续学习中探究“动滑轮”的实验,增加了测量手和钩码的移动距离,进一步研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上述教学案例提示我们,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共同的重要学习方法,小学科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3];初中物理教学也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探究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在科学探究内容难度、活动要求、数据分析、论证评估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拓展与提升,通过实验探究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持续不断生长.

2.3 科学方法衔接,关注思维品质的生长

科学方法教育是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的一个重要纽带.在小学科学“工具与机械”单元教学中,涉及到观察、调查、比较、分类、控制变量、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科学方法的初步了解与运用,为初中物理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初中物理在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方面,要做到更细化、更规范,更注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加以内化,促进学生转化思维方式,提升思维能力,生长思维品质.

例如在“杠杆”教学活动中,小学科学“工具与机械”通过如图3a所示,帮助学生认识杠杆,着重说明杠杆上的三个重要位置: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在研究杠杆原理时,学生通过分析所挂钩码数量与三个重要位置之间的关系,认识杠杆的作用,体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教材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初中物理也以生活中的撬棒为原型引入“杠杆”,如图3b所示,重点放在“力臂”概念的建立上,因为这涉及到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问题;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代替一侧的钩码,如图3c所示,保持弹簧测力计挂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改变拉力的方向来改变力臂大小,进而研究杠杆平衡问题的内在规律.

这一教学案例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生长过程,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科学规律的认识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我们的科学思想教育应充分体现这一渐进过程,顺应学生内在的生长原动力,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实现有序衔接,逐层递进,稳步推进学生思维品质高质量生长.

2.4 迁移应用衔接,关注创新能力的生长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都十分重视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迁移与应用,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步入到深度学习层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因此,推进知识方法与能力迁移的有序衔接,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与价值[4].

小学科学“工具与机械”在“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中,安排了一个制作小杆秤的活动,如图4所示.学生通过制作活动,了解到杆秤是怎样称量物理重量的道理.初中物理在“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要求这个机械模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简单机械组成,用它能省力提升重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评价项目和评分标准,设计了表2的活动评价表,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合作,制作完成后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实物展示、原理阐述、操作交流与项目评价.

上述教学案例呈现的是一个迁移应用与创新突破的过程,从小学科学的“小杆秤制作”,到初中物理的“简单机械组合模型制作”,由单一到组合,由简单到复杂,涉及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活动.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对认知维度层次的划分,“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生能够整合各相关要素,建立新的模型或结构,设计并完成新任务的方案或作品,学习活动的结果是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做好迁移应用方面的教学衔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生长.

3 相关思考与展望

3.1 以生长教育理念引领教学衔接工作

学生从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进入到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伴随着身体、思维、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生长与发展,研究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不能孤立地割裂整体的教育教学进程,要以生长教育的理念审视和引领教学衔接工作.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衔接,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与技能的生长,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与健全人格的生长.教育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不是简单加工和制造的过程,需要教师用心呵护,耐心帮扶,精心培育[5].

3.2 以开放合作精神研究教学衔接工作

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衔接课题由来已久,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当以更开放、包容、合作的精神开展研究.围绕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统筹协调教材的编写,做到相互呼应,前后贯通,形成体系,在顶层设计处做好对口衔接;同一地区内的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要统一版本,统一教材体系,自上而下构建中小学衔接的整体框架;小学科学教研组应该同步配发初中物理教材,初中物理教研组相应配发小学科学教材,努力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衔接研究创设良好的条件.

3.3 以创新交流机制管理教学衔接工作

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区域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层面上,可以组织跨学段的教育联盟机构,建设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共同研究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相关课题,开展双向教研活动,组织相近主题的课堂教学观摩,深入交流研讨.从教师层面看,需要认真研读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熟悉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互助共享,研究并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和特点,帮助学生在心理、情感、学习等方面顺利衔接,平稳过渡,持续生长.

参考文献:

[1]刘芳,李宁,顾倩.新时代生长教育立德树人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0(06):101-1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彭金菊.找准“点、链、区”: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0(17):85-86.

[4]吴涧石.科学学科的中小学衔接策略探微[J].教育研究與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2):29-32.

[5]刘舜妙.基于生长教育理念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探新[J].中小学德育,2020(12):54-55.

(收稿日期:2021-04-03)

猜你喜欢
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试论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衔接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比较分析
优化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及应用
浅议初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