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锋, 陈菲儿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鉴湖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显现,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持续上升。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尚不完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护理、康复、助产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到2030年,每1 000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要达到4.7人。而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9年末,每1 000人注册护士数仅3.18人,离规划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都将存在较大的缺口。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重在临床实践技能的提升。近年来,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合理的护理专业实训体系,提升人才技能培养质量,逐渐成为护理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就护理专业而言,重在提升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
对浙江省内近20家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及开设有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与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临床一线护士长、护士以及高职院校护理实训室管理人员等进行深入沟通,梳理出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在建设、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基地缺乏整体、宏观的规划。限于建设资金、周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院校在进行护理专业实训室建设时,整个实训基地的功能分区、空间利用、实训室分布,缺乏宏观的整体统筹规划,存在空间浪费、布局不合理,实训室设置没有系统性。对于同一门课需要用到多个实训室的情况,便利性不足。
(2)实训内容与临床护理岗位脱节。临床护理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更新较快,即使是在护理一线工作的护士,也需要持续进行继续教育,以学习和应用护理技术的新进展。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临床带教老师反映,学生在学校实训的内容,跟不上临床实际应用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造成实训内容与岗位相脱节。
(3)多元化主体中校外主体参与热情不高。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注重技术技能的训练,要保证实训内容与实际岗位相衔接,就需要政、校、行、企多元化主体积极加入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学校以外,其他相关方特别是医疗机构,参与热情并不高。究其原因,可能与政策引导不足,缺少互利互促发展机制等有关[1]。
(4)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从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受访的高职院校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都建立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但往往都仅有安全管理、卫生、日常使用等简单的制度条文,对于实训管理队伍建设、节假日及闲时借用、仪器设备及低值易耗品管理、医用垃圾处理等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因此,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和发展建设缺乏系统性的制度依据[2]。
(5)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足。随着互联网+、数字化、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岗位的许多工作,其数字化水平也越来越高,然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或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导致实训基地的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的建设跟不上临床岗位的需要,而常规的模拟人教学又会存在一定的盲点,无法展现临床护理情境[3]。
(6)评价体系单一。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对于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应建立起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而在现实中,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实训效果的考核评价,而忽略了对管理人员、实训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同时,对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带教老师、实习实训过程的考核评价也流于形式,不够完善[4]。
(7)校内实训基地利用效率不高。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利用,很多时候仅注重于培养方案内课程实训,而对于节假日、夜间等空闲时段,限于人员调配等多种原因,往往一关了之,使得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呈现课内课余冰火两重天,整体使用效率不高。
(8)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机制混乱。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往往在与校外实训基地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合作中,处于劣势,使得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筛选准入、带教团队建设、监督与考核等实际管理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管理机制混乱而流于形式,责权利划分不清晰[5]。
针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种种不足,近年来,国内外护理教育专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1)国内发展现状。国内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上越来越多地聚焦于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陇东学院岐伯医学院通过构建模拟医院、专科实训中心、模拟考核中心等“七位一体”的实训基地教学模式,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达标率和护士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有了明显的提升[6]。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探索共享型管理运行机制,搭建院企合作、院校整合平台,通过工作室、工作坊等多种实训模式,使实践教学得以外延[7]。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虚实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密切院校合作,促进资源互补[8]。
(2)国外发展现状。相比国内护理高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在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上比国内起步更早,其模式值得国内借鉴。
澳洲的护理教育十分注重实训基地的数字化、现代化建设,通过学生头戴式摄像头对护生实训过程进行录像,使实训场景可以回放,有利于教师进行个体化点评和教学[9]。美国东部的护理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特点,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临床见习、实习,护生每周有8~10个学时的临床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同时,以临床案例为依托,采用网络技术、档案袋评价、OSCE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10]。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仿真模拟教学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护理实训教学,美国国家护理委员会理事会(NCSBN)的一项全国性研究表明,护理实践课程可以用模拟教学代替50%的传统临床实训[11]。除了建设过程,国外护理教育在评价体系方面也有了一些转变,英国部分高校转变思维方式,将病人也就是护理工作的接受者引入到护生实习的评价体系中,实现评价体系从家长式的方法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方法[12]。
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投资1 200余万元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并以此为契机,立足于产教融合视角,构建了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123”模式,即1个平台——产教融合平台,2个结合——软硬件建设相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3个对接——实训内容与临床岗位对接、实训场景与工作环境对接、实训模块与职业证书对接,实现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多元参与、共享共建及协同管理(见图1)。
图1 项目总体模式图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护理专业行业专家和校内外护理专业教育专家共同组成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给予全方位的指导。
(2)组建护理专业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相关企事业单位,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建护理专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组建实训基地建设小组。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全面负责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件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和完善护理实训基地共享共建、协同管理机制。同时,及时将建设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反馈给专业指导委员会,从而及时对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作出有效的调整和改善。
以产教融合平台为顶层设计,对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宏观布局,使得实训室的分布、实训设备的配置及数字化建设都得以最大限度地与临床护理岗位相衔接,使实训内容最优化。
3.2.1 软硬件建设相结合
(1)软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①实训教学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专业教师临床轮转制,提升专任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双导师制为纽带,即在大二开始为学生指定来自校内的专业导师和来自校外教学基地的临床导师,以此作为专业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之间沟通塞脉片的桥梁,使专任教师紧跟临床护理工作新动向,新进展,促进专任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从而打造一支理实兼备的双师型教师育人队伍[13]。落实专业教师临床轮转制,借鉴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做法,要求专业内教师每年保证1~2个月的临床轮转时间,带着问题进医院、下科室,在提升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开展科研积累素材。②实训课程建设。定期召开由实训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参加的沟通会,将临床实际案例融入实训课程;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为载体,鼓励教师参加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培训,依托互联网技术,提升实践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③管理及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成体系的实训室管理及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实训室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训室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实训室卫生管理制度”“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危化品管理制度”“实训室节假日及闲时借用制度”“医用垃圾处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制度的建立,明确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组织架构以及实训室新建、扩建、设备添置的决策流程,以制度化形式落实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对实训室各种仪器设备的出入库、清点、日常使用和报废加以规范,完善低值易耗品、危化品的领用、保存,保障实训室的安全、卫生,提高实训室在节假日及夜间的利用效率,使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得更加合理、合规。④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对学生实训的校内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实训考核,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阶段性和终末性考核评价。同时,除了对各专科护理课程进行考核以外,在大三实习前再进行一次综合性实训考核,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在达标后再进入临床实习。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平台优势,由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同完善取自临床真实病例的标准化病人库,将标准化病人与OSCE考站相融合,实现考核评价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14]。在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核的同时,完善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建设,将职业道德、医学人文、敬业精神等素质建设有效融入实训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时发展。校外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的过程,通过出科考核、不定期抽查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对于毕业生,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由学校和第三方机构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获取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除了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我们通过技能大赛的形式,对校内实训教师和校外带教老师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促进校内外教师实训教学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
(2)硬件建设。除了软件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自项目启动开始,专业指导委员会便全程介入,定期召开专委会例会对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调整,实训基地建设小组则作为直接执行架构,负责实训室建设的具体事务的实施。
在校内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功能区划分上,在专指委指导下,经过前期调研,由实训基地建设小组依据《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提出规划初稿,然后邀请校外专家进行两次论证会讨论并修改,将校内实训基地分为基础医学实训区、综合区和护理技能实训区三大功能区。基础医学实训区包括生命科学馆、3D虚拟解剖实训室、人体机能实训室和数码显微互动实训室,主要用于人体结构、人体功能、病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实训;护理技能实实训区包括康复/老年护理实训室、急救护理实训室、模拟手术室、模拟ICU、健康评估实训室、儿科、妇产科、内科、外科护理实训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模拟病房和护士站/处置室,主要用于内、外、妇、儿、急危重症、康复老年护理、基础护理等临床护理课程技能的实训;综合区包括多媒体教室、PBL讨论室、准备室和储藏室,主要用于实训设备的储藏、准备,以及理实一体化授课、小组讨论等(见图2)。
图2 实训基地布局图
在场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移动式隔断对5个大间的实训室(每间约120 m2)采用两用型设计,平时作为普通实训室使用,考试时每间可利用移动式隔断分隔为两个标准OSCE考站,通过此种方式,使实训室空间利用率提升25%。
在校内实训室建设过程中,从设备筛选、预算编制到设备申购招标整个过程,始终采用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特别是在前期设备筛选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对四家供应商的近400项设备通过两轮询价,小组盲评的方式,以性价比排名确定参数,确保整个过程透明、公正、公平。
同时,在硬件建设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数字化、仿真化项目建设,实现实训室网络全覆盖,中控室可对整个护理实训基地进行监控和远程管理。在多媒体演示阶梯教室中,设置360°旋转摄像头,可将教师演示画面实时投影到屏幕上。在实训设备的配置中,除了仪器,其余均选用高仿真模拟实训设备,以利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3.2.2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
(1)建立筛选准入机制。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选择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通过实地调研、资质评估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制度化形式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筛选和准入流程;通过教科研等多方位合作与资源共享,提升教学医院参与积极性。
(2)建设实习教学机制。选聘医疗卫生机构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通过院、校合作,进行临床实习课程开发和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校外基地实习教学水平,对于临床实习大纲我们只确定大致框架内容,以便于临床带教老师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
(3)建设临床带教团队。与校外实训基地紧密合作,通过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学能力评价机制建设,有效提升临床带教团队的教学能力;通过与教学医院协商,将临床带教与护士职称晋升相挂钩,提升临床一线护士参与实习带教的积极性。
(4)设立监督与考核机制。完善临床带教督查制度、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成立实习督察小组,不定期对学生实习情况及临床教师带教情况进行行检查,不断解决临床实习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实习教学成果的提升。
(5)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反馈改进机制、实习生管理制度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落实专人对实习过程中师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并提交给教研室,并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整,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高水平共建共管(项目实施图线图见图3)。
图3 项目实施路线图
(1)实训内容与临床岗位对接。以专兼职带教团队为纽带,动态地将临床实际案例注入实训课程与内容中,不断完善和扩充护理实训教学资源库,通过对实训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设计,促进实训项目与临床岗位的有效对接,确保学、用零差距衔接。
(2)实训场景与工作环境对接。在校内实训室的设计和建设中,从护士站到走廊的设计装修,乃至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模拟ICU以及内外妇儿各护理实训室的建设,均参考医院实际工作环境,再配合高仿真模型的应用,搭建出一个与实际工作环境高度接近的实训场景,减少学生从学校走向临床岗位的陌生感和落差感。
(3)实训模块与职业证书对接。在对实训课程和实习内容进行完善和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1+X”考证需求,针对养老护理员、育婴员、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等多种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证书考试,通过证书化实训模块建设,即以模块化的形式,将证书考核相关的实训项目融入实训课程的内容中,实现实训模块与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真正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高技能特性。
经过近2年的建设,借鉴了兄弟院校的建设经验,我校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已基本完成,通过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1个平台、2个结合、3个对接的“123”模式,创造性地运用一些方案、方式,例如实训室与OSCE考站的“两用模式”,大大提高了实训室空间的利用率;采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实训室节假日和夜间的碎片化预约使用,并引入学生志愿者及勤工俭学学生进行学生生自治化管理,提升了实训室利用率;通过全仿真的实训室环境结合高仿真实训模拟人和模型结合,实现实训场景与真实工作环境相对接。
当然,在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问题,例如在实训课程体系中,如何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尚需要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加以完善;就专任教师而言,如何通过每年1~2月的临床轮转,实现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效提升,也需要对其轮转的学习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产、学、研等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以及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校外基地的参与积极性,但合作仍然不够紧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在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支撑仍然不够完善,系统性、有指导性及针对性的配套政策不多[15],建议各级政府能出台更积极的激励政策,使院校之间的合作更为紧密和深入。
总之,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系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注重建设与管理双线并进,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方式,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逐步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