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2021-08-19 02:26贾双林戚继忠孙丽霞王继忠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年7期
关键词:实践型应用型基地

贾双林, 戚继忠, 孙丽霞, 王继忠

(北华大学教务处,吉林吉林132021)

0 引 言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1]。与精英教育时期相比,地方高校生源质量、教育环境、学生心理等均已发生显著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校以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为切入点,以典型专业(群)创新实践为引领,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拓展平台外延并强化内涵建设,整体推进载体、团队与运行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运行模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的“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主”指以“一线实用、落地生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多样性”指创新创业基地多样化、载体多样化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创新实践型”指所培养的人才特征和培养过程的创新实践性。

结合北华大学实际介绍在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与运行方面些许经验,以期为其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2]。

1 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

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最基础的条件是创新实践平台[3-4],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短板。针对学校所在学院的基地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存在融合度不高,学科交叉体现不明显,不利于专业的交叉融合,在涉及跨专业、跨领域项目时受到局限等问题[5]。学校成立了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基地,由教务处管理,协调全校的载体和团队资源,打破校区、学院、专业间的隐形壁垒,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促进校内各基地交叉融合[6]。

(1)注重顶层设计,实施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与部属院校培养研究型人才、服务国家未来发展的定位不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应更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与部属综合性大学生源质量现状不同,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学力差异较大,应更强调创新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7]。据此,学校依据社会需求、学生学力差异双因素,明确将“一线实用、落地生根”作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体目标分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理论创新实践型)、复合应用型人才(融合创新实践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技术创新实践型)3种主要类型,形成了整体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实施分类培养。

(2)加强短板建设,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支撑。

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最基础的条件是创新实践平台,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短板[8]。通过省部共建、校城融合、校企合作等途径,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以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业园、科技园、产业园为平台,构建了完善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9-10]。现已建立了5个国家级、20个省级、26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覆盖了学校所有专业,供大学生自主选择,通过选聘形式进入基地训练。

(3)发挥多学科优势,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托综合性大学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交叉互补的优势,构建以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为主的载体支撑体系[11]。教学单位、专业(群)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驻相关联的基地,选择合适的载体,跨门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多学科融合的学生与指导教师团队,形成“基地+载体+团队”的教学运行模式,开展师生互教、生生互学、教学相长、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见图1)。设定阶梯渐进式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强化学生能力培养[12]。

图1 北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运行图

学生从大一开始以“新生创新周”为起点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大二学生以“创新实践周”开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基础类的学科竞赛训练,参与项目申报,技能提升等方面训练;大三学生通过各类专业学科竞赛进行实战训练,提升专业基本技能;大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训练以及企业联合培养,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形成自学生入学就开始实施“目标明确、教师引导、课程支撑、兴趣吸引、充分发展、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全学程培养体系[13]。

(4)健全管理制度,促进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

针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出现政出多门、职责不清、动力不足等问题,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修)订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教学工作奖励办法”“职称评聘实施办法”“学生奖励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置换办法”“普通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通过教学评优等,调动了教学单位的积极性;通过“双创”业绩与职称评聘挂钩等,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分置换、奖励制度等,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14]。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 创新实践平台的运行效果

平台建成后,通过实际运行,将社会需求和生源学力特点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要依据,确定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线实用、落地生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现了由高级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分别向理论创新实践型、融合创新实践型、技术创新实践型的创新人才培养转变。将“学生中心”从人才培养的根本上落到实处,依托基地、载体形成了跨门类、跨专业、跨年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共同体和“基地+载体+团队”的教学运行新模式,实现了师生互教、生生互学、教学相长。与传统的分专业、分年级、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不同,打破了门类、专业、年级之间的壁垒,形成了在全校乃至社会范围内的新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关系[15]。在学科竞赛、大创项目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学科竞赛获奖逐年提升。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历年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由2017年的163名到2018年的155名,再到2019年的149名,排名逐年递进,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见图2)。2019年参加的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冠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冠军)三项赛事实现了历史突破。

图2 2012—2018年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励

(2)积极参加各级大创项目。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大创项目”460项,覆盖全部专业,参与学生由最初的每年400人发展到4 000余人。截至第十二届“大创年会”,我校共有12个项目参加国家“大创年会”现场答辩和展示(见表1)。2014年学校被评为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获评教育部“国创计划十周年”最佳组织奖。

表1 学校历年参加大创年会(论坛)统计表

(3)其他方面。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6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同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学校;2017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同年被吉林省发改委评为吉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18年学校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学校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员高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员高校。

3 结 语

北华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地方综合性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吉林省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精神,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创新性构建了地方综合性大学“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了“基地+载体+团队”平台运行模式。在基地训练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较好,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在就业与研究生面试等方面体现出巨大优势。但是创新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战略,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所要研究的永恒课题,涉及人才培养理念、标准、教育体系、评价体系、政策制度,课程、教材与创新平台建设等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16]。北华大学将继续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为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实践型应用型基地
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型教师的发展及启示*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我的基地我的连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CDIO导向的交叉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