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续命汤加减联合醒脑平衡法针刺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临床研究

2021-08-19 07:40:34冯鹏超赵汉清冯鹏飞樊丽霞梁进凤周利飞
陕西中医 2021年8期
关键词:针感泻法针药

冯鹏超,赵汉清,冯鹏飞,樊丽霞,梁进凤,周利飞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100)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使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脑组织损伤产生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且容易复发,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的生命安全[1-2]。目前临床上西医常以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细胞为主,虽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疗效不稳定、不良反应较大等不足。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且取得一定成效[3]。近年来,临床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筋通络为辅为治则,醒脑平衡针刺法为治疗脑卒中(气虚血瘀证)临床效验方,且既往临床实验研究也已证实醒脑平衡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疗效确切[4-5]。笔者结合近年来临床实践发现,小续命汤加减联合醒脑平衡法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确诊的186例脑卒中恢复期且符合“气虚血瘀证”症候的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在发病24 h内入院;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符合《中医内科学》中中风“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乏力气短、体虚盗汗、脉象沉细、面色暗黄、舌苔有齿痕。病例纳入标准:病程在4~12周且伴随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但无沟通障碍者;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者;无其他严重合并症并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合并非血管性脑部病变,脑梗死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慢性脑损伤者;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病史者;擅自加用抗凝影响疗效判定治疗方法或药物者;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93例和针药组93例。中药组男47例,女46例;年龄46~83岁,平均(61.28±20.63)岁;病程1~6 d;平均(3.33±2.54)d。针药组男45例,女48例;年龄47~81岁,平均(60.80±19.19)岁;病程2~4 d,平均(2.85±1.09)d。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中均衡可比,见表1。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1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国药准字H20051408)口服,20 mg/次,1次/d;长春西汀(国药准字H20010467)静脉滴注,20 mg/d,根据患者病情可增加至30 mg/d,将本品20~30 mg加入至5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胞二磷胆碱(国药准字H22026208)静脉滴注,将0.5 g本品加入至5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同时一方面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另一方面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对症治疗。

1.2.1 中药组:予小续命汤加减汤剂口服。方药组成:附片、麻黄、桂枝、川芎、甘草各6 g,党参、防己、赤芍、杏仁、防风、黄芩各10 g,生姜15 g。血脉凝滞甚者加当归15 g,气虚甚者黄芪加至60 g,伴热象者加石膏30 g,上肢、下肢偏重者分别加秦艽15 g、牛膝30 g,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15 g。中药汤剂由北京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水煎,每日1剂,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

1.2.2 针药组:在中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平衡法针刺法。具体操作:使患者仰卧直腿抬高取穴,使用提插泻法直刺委中穴0.5~1寸,直至患侧下肢抽动3次;使用提插泻法直刺秩边穴6~7 cm,患肢有放射性针感,放射至足趾;使用提插泻法平刺太溪穴1~2 cm,患肢有放射性针感,放射至足趾;使用提插泻法直刺肩痛穴2~4 cm,患肢触电式针感,放射至足;使用提插泻法直刺膝痛穴2~4 cm,用提插泻法,患肢放射性针感,可放射至手指;使用提插泻法平刺踝痛穴2~4 cm或直刺0.5 cm,患肢放射性针感,可放射至手指;使用提插泻法向掌深方向直刺指麻穴2~4 cm,患肢有放射性针感;极泉穴,手法:在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用提插泻法向极泉穴直刺1~1.5寸,直至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必须达到量效关系,所有针刺出现针感即可,不留针。选用由苏州环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传统0.35 mm×75 mm型号毫针,5次/周。两组疗程均为3周。

1.3 观察指标

1.3.1 卒中量表(Stroke scale ,NIHSS)、Fugl-Meyer评分: 采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系统、精神状态、感觉功能、足底反射项目等15项内容,分值越高则说明神经系统、精神状态等各方面情况越差。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1.3.2 神经功能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NGF)水平检测采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检测患者相关神经功能指标BDNF、NSE、NGF水平。

1.3.3 中医症候积分: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7]制定疗效量化评分表。主症(半身不遂、口舌眼歪、言语不畅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黏稠)按症状由无到重分别记为0~6分和1~3分。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疗效指数在70%以上;有效:疗效指数在20%~70%之间;无效:疗效指数在20%以下。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MS评分比较 见表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NIHSS、FMM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FMM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针药组升高幅度高于中药组(均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M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DNF、NSE、NGF水平比较 见表3。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BDNF、NSE、NGF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DNF、NGF指标高于治疗前,NSE指标低于治疗前,且针药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中药组(均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DNF、NSE、NGF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4。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针药组降低幅度高于中药组(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针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P<0.0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认为其可能与动脉瘤、脑动脉畸形、脑动脉栓塞、颅内外动脉的狭窄和闭塞等因素相关[8]。目前临床上西医常采用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不显著,不良反应较大。

中医认为“中风”的病理机制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理主要表现为血行无力、元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导致血液运行缓慢或停滞,治疗原则为化瘀通络、益气活血[9]。小续命汤最早见于《小品方》,后又被唐代孙思邈收录于《千金要方》中,此方由炮附子、甘草、桂心、黄芩、防己、川芎、杏仁、白芍药、人参、麻黄、防风等所组成,防风具有散风、治风、解痉的作用,为君药;麻黄具有发散肌表、疏散风寒、通经络的作用,为臣药;炮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白芍药具有养血调经的功效,人参具有扶正补气、促进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的功效,防己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温燥的作用,川芎、白芍药具有补血和营的作用,杏仁具有疏散风寒痰湿的功效,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祛风解表、益气温阳之功[10-1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小续命汤中川芎嗪可以扩张周围血管,主要用于降压治疗;白芍可以抗炎、抗氧化及神经保护等[13]。醒脑开窍针刺激局部的神经,患者可以感受到局部窜麻与抽动,而醒脑平衡针刺和平衡针不同,醒脑平衡针刺根据平衡针理念快速刺激,不留针,且醒脑平衡针刺偏瘫侧取穴,选穴为极泉、委中穴,而平衡针中的肩痛、踝痛、膝痛、指麻穴及秩边、太溪穴,可以疏经通络。针药合用,共奏促进脑卒中患者血液运行,改善血管微循环之效[14-16]。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制为激活神经细胞,提高新陈代谢、促进脑代谢及神经功能重塑,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加脑血流量、病损组织的血氧供应,改善脑及肢体的微循环,体现了中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精神[17]。

临床研究显示[18],BDNF可参与神经细胞分化、增殖过程,具有降低外源性、内源性损伤对神经元损害、促进突触再生等作用,还可促进神经递质合成,改善神经功能。NSE是主要的神经元标志酶之一,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通过损伤的神经元释放NSE,故可通过检测NSE水平变化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状况[19]。NGF为神经细胞因子,既可营养神经,又可促进神经生长,其表达变化与神经元细胞损伤有着紧密联系[20-21]。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小续命汤治疗比较,小续命汤加减汤剂联合醒脑平衡针刺总有效率较高,NIHSS、FMMS评分,神经功能指标BDNF、NSE、NGF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改善均优于中药组,提示小续命汤加减汤剂联合醒脑平衡针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NIHSS、FMMS评分及神经功能指标BDNF、NSE、NGF水平,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本研究今后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采取多中心、延长随访时间,以取得更严谨的科学证据。

猜你喜欢
针感泻法针药
针感量表的研究现状及新量表的设计思路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视觉针感量表在脑卒中手痉挛状态治疗中的应用※
太阳穴
饮食科学(2016年9期)2016-11-18 16:25:26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顺时针揉腹通便 逆时针揉腹健脾
浅析痛针感的作用
江苏中医药(2014年2期)2014-04-15 09: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