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黄疸疗效及对新生儿肝功能、胆红素、脑功能的影响

2021-08-19 07:40:30李朝友吴银弟梅家伟
陕西中医 2021年8期
关键词:茵陈黄芩黄疸

赵 娟,李朝友,吴银弟,梅家伟

(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安徽 合肥 230000;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安徽 合肥 230000)

由于新生儿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故肝脏对胆红素代谢水平欠佳可造成胆红素排出进程缓慢,若不及时辅助排出可令胆红素水平持续攀升进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即病理性黄疸[1]。新生儿黄疸随病情进展,高胆红素脑病发病率显著升高,对患儿脑功能、日后智力及认知能力发育极为不利[2]。故临床治疗应注重提高肝功能来促进胆红素代谢、预防胆红素淤积进而预防高胆红素脑病、保护患儿脑功能。临床常采用蓝光照射改变脂溶性胆红素结构令其变成水溶性异构体进而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内,但蓝光只分解表皮胆红素,对体内胆红素水平调节效果欠佳,故停止照射后黄疸易反复[3]。新生儿黄疸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其病机由湿热结于肝胆引起,湿毒可令肝气疏泄、胆囊淤阻,故引起皮肤黄染,临床应以清热祛湿,疏肝利胆为主[4]。茵栀黄颗粒富含茵陈、黄芩、金银花、栀子提取物,可有效清热祛湿,保肝抗炎、利胆退黄进而改善新生儿黄疸病情严重程度[5]。研究指出茵栀黄中药制品可提高治疗母婴血型不合的疗效,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改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降低炎症感染水平;保护新生儿黄疸患儿神经功能、心功能和肝肾功能[6-8]。既往围绕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疗效研究较多,但主要关注其对患儿肝功能及胆红素水平调节功效,鲜有研究关注其对脑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改善效果,故本研究将围绕这一重点展开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入我院就诊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胎龄37~40周,平均(38.44±1.35)周;日龄1~26 d,平均(7.65±2.56)d;出生体重2500~4000 g,平均(3154±335)g;据检测结果:脑组织损伤程度(头颅MRI+脑功能):正常16例,轻度损伤26例,重度脑损伤18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胎龄37~40周,平均(38.56±1.29)周;日龄1~26 d,平均(7.85±2.92)d;出生体重2500~4000 g,平均(3156±381)g;据检测结果:脑组织损伤程度(头颅MRI+脑功能):正常18例、轻度损伤27例,重度脑损伤15例。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西医诊断标准:新生儿黄疸确诊据《实用新生儿学》相应标准[9]: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血清总胆红素(TBIL)达相应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85 μmol/L;黄疸病程: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中医诊断标准:新生儿黄疸确诊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对本病制定的湿热内蕴证型标准。主症:皮肤巩膜黄染、腹部胀满、反复啼哭;次症:尿赤、烦热口渴、大便干结或呈灰陶土样。舌脉:舌红、苔黄且厚腻、脉浮缓。同时存在两项主症或存在一项主症与任一项次症,同时与舌象及脉象结合即可诊断。

病例纳入标准:日龄≤28 d;参照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确诊为新生儿黄疸;足月儿且出生体重正常(2500~4000 g);研究获取患者及家属知悉并同意。排除标准:伴呼吸窘迫史;伴心血管系统、肾功能异常、先天性遗传病、伴其他影响肝功能疾病如肝炎、胆管阻塞等;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伴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伴先天性神经功能障碍;对研究用药无过敏现象;伴颅内出血或感染。

1.2 治疗方法 患儿在院内确诊后接受常规基础治疗,注意营养支持治疗、室内恒温保暖、对小儿注意预防水电解质紊乱。

1.2.1 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注意间歇照射,采用双面蓝光照射光疗箱照射胸背、四肢等部位(注意对患儿眼睛、肛门以及会阴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波长设定范围420~470 nm;灯管距床面约40 cm,每次连续照射8~12 h,间隔时间4~6 h。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茵栀黄颗粒(国药准字 Z20030028)治疗,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续口服7 d,每次1/3袋,3次/d。两组均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1.3.1 生化指标:治疗前后取患儿早晨空腹血2 ml并以3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提取上层血清通过速率法测定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

1.3.2 脑功能:采用美国Natus公司的Biologic 32导脑功能检测设备行脑功能监测,采集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进而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脑功能变化情况。aEEG表现为连续性活动,伴有规律睡眠-觉醒周期(SWC),上下边界分别>10 μV、>5 μV,代表脑功能正常;不连续性活动,SWC不太规律成熟,上下边界分别>10 μV、≤5 μV,代表脑功能轻度异常;无明显SWC,上下边界分别≤10 μV、<5 μV,可伴癫痫样活动代表脑功能重度异常[11]。

1.4 疗效标准 治疗后密切关注患儿身体黄染、体温、大小便等改善情况,检测患儿血清TBIL水平,综合判定其疗效。依据相关标准[12],治愈:各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TBIL≤171 μmol/L;显效: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除,171 μmol/L221 μmol/L。总有效率是治愈者和显效者占总数的比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LT、AST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前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观察组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LT、AST比较(U/L)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BIL、IBIL水平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TBIL、I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TBIL、IBIL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观察组T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BIL、IBIL水平比较(μmol/L)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RP、IL-6水平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观察组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RP、IL-6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儿治疗后脑功能情况比较 见表4。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脑功能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后脑功能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患儿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见表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患儿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新生儿黄疸在中医学理论中又称胎黄,中医学理论认为胎黄属湿热内蕴之证,认为新生儿在母体受羊水湿热之邪,湿蕴不解可引起湿热交融、湿毒结于肝胆,令肝脏有失疏泄、肝气外溢,进而引发皮肤黄染,故临床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祛湿疏肝、退黄利胆为主[4]。蓝光可促进皮肤表面脂溶性胆红素变构,增加胆红素水溶性进而促进其排出体外,有效改善皮肤黄染,但终究属于外治,联合茵栀黄颗粒口服可提高对新生儿黄疸疗效。

茵栀黄颗粒主要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萃取而成,其中茵陈可清热利湿并有退黄功效,《中国药典》中指出茵陈主要用于湿热型黄疸;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茵陈可减少肝细胞坏死进而改善肝功能[13]。栀子主治肝胆湿热,可清热利胆且增加胆汁分泌。黄芩有清热燥湿功效,《本经》中指出其主治湿热引起的黄疸。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黄芩提取物中富含黄芩苷,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神经元凋亡、调节炎症因子表达、调节神经兴奋性,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14]。此外,黄芩可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胆汁酸分泌水平,有清热泻下,利胆退黄之效[15]。金银花可清热解毒而不伤胃。故茵栀黄颗粒可有效疏肝利胆、清热燥湿、减少脑损伤、退黄抗感染,符合新生儿黄疸辨证施治原则,联合蓝光治疗对改善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指出,治疗后观察组AST和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提示联合治疗治疗后患儿肝功能水平有效提高,与林艾[16]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原因是茵栀黄颗粒中茵陈可减少肝细胞坏死进而改善肝功能;黄芩可通过缓解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肝功能[17]。治疗后观察组TBIL、I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提示联合治疗治疗后患儿胆红素有效排出,与李维维等[18]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原因是茵陈可通过诱导提高肝酶活性来调节肝肠循环,提高肝脏结合TBIL、排泄胆红素能力进而有效减少体内TBIL、IBIL水平,缓解黄疸症状;黄芩可促进胆汁分泌、通便利下进而促进胆红素排出;栀子和金银花可改善患儿湿热症状进而改善肝胆功能、调节胆红素代谢。治疗后观察组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提示联合治疗后患儿炎症反应有所缓解,与尹文文等[19]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原因是茵陈和黄芩可清热燥湿缓解湿毒侵害,二者通过提高肝功能可增加肝脏解毒抗炎功效;栀子和金银花可清热解毒抑制炎症反应,故联合治疗抗炎效果显著。治疗后观察组脑功能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提示联合治疗治疗后患儿脑功能损伤得到有效恢复,与张辉果等[20]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原因是茵陈主要组分能降低磷酸化Tau蛋白释放,抑制活性酪氨酸相关酶类表达进而保护神经功能;新生儿黄疸随病情进展胆红素水平居高不下会引起脑神经功能受损,黄芩可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酸分泌、促进胎粪排除从而增加胆红素代谢排出,减少脑神经功能受损降[13]。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李宁[12]结果相似,可能原因是茵陈和黄芩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胆红素水平进而减少TBIL淤积、缓解黄染,栀子和金银花可清热泻下进而缓解发热和便溏,故观察组黄疸各症状和体征得以有效缓解,疗效较好。

通过茵栀黄颗粒口服联合蓝光治疗对提高新生儿黄疸患儿肝功能、降低胆红素水平和炎症反应、减少脑功能损伤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茵陈黄芩黄疸
春来茵陈最为鲜
保健与生活(2023年4期)2023-02-10 05:43:39
鲁晓岚:黄疸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34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26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黄芩使用有讲究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8:06
利胆退黄夸茵陈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12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