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燕,刘敏,闫朝丽,张少杰
先证者,男,12岁,因多饮、多尿3个月,体质量减轻2个月于2019年2月入院。3个月前出现多饮(3 000 ml/d)、多尿、消瘦(2个月内消瘦3 kg),自测空腹血糖10 mmol/L,餐后2 h血糖18 mmol/L,否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既往体健。患者为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母孕期平顺,无特殊药物使用史,孕期未监测血糖,未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出生体质量4.5 kg,身长不详,自幼生长发育正常。查体:身高150 cm,体质量40 kg,体质量指数(BMI)17.7 kg/m2,心、肺(-),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可扪及。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FPG)7.4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8.5 mmol/L,空腹胰岛素8.6 μU/ml,餐后2 h胰岛素18.2 μU/ml,空腹C肽1.32 ng/ml,餐后2 h C肽2.76 ng/ml,CRP 0.1 mg/L,胰岛素自身抗体ICA、IA-2A、GADA-Ab(-),HbA1c9.0%。TC 5.08 mmol/L,TG 0.83 mmol/L,HDL-C 1.14 mmol/L,LDL-C 2.61 mmol/L。尿糖(+++),血、尿酮体(-)。肝肾功能正常,尿白蛋白/肌酐(-)。眼底未见视网膜病变,肌电图未见异常。入院后予门冬胰岛素(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早、午、晚各3 U+甘精胰岛素8 U每晚皮下注射降糖治疗,血糖控制平稳后停止胰岛素改为格列美脲(亚莫利,赛诺菲安万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 mg,每早口服,FPG降至5~6 mmol/L,2 h PG降至7~8 mmol/L。
家系调查:先证者爷爷60岁时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姑姑40岁时诊断“糖尿病”,目前胰岛素治疗中。父亲30岁时诊断“糖尿病”,2019年查尿蛋白(+),眼底病变(-),诊断“糖尿病肾病”。母亲孕期血糖情况不详,24岁顺产后发生产后大出血,后检测FPG 8 mmol/L,期间饮食、运动控制血糖,5年后血糖控制于FPG 8~10 mmol/L,2 hPG 12~15 mmol/L,尿糖(+),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升高。患者家系图见图1。
基因检测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均为携带HNF-1α基因突变的杂合子,HNF-1α基因2号外显子上的错义突变 c.G392T(p.R131L),使G碱基突变为T碱基,131位的精氨酸突变为亮氨酸,见图2。其父系糖尿病患者未见突变,根据发病年龄及临床特征,考虑先证者父系为2型糖尿病家系。在dbSNP137数据库、千人基因组数据库、HGMD 数据库中均未检索到c.G392T(p.R131L)位点变异。经检索人类外显子组整合数据库,提示该位点G/A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A=0.000 009/1(rs369429452)。对该突变进行功能预测,PolyPhen-2评分为0.999,SIFT评分为0.00,Mutation Taster显示第131位精氨酸为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均提示该突变为影响蛋白质功能的致病性突变。该家系3代共有5例糖尿病患者,其中2例确诊MODY3,起病年龄均小于25岁,2代直系亲属中均有糖尿病患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达到MODY的诊断标准。由于先证者母亲的父母均已失联,无法取得母系家系血样,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仍考虑患者MODY3家系为母亲携带的MODY3根据HNF-α 基因c.G392T(p.R131L)检测结果,将先证者的胰岛素注射治疗更改为格列美脲1 mg 口服,每日1次,1周后,血糖控制平稳(FPG 5~6 mmol/L,2 hPG 7~8 mmol/L),HbA1c由9.0%下降为 6.5%,无低血糖发生。母亲血糖升高,加用格列美脲2 mg/d治疗1周后,血糖明显较前下降,HbA1c7.6%下降为6.0%。门诊规律随访6个月,血糖平稳,HbA1c6.0%~6.4%,未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及大血管并发症。
注:N/N 表示正常;N/M表示杂合突变携带者;□.正常男性;○.正常女性;■.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先证者图1 MODY3型糖尿病家系图
图2 先证者及其母亲均为携带HNF-1A基因突变的杂合子基因突变家系
讨 论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是一组单基因糖尿病,目前MODY分为13种类型,以MODY3发病率最高[1]。MODY3患者起病年龄早,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极易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2]。MODY3基因位于染色体12q24.3,其由10个外显子组成,调节胰岛素基因的转录[3]。至今已发现了近450种HNF1α基因突变[4]。其外显率高,有明显糖尿病家族史,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MODY3患者发病年龄不一,不同的外显子区域发生糖尿病年龄不同;另一方面,如患者母亲为突变携带者,其受特殊的宫内发育环境影响,致使MODY3患者发病年龄提早约12年。MODY3型患儿发病年龄早,有研究显示,其在青少年时期就可表现出糖耐量异常。发病早期,监测其空腹血糖常位于正常范围,但餐后或OGTT 2 h血糖较空腹血糖升高可达5 mmol/L[6]。随着病情的进展,糖尿病后期会出现空腹血糖进行性升高,部分表现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几乎无酮症倾向。此外,MODY3患者还具有其他临床特征,HNF1α突变引起近端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障碍,其可能机制是葡萄糖转运子2(GLUT 2)介导的,因此,在糖尿病早期,患者可出现尿糖阳性[7];同时,患者可伴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低。研究表明,hs-CRP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有HNF1α结合位点,导致 MODY3患者hs-CRP下降[8-9]。Fu等[10]研究显示,与1型DM相比,MODY3 C肽水平更高,hs-CRP水平更低。该家系中,先证者hs-CRP均降低至正常范围以下,C肽水平不低。此外,MODY3对磺脲类药物治疗较为敏感[11],在早发糖尿病患者中,磺脲类药物能平稳地控制血糖,甚至优于胰岛素。通常磺脲类药物从小剂量开始使用,约为常规起始剂量的1/4,以防治低血糖发生。临床研究表明,磺脲类药物对MODY3患者有独特的降糖效果,选择合适剂量的磺脲类药物对血糖调整至关重要[12]。MODY3患者同样易出现慢性并发症,其发生几率类似,随着病情进展,胰岛功能逐渐下降,多数患者需胰岛素治疗,且通常伴有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此例患者家系中发现错义突变 c.G392T(p.R131L),位于2号外显子上,为国内首次报道。既往研究表明[13],c.391C>T(p.Arg131Trp)突变在一个英国家系中被发现,其先证者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就诊,因其被当做T1DM而延误诊治11年。证明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恶化,此型患者病情较其他亚型严重。
MODY占所有糖尿病的2%~5%。临床特点包括:(1)连续3代及以上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家族中至少1人发病年龄<25 岁;(3)至少5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无酮症倾向。MODY临床异质性较强,由于临床表现与T1DM 和T2DM 相似,目前约80%的MODY被误诊为T1DM或T2DM,导致其实际患病率被低估。本例患者父系及母系均有糖尿病家族史,且发病年龄小于25岁,检查胰岛功能,空腹C肽1.32 ng/ml,餐后2 h C肽2.76 ng/ml,提示患者胰岛细胞仍有部分功能,1型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故可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小,C肽水平不低,无黑棘皮征等胰岛素抵抗的证据,2型糖尿病可能性不大,进而行基因检查明确诊断MODY。
MODY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糖尿病,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对患者进行精准的基因诊断,对于MODY亚型患者的疾病监测、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例基因突变位点可能参与了这个家系成员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但具体机制和分子病理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