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芳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7-0162-03
0 引言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旧动能转换,新兴业态的发展预示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需要做出新调整,以应对新局面的变化。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管理工作,会显著提升现代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想要获得良性发展就必须审时度势,精准定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应对,兼顾经济理念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举措,持续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1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管理资源整合及优化配置能力不足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质量决定其竞争实力的强弱,而核心人才和技术决定了企业经济管理质量。然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在人才调配上存在不足,优质的人才数量有限,大批量引进人才势必消耗大量人力资源成本,引进的人才能否人尽其才也有待观察,种种限制将会造成现代企业发展出现人才桎梏。不仅如此,如果企业为引进的人才提供的待遇和保障性措施较为优越,则有可能引发原有员工产生不公平感,打击其工作积极性,影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良性运转。在技术方面,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也在寻求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模式,数字化思维和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数字技术适用范围和技术研发投入等考验着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技术研发投入,又会对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影响企业经营的资金链,无法保证其正常运行,也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
1.2 对规范经济管理制度不够重视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但是市场上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数量巨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如果企业无法适应新阶段的挑战和困难,突破发展限制和瓶颈,将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为了更好地适应竞争环境,现代企业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企业目前不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具备完善的经济体制条件,无论是决策还是发展战略的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其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管理混乱、信息滞后等问题,造成企业的经营利润缩减,对市场信息的关注度和把握度严重不足。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大部分企业一直沿用以往的经济管理体制,缺少灵活的调整,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局限在绩效管理、组织管理等表面,对外在客观条件的考虑较少。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忽视了市场环境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企业运转滞后,缺少内在发展动力,这就会导致企业各组织之间协调不畅,甚至出现员工消极怠工的情况,限制现代企业的长远发展,也限制了企业创新发展的潜能。
1.3 经济管理权责不明晰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想要实现高效运行,就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更需要明确管理权责,落实责任。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部门之间意见不统一、管理流程烦琐及推诿扯皮等情况,缺少有效的协商对话和部门之间的协作,甚至在企业内部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企业内部就会存在矛盾积压,长此以往将会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效能,限制企业发展,损害企业的经营效益。
不仅如此,部门间的权责不清也会影响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无法全面参考各部门的管理意见,尤其是对于重大项目决策时,各部门会出于各自利益而非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的考虑,导致决策混乱,甚至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出现巨大损失。对于合作方而言,权责不清会造成沟通不畅,对企业的信誉、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会让企业的市场口碑受到打击,影响企业寻找友好的合作方。此外,企业对公益形象和社会责任感的忽视,也会造成隐性经济价值受到损失。
除此之外,一部分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同时缺少经济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导致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项目被拖延、经济收益甚微,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部门与部门之间责任扯皮情况屡见不鲜,直接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大幅度降低,经济收益难以保持逐年增长。
1.4 经济管理理念滞后
新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为了迎合新的市场经济和顾客不断改变的消费需求,都积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或大或小的转型升级,但是有一部分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导致其经济管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外部因素与企业内部因素的双重阻碍。目前,一部分企业仍然采用直线式的运行管理方式,在经济管理形式上缺乏创新性思想,在传统经营模式的枷锁之下,经济管理模式很难有所创新。
2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2.1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整合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要关注人才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人才方面要秉承3个原则:一是重视人才的引进,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需要的专业人才,必须制订清晰的计划,按照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按照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做到按需引才。同时,在企业内部要创设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及时了解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要与人才做好积极沟通,从而明确企业人才和企业发展之间的目标和方向,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潜能。二是关注企业内部人才的选拔。既要重视引进人才,也要关注内部人才的选拔,不能顾此失彼。要优化晋升考核机制,对于在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企业要制定积极的人才奖励政策,给予他们充分关注。企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员工的薪酬福利,例如年终奖、每年增加工龄工资、每年定期组织员工外出旅游等。通过多种利待遇使得“高、精、尖”人才能为企业所用。同时,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新员工的管理和培训。新进员工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储备力量,培训新员工,并让他们经历高效、完整的实习阶段,能大幅度提升新进员工的工作能力及专业技术水平。对于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工作能力培养问题,企业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侧重对员工专业技术水平、职业态度及三观的培养。三是实现优胜劣汰。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动力,但是如果人才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或者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或者高薪引进人才未能达到考核目标,那么企业必须調整人才政策,实现岗位之间的良性竞争,确保人才保持持续向上的动力。
归根到底,企业中的各项任务和项目都是要通过人完成的,企业只有充分重视人才和技术的投入,才能够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才能保持自身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2 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创新能力
国外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经验较为丰富,而我国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企业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达地区企业运用经济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的发展。此外,企业要加强对经济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从制度和体制上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健康和安全的环境下得到快速提升。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加强内部讨论,对原有的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于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员工给予激励,提升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结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对企业部门职能进行调整,科学制定各部门的管理办法和企业总体的经营管理办法。按照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向形成细化的管理制度,尤其要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确保企业能够有明确的管理依托,有序地进行经济管理。
2.3 明确权责划分,加大落实力度
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企业,必须注重对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行透明化的管理制度,企业通过严明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好工作责任的划分,使企业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披露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并且通过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对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精准定位,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处理。此外,企业要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对出现权责缺失和行动滞后等问题的部门,应该依据权责划分,对部门负责人员进行处理。通过部门之间的积极沟通和通力合作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共同努力。
2.4 转变管理理念,加强组织建设
现代企业要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规划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能力,强化组织建设水平。企业在变革的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优化,尤其要融入现代管理思维(例如数字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得到长远的发展与进步。企业融入新的管理理念之后,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会有更多的收获,从而也会极大地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形成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对于各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对于各部门的运行管理情况,管理层要实时跟踪,对于滞后的环节和流程要进行优化或简化,对于关键环节要加强监督,进而不断强化组织管理效能,提升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和优化经济管理工作,寻求创新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目标 [2]。从整体上来看,现阶段很多企业在运营管理過程中通常容易忽视经济管理,并且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企业应该针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和优化,明确划分企业部门之间的权责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管理体制,转变管理理念,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化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范仲飞.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意义与创新[J].商展经济,2021(10):127-129.
[2]曹婷婷.浅析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经济管理文摘,2021(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