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2021-08-18 06:36周凤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4期
关键词:纤毛内窥镜鼻窦

周凤玲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湖北 襄阳)

0 引言

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属于临床中极为常见的耳鼻喉疾病之一,其多发人群以年老体弱者和低龄者为主,指的是鼻窦出现慢性化脓性炎症,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引发颅、眼、肺并发症发生,使得视力受损严重者可导致感染加重或者死亡[1]。现阶段对于治疗此类疾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的发展,内窥镜鼻窦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通过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可将患者的病变组织进行全面的清除,使得鼻窦开口有所扩大,进一步加快鼻窦解剖结构的恢复速度[2-3]。TIgE、Eos指标均参与到此类疾病的发展,呈现出高表达状态。本文针对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中选择100例患者展开综合性分析和干预,根据手术方案的差异性分为观察组(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和对照组(传统术式),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36~66岁,平均(51.14±7.14)岁;观察组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7~66岁,平均(51.34±6.98)岁。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对,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术式进行治疗,本次选择腺样体刮除术展开治疗,为患者实施麻醉操作后使用张口器将其口咽部扩张,并将舌体下压,将刮匙放置于患者腺样体的上方和后鼻孔的后方,继而使用吸引器将机体腺体样破碎组织全部吸除,完成以上操作后使用吸痰器将患者口鼻中的活动性渗血进行吸除操作,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4]。

观察组应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进行治疗,本次选择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展开治疗,为患者实施常规麻醉操作并将患者病变的窦腔全部打开,并对窦腔内的变异结构进行矫正操作,而后选择膨胀海绵将患者鼻腔进行填塞操作,24 h后使用内窥镜将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进行全面的清除,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接受不同手术方案下其治疗总有效率的变化情况,根据本次研究方向主要划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判定标准,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完全消失且经鼻内镜检查后未见脓性分泌物为显效;临床症状表现基本消失且经鼻内镜检查后见少许脓性分泌物为有效;临床症状表现未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TIgE、Eos的变化情况,患者在接受检查前12 h均禁止进食,8 h禁止饮水,于第2日清晨在空腹状态下采集其肘部静脉血3 mL,放置于离心机中实施常规离心操作,转速为3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将获取的上清液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相关指标的检验,主要检验指标如下所示:TIgE、Eos、TNF-α、IL-4、IL-8[5]。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鼻纤毛传输功能的变化情况,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鼻粘膜纤毛传输速度、鼻黏液纤毛清除率以及鼻黏液清除速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s)

指标 时间 观察组 对照组 t P IL-4(ng/L) 治疗前 53.25±16.22 53.21±16.30 0.1210.990治疗后 34.24±12.17 45.57±13.75 4.3630.000 IL-8(ng/L) 治疗前 193.59±36.83193.52±36.910.0090.992治疗后 101.24±28.64132.26±32.575.0570.000 TNF-α(ng/mL)治疗前 1.78±0.46 1.81±0.51 0.3080.758治疗后 0.73±0.30 1.26±0.46 6.824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鼻纤毛传输功能

治疗前两组鼻纤毛传输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鼻纤毛传输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鼻纤毛传输功能(±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鼻纤毛传输功能(±s)

指标 时间 观察组 对照组 t P鼻黏液纤毛清除率(%)治疗前 46.66±4.05 46.56±4.11 0.1220.902治疗后 79.64±4.52 70.12±4.01 11.1400.000鼻黏液清除速度(mm/min)治疗前 3.46±0.32 3.42±0.35 0.5960.552治疗后 8.96±0.15 6.14±0.40 46.6770.000鼻粘膜纤毛传输速度(mm/min)治疗前 6.43±0.19 6.42±0.21 0.2490.803治疗后 11.26±2.35 8.66±2.03 5.9200.000

2.4 两组治疗前后TIgE、Eos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TIgE、Eos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IgE、Eo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IgE、Eos水平变化情况(±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IgE、Eos水平变化情况(±s)

组别 例数TIgE(kU/L) Eos(×109/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85.24±8.25 54.43±6.96 0.26±0.09 0.06±0.02对照组 50 85.21±8.31 65.39±7.13 0.23±0.11 0.15±0.06 t 0.018 7.778 1.492 10.062 P 0.985 0.000 0.138 0.000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以头痛、脓涕、慢性咽炎、鼻塞等症状,而导致其发病的致病因与急性鼻窦炎治疗不恰当和不彻底密切相关,对于患病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术中可应用内窥镜技术观察本次手术具体实施位置,具有术野清晰、对机体创伤小且对于机体鼻腔内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从而促进机体鼻腔和鼻窦功能恢复速度,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治疗目的[6]。在本次研究中,为慢性鼻窦炎的患者分别应用不同的术式进行治疗,其研究结果显示如下:治疗前两组鼻纤毛传输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TIgE、Eo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鼻纤毛传输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TIgE、Eos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根据结果分析可见,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可加快机体术腔上皮细胞的恢复速度,对患者鼻腔和黏膜进行有效的保护,继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为慢性鼻窦炎的患者应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进行治疗较之传统术式而言,两相比较之下,前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突出,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纤毛内窥镜鼻窦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舒适护理在鼻内窥镜术后鼻腔填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缓解鼻窦疼痛,试试盐水冲洗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初级纤毛与自噬的关系研究进展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电离辐射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初级纤毛发生
初级纤毛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