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加快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多层次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有效支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届时,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过8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达地级以上城市,铁路联通全部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覆盖80%的城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城镇。
到2035年,建成高质量现代化轨道上的长三角,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布局一张网、枢纽衔接零换乘、运营服务品质优,长三角成为轨道交通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样板区,轨道交通全面引领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规划》要求,把握多层次运输需求,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和一体衔接,打造四网融合、覆盖充分、内畅外通的轨道交通网络。
具体来看,干线铁路网依托国家铁路,主要服务中长途客货运输,兼顾城际功能;城际铁路网,主要服务区域节点城市之间及节点城市与邻近城市间的城际客流;市域(郊)铁路网,主要服务城市中心城区和周边城镇组团之间通勤客流;城市轨道交通网,主要服务城市中心城区通勤客流。
干线铁路营业里程约1.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约8000公里,骨干通道能力全面提升,对外构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为枢纽节点,以“三纵三横”干线通道为主骨架,面向北、西、西南3个方向的放射状铁路网络,形成长三角与相邻城市群及省会城市3小时区际交通圈。
城际铁路网营业里程约1500公里,以推进互联通达为重点,优化城际铁路规划布局,充分挖潜既有干线铁路城际功能,加快建设沪宁合、沪杭、宁杭、合杭甬等轴带城际铁路及区域连接线,构建轴带通达、节点辐射的城际铁路网络,强化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主要节点城市之间及与周边城市的高效联通。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为中心,有序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强化中心城市紧密联系,打造1~1.5小时城际交通圈。
以“上海都市圈”为例,“十四五”期间将规划建设苏锡常至上海城际铁路,上海至杭州城际铁路,以及苏州经淀山湖至上海城际铁路,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将包括干线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方式,多层次连接“上海都市圈”。
市域(郊)铁路网营业里程约1000公里,以优化通勤供给为重点,突出市域(郊)铁路对都市圈主要功能区的支撑引导,串联5万人及以上的城镇组团和重要工业园区、旅游景点,打造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间0.5~1小时通勤网,引领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优化。
30条市域(郊)铁路中,上海规划了8条,未来上海将实现与诸多远郊区域的铁路连接,包括前往崇明、奉贤等地线路,此外,还有示范区线将连接起上海虹桥商务区至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水乡客厅,上海嘉闵线(含北延伸)将连接起上海闵行至太仓,并在太仓与苏锡常城际衔接,金山铁路也将跨越省界延伸至平湖。
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约3000公里,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运行,一批城市建成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高。
《规划》提出,要建成一批多种轨道交通一体衔接、高效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部分枢纽实现多种轨道交通方式贯通运营,新建枢纽基本实现同台或立体换乘,不同轨道交通系统最长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轨道交通站场与大型机场、公路客运站实现同站布局或快速直达,城市内重要枢纽间基本实现半小时通达。
轨道交通市场化投融资改革迈上新台阶,不同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规范、政策等顺畅衔接,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取得重大突破,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运输服务品质明显提高。
“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共涉及63项,其中干线铁路24项,城际铁路9项,市域(郊)铁路30项。
轨道交通重点枢纽打造方面,同样也有亮点。枢纽将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新建规划分级。
一型以重点大型铁路客运和枢纽机场等城市内外交通汇集集散的场站为载体,总结上海虹桥枢纽经验,打造上海南站、南京南站、杭州东站、合肥南站等枢纽。
二型依托铁路主客站或城际客站等,紧密衔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三网”或多条骨干轨道交通线路。加快建设上海东站、南京北站、杭州西站、新合肥西站、苏州北站、嘉兴南站等。
三型以地级市铁路客站和中心城市重要公交场站为重点,高效衔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中的“两网”推动南通站、温州南站、六安北站等枢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