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志, 吴国宏, 张向磊, 丁广智, 王 蕾
1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 消化一科, 山东 青岛266033;2 青岛市立医院西院区 重症医学科(ICU), 山东 青岛 266071;3 青岛市立医院 门诊部, 山东 青岛 266071
患者男性,48岁,因“高热伴皮肤红斑疹半个月,溃脓6 d”于2019年9月8日收住青岛市海慈医院消化一科。既往HBV携带30余年,肝硬化病史2年余;8年前因颅脑外伤导致颅内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吸烟史30余年,现每天8支;饮酒史30年,平均摄入乙醇120 g/d,戒酒1年;疑似青霉素类药物过敏。2个月前患者突发“抽搐1 h”,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抑制,于本院急诊诊断为癫痫,行气管插管、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治疗后缓解。出院后口服拉莫三嗪50 mg,1次/d。半个月前患者出现高热达39 ℃,伴四肢瘙痒,手心少许红疹,后体温反复达38 ℃以上,出现颜面部、手脚等部位广泛皮疹、肿胀(图1a),并迅速累及全身(图1b);6 d前颜面、颈项皮肤开始部分溃脓,口眼逐渐无法开合,进食困难并失去生活能力,遂经120急救入本院诊治。入院查体:体温37.2 ℃,脉搏88 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8/76 mm Hg。患者神志清楚,周身皮肤潮红伴大面积红色皮疹,新旧掺杂,脱屑、脓痂、渗液、渗血、溢脓并存,以颜面部、下颌、颈项为甚,不能言语,双目不能睁,体味恶臭,体壁广泛水肿,阴囊水肿,双下肢肿胀。血常规:WBC 10.37×109/L,嗜酸性粒细胞2.45×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3.04%。肝功能:ALT 110 U/L,AST 92 U/L,ALP 81 U/L,Alb 25 g/L。HBV DNA 1.12×108IU/ml。尿常规:WBC(+),尿蛋白(±),镜检WBC 0~1个/HP。创面分泌物检查:培养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予药敏试验。浅表淋巴结彩超(2020年9月18日)示:左颈部1.4 cm×0.6 cm,左腋窝2.2 cm×0.7 cm,右腹股沟3.2 cm×0.5 cm等较大低回声,无丛状血流信号。既往颅脑CT(2019年7月21日)示:颅骨术后,双肺下叶炎症;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腹部CT(2019年7月11日)示:肝硬化,脾大,肝内多发小囊肿。诊断: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癫痫发作,肝硬化(乙型肝炎,代偿期),皮肤感染,低蛋白血症。入院后立即多学科会诊,考虑拉莫三嗪用药关联性明显,停用拉莫三嗪。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异甘草酸镁、谷胱甘肽抗炎保肝,利尿剂减轻水肿。入院第2天患者可进流质饮食后,予恩替卡韦500 mg 口服,1次/d。根据药敏检查结果给予莫西沙星抗感染,并给予泮托拉唑保护胃黏膜,葡萄糖酸钙静脉泵入补钙;甲泼尼龙80 mg静脉冲击治疗1周后减量至60 mg静脉应用3 d,再次减量至40 mg应用3 d后,改甲泼尼龙24 mg口服维持。加予拖吡酯片50 mg 口服,1次/d,防治癫痫。同时,碘伏纱布外敷颜面、颈项部层叠脓痂后除痂清创,破损处涂擦莫匹罗星软膏防止局部感染;芩柏冷敷剂(院内制剂)冷湿敷前胸、后背、四肢结痂,3~4 min更换敷布,每次20 min,3次/d,以清热解毒;脓痂脱落部位暴露新鲜组织,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愈合和生长。经治,患者皮损逐渐控制,层叠脓痂渐次脱落,渗血渗液减轻,全身皮肤出现较多脱屑,同时伴随新皮肤组织形成,体壁水肿减轻至消失,四肢肿胀缓解,饮食日趋恢复,体力明显改善。2020年10月6日痊愈出院,2周后停用激素。随访1年至今,患者皮肤如常(图2),无后遗症。
注:a, 手掌部皮疹;b, 后背部皮疹。
注:a, 手掌部;b, 后背部。
DIHS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多样、复杂,特征表现为潜伏期长,伴皮疹、血液系统异常和内脏损害。本例患者应用拉莫三嗪约1个月后出现皮疹、高热,且皮肤症状不断加重,被动停药后皮疹仍持续进展,第47天全身重度皮损并广泛皮肤感染就诊入院,皮疹的发生与拉莫三嗪有明显关联性。本例患者DIHS临床特点表现为:(1)迟发性皮疹;(2)淋巴结肿大部位>2个;(3)高热(最高达到39 ℃);(4)内脏损害(ALT>2倍正常值上限,出现蛋白尿);(5)血液学异常(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既往关于拉莫三嗪致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甚多。我国学者[1]发现,在接受拉莫三嗪治疗的成人癫痫患者中,18.6%出现不良反应。拉莫三嗪所致皮疹,包括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2]。拉莫三嗪说明书中的推荐起始剂量为25 mg,1次/d,连服2周;随后可增至50 mg,1次/d,连服2周;此后每隔1~2周增加剂量,最大增加量为 50~100 mg,直至达到最佳疗效。对于肝功能Child-Pugh B、C级患者,说明书明确指出应分别减少50%和75%用药剂量,而本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 A级,起始剂量50 mg,最终发生严重DIHS,因此如果初始减量50%或可降低发生皮疹的风险。
拉莫三嗪所致DIHS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指南[3]建议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糖皮质激素初始剂量。本例患者甲泼尼龙起始用量为80 mg,静脉冲击治疗1周后,水肿、红斑、糜烂创面及渗脓渗液等均显著改善,有效控制了病情的急性进展,此后规范减量,6 d后改为口服,出院后2周停药,激素总用药周期43 d,疗效理想,无后遗症,1年随访平稳。
肝硬化患者存在广泛肝细胞坏死的病理基础,即使临床评估肝功能Child-Pugh A级,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仍高,甚至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导致死亡。因此,对于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临床用药的选择及剂量更需慎重。针对有肝病基础并发癫痫患者,给予拉莫三嗪治疗时务必告知不良反应风险,一旦发现药疹,必须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本例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疾病,伴癫痫发作,出现严重DIHS,临床罕见,救治困难。需多学科参与,制订全面、及时、准确的治疗方案。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果断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非常重要,若控制不佳,则应根据共识意见[3]联合应用足量人免疫球蛋白,尽快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吴国志负责拟定写作思路,资料分析, 撰写文章,指导并最后定稿;吴国宏负责资料分析,撰写文章;丁广智、张向磊、王蕾负责资料收集、撰写和修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