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指导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08-16 06:18肖诗菲黄文群温婷
中国市场 2021年21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高职院校互联网+

肖诗菲 黄文群 温婷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双创人才的重要输出地,对工作在一线的创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力的提升。文章探讨了创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创业导师师资现状及主要问题,并围绕此主题提出了完善创业导师管理顶层设计,专创融合、鼓励教师转型,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创业导师师资库等手段提升创业指导教师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指导;教师培训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109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创新创业热潮席卷全国,政府对双创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全国高职院校大力推广双创教育。大学是国之重器,是双创教育建设的高地。教师是培养学生创业素养的先行者,提升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力的提升。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打造一支指导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创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1 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应该认同创新创业的价值,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创新精神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创业意识是要对创业机会有识别能力,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将商机转化为真实的项目。创新精神是学生无法从书本学习的,必须通过指导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方可成为自身信念。[1]老师是学生的示范与榜样,是学生前进的明灯,如果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不具备创新精神,学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

1.2 创业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创业经验需要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中得来,没有亲身经历的说教显得苍白空洞,仅仅通过理论灌输无法让学生拥有创业能力。创业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经营活动,开办企业的环节多、流程复杂、手续烦琐。尤其涉及股权分配、创业团队组织架构、商業模式、营销策略、融资等环节,创业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综合能力与社会资源较欠缺,无法处理创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创业失败率高。创业指导教师应具备创业实践能力及创业经历,才能在学生创业项目落地时给予具体的建议,创业导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资源,为学生定制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的创业项目成长。合格的创业指导教师应该是 “学者+企业家”型、能讲能做的 “双师型”人才。[2]

1.3 专创融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能力。创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创业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在仔细研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剖析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系统规划,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具体创业教学方案;编撰授课计划,制定翔实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教案,并根据授课情况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3]在“互联网+”背景下,技术是驱动企业成长的核心动力,创业要结合专业来实施,无核心技术或模式创新点的创业是简单可替代的机械重复,不具有推广的意义。创业指导教师应具有专创融合的教学能力,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从而衍生出新的想法与创意。

1.4 心理辅导能力

创业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任何一个错误的决策都可能导致学生创业失败。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学习,生活经历简单,创业经验缺乏,在创业初期干劲十足,但创业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多次的打击,承受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创业热情减退可能成为压垮创业项目的一根稻草。同时,创业资金短缺、团队成员意见不合、创业团队执行力欠缺等问题时有发生,都可能使学生创业团队分崩离析。此时,就需要创业导师的及时关注,创业导师为学生及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安抚学生情绪,疏解学生创业压力,陪伴在学生的创业路上。

2 高职院校创业导师师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相较于社会的双创热潮,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创业师资的缺乏。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的投入大、热情高,但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系统性构建都缺乏思考。现有的校内创业导师主要由学术型的专任教师、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身份转变而来,教师懂学生心理、懂教育却未必懂创业,甚至部分教师根本无创业经历或经管类相关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辅导无异于纸上谈兵,现学现卖。校外导师是企业家,或创业者,创业实战经历丰富,但大多事务缠身,无暇顾及校内的创业教育,对学生的指导局限于讲座报告分享,大赛评委等浅层的指导,难以形成体系,效果不明显。综合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导师师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 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高职院校未建立有效的创业导师选聘培养机制

在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政策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创业实践上,政府鼓励创业热潮,对创业实践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创业者的压力。而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手段是开设相关课程及开展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未开设相关专业,对于创业指导教师的选聘也大多从专兼职教师、辅导员身份转型而来,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并没有纳入高职院校教师国家师资培养计划体系,不仅存在根底薄弱的问题,而且存在后续发展缺乏培训的问题。[4]

2.2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转型动力

现有的创业导师团队大多数是专任教师、辅导员、团委教师转型而来,教师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繁忙,还要兼顾创业指导等工作,疲于应对。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主系列和辅系列的职称评聘体系中,科研分数所占比重较大,教师们忙于阅读论文文献、申报科研课题等,科研压力大,而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大多数未纳入职称评聘考核中,导致教师转型动力不足。同时,转型成为创业指导教师,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创新创业教育像是额外加在教师身上的担子,成为吃力不讨好的“副业”,许多教师有排斥逆反心理。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高职院校互联网+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