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布努瑶族猴鼓舞的表演特色与文化意蕴探析

2021-08-16 05:20陆喆
大观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

陆喆

摘 要:猴鼓舞是广西布努瑶族极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是布努瑶族文化习俗与审美精神的结晶。随着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布努瑶族的猴鼓舞也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原始型和创新型两类猴鼓舞表演,但无论是哪种类型,其表演动作、表演节奏和表演形式都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韵味。文章对广西布努瑶族猴鼓舞及其分类进行分析,阐述了猴鼓舞的表演特色,通过对猴鼓舞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其寄托着布努瑶族人民的“圆”美精神、家园意识和民族气质,文化意蕴丰富,是布努瑶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布努瑶族;猴鼓舞;表演特色;文化意蕴

猴鼓舞是广西布努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它见证着布努瑶族发展、演变的过程,凝聚着布努瑶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挖掘和探究布努瑶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依据,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一、猴鼓舞及其分类

(一)猴鼓舞概述

广西布努瑶族聚居在广西西北部,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布努瑶族因其灿烂、丰富的民俗文化备受世人关注,其中,猴鼓舞最具代表性。

猴鼓舞是一种模仿猴子形态的民族民间舞蹈,铜鼓和大木鼓是其伴奏乐器,猴子的各种动作是其主要的舞蹈语汇[1]。鼓声与舞蹈相和,使整个表演古朴粗犷,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风采。

猴鼓舞最初是瑶族人民在丧葬仪式中跳的一种“开路舞”,是出殡时的特殊表演,但随着时代更迭、社会进步,这种舞蹈不仅服务于丧葬仪式,还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瑶族人民在传统舞蹈中加入创新元素,使猴鼓舞活跃在瑶族大大小小的节日中。如今,猴鼓舞已经成为瑶族重大节庆不可缺少的表演节目之一。

(二)猴鼓舞分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布努瑶族人民对猴鼓舞进行了一系列加工,在传统舞蹈中融入更多时代元素,使其更具表演性。目前,广西布努瑶族流行的猴鼓舞大致可分为原始型和创新型两种[2]。

原始型猴鼓舞是较为原始的表演形态,其动作具有规范化、程式化特征。舞蹈整体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原地蹲颤击鼓;第二段是绕鼓而舞,此段要求舞者模仿猴子攀爬、玩耍的姿态,对击鼓和舞蹈动作要求严格;第三段再回到原地击鼓,表示整个舞蹈结束。

创新型猴鼓舞是对原始猴鼓舞进一步加工的产物,其特点是自由度提高,约束性、规范性降低,表演者可根据自己对猴子日常形态的理解创编舞蹈动作,击鼓和舞蹈动作都更为自由。

二、猴鼓舞的表演特色

(一)表演动作具有模仿性和拟人化特点

猴鼓舞表演的动作和鼓声相和,表演动作在鼓声节奏中呈现出快慢交替、动静结合、轻重转换的特征,动作千变万化,自然流畅,极富韵味。

猴鼓舞原始的舞蹈动作就是对猴子形态的模仿,舞者一边击鼓一边模仿猴子日常的神态、动作和声音,以此演绎猴子灵动机敏的动态形象。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几乎全程都是屈膝半蹲、含胸佝偻的状态,这也是对猴子日常体态的模仿。创新型猴鼓舞的舞蹈动作自由度更高,在爬、挠、抓等原有动作中加了跳跃、翻腾、闪避等元素,使得模仿效果更接近猴子,且模仿动作也更为灵活多变。正是因为这种模仿,让猴鼓舞天然带有诙谐的意味,表演起来趣味十足。

猴鼓舞不是单纯地模仿、再现动物形态,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对动作做拟人化修饰,从人的角度对其加以诠释,赋予其人的情感。舞者可依据自己的审美理解对猴子形态的细节进行加工、提炼,使动物形象人格化,这也大大增强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二)表演节奏对比鲜明,具有律动美感

猴鼓舞是以民族打击乐器伴奏的舞蹈,铜鼓和大木鼓在猴鼓舞表演中发挥着控制表演节奏、增强表演效果的作用。

一般来说,猴鼓舞的打击乐节奏以3/4拍为核心,并伴以2/4拍、4/4拍,铜鼓演奏两人一组,大木鼓则只需一人,演奏者多为男性[3]。在表演时,演奏者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敲击铜鼓,并通过大木鼓和铜鼓的组合、变化造成音调、音色的对比。铜鼓与木鼓交错循环,在激越流畅的铜鼓轰鸣中间或夹杂着低沉的木鼓声,使表演节奏抑扬顿挫,富有律动感和力量感。

(三)表演形式

猴鼓舞表演以擺、跳贯穿始终,呈现出狂、野、粗、灵的特点。摆、跳是对舞蹈表演形式的集中概括。“摆”指在表演中舞者的头和手始终处于上下摆动状态;“跳”指舞者下半身离不开各种跳跃动作,如蹲跳、提膝跳、腾跃等。猴鼓舞以摆、跳为主要形式与广西布努瑶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布努瑶族多聚集于山区,上半身的摆动和下半身的跳跃就是布努瑶族人民山间行走的基本状态。表演中腿膝灵活的跃动配以头手的摆动让身体随之起伏,在摆、跳间变换各种动作,表现出布努瑶族人民在与恶劣生存环境抗争时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整个舞蹈也散发出粗犷质朴、刚劲灵敏的独特美感。

三、猴鼓舞的文化意蕴

(一)“圆”美精神

布努瑶族猴鼓舞表演的运动轨迹是“圆”[4]。无论是原始型猴鼓舞还是创新型猴鼓舞,舞者的原地敲鼓舞和跳跃绕鼓舞都是按照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从前至后的运动规律,其轨迹就是一个个“圆”。此外,这些动作又以人的脊柱为轴心,带动人体自然弯曲,使舞者的体态也形成圆润柔美的圆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是圆满的象征,圆形的起点与终点是互通的,且可以相互转化,体现出一种循环往复、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带有协调、和谐的文化底蕴。猴鼓舞中的圆形运动轨迹实际也寄托着布努瑶族人民对圆满、和谐生存状态的追求。可以说,猴鼓舞本身就是“圆”美精神的象征。

(二)家园意识

家园意识是指人类对自己生命发源之地——家族、家乡的归属和眷恋之情。对于布努瑶族而言,这种依恋与归属是刻在骨血里的,并在其舞蹈、服饰等文化中呈现出来,可以说,服饰和舞蹈是布努瑶族人民家园意识的物质载体。

猴鼓舞的表演者必须身着瑶族服饰。瑶族服饰精美且多绣有民族图案,如五指纹、米字纹、印章纹等,这些图案都是瑶族先民在一次次迁徙、流离中创造出来的,寄托着布努瑶族对往昔家园的眷恋以及对和平稳定家园的渴望,是这个民族最原始、最淳朴的情感体现。

除此之外,猴鼓舞表现出来的集体意识也是对家园情感的诠释。表演者聚集在一起,通过鼓与舞的配合共同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这种高度契合的集体表演也是布努瑶族人民认同感与凝聚力的体现。

(三)民族气质

猴鼓舞表演是在铜鼓声、木鼓声和击棍声的伴奏中进行的。鼓作为表演乐器,本身就极具震撼力。铿锵有力、直冲云霄的鼓声除了能传达布努瑶族积极昂扬的情感状态,还能体现其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质。

在猴鼓舞中,蕴藏着无形的“气”,这种“气”会通过激越昂扬的鼓乐伴奏、干练洒脱的舞蹈动作传递出来[5]。“气”就是布努瑶族的民族气质、民族气势,它是无形的,但能通过猴鼓舞表演直击人心,展现出布努瑶族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換言之,猴鼓舞传递的“气”就是布努瑶族的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四、结语

猴鼓舞作为广西布努瑶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是当地人民勤劳质朴、勇敢拼搏性格的缩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生态的物质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猴鼓舞作为布努瑶族极具象征意义的传统物质文化形态,也在不断发展,新元素的不断加入让猴鼓舞迈向更大的舞台。如今,无论是猴鼓舞的舞蹈动作还是鼓乐伴奏都更具表演性和观赏性,广西布努瑶族的猴鼓舞无疑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机遇与危机并存,现代化、城市化也给猴鼓舞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面对广西布努瑶族猴鼓舞严峻的发展形势,艺术工作者需要对猴鼓舞文化加强关注和研究,赋予传统形式更多时代特征,让布努瑶族猴鼓舞得以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李妮娜.《猴鼓舞》的形象创造与舞台呈现[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2]蒋书琴.桂西北白裤瑶猴鼓舞的审美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3]郭莹莹,韩亚军.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布怒瑶猴鼓舞文化的形式演变研究[J].武术研究,2016(9):104-105,115.

[4]黄敏.铿锵节奏冲霄苍穹:广西南丹白裤瑶“猴鼓舞”节奏浅析[J].音乐时空,2013(14):53-55.

[5]韦金铃.桂西北白裤瑶猴鼓舞“美”之探究[J].大众文艺,2011(17):160-161.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词曲用韵的共生性特征探析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论诗歌中的悖论语言及其文化意蕴
晚清铁路论争中的文化意蕴
中国梦的文化意蕴
宋夏丧葬文书档案比较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