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家庭结构中父亲养育对儿童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

2021-08-16 05:24郭菲李杨
中华家教 2021年3期
关键词:问题的提出

郭菲 李杨

关键词:父亲养育 儿童心理适应 家庭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女性就业机会增加,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由于抚养子女的亲职角色显现出深刻的变化[1],父亲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有研究发现,当父亲有更多和质量更好的养育行为时,孩子在读写和语言能力[2]、学业表现[3]、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亲社会行为[5] 等方面的发展都更好。反之,父亲消极的养育与子女的抑郁、退缩、孤独、攻击等内外化问题存在正相关[6]。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出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家庭结构呈现“421”特点,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因祖辈分担甚至完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引发的隔代教养问题日益普遍[7]。这些家庭因素是否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我们了解和认识我国社会家庭变革对儿童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8]。家庭结构类型不同,会导致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等的不同,最终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关于家庭结构影响孩子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亲离异家庭[9]。国内的调查表明,我国的家庭结构大致分为四种:由父母及未结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联合家庭和单亲家庭[10]。本研究主要分析城市家庭中的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两种类型,旨在探讨这两种家庭结构下在父亲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教养风格和在配合养育的过程中的表现是否有所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否对不同家庭结构中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首先,家庭结构的组成和類型反映了我国社会家庭呈现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和挑战,如独生子女的问题。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兄弟姐妹被视为是孩子正常发展的基本要素。最初,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独生子女可能被宠坏并被剥夺通过与兄弟姐妹互动而发展社会技能的机会,从而更可能面临情绪和行为问题。他们甚至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病。”[11] 不过随着研究的进展,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证实了以上的观点,如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身体发育、学业水平、认知能力等很多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12][13]。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后建立的“421”家庭,带来了从正金字塔到倒金字塔的家庭转变,这又一次为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带来了挑战。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隔代教养。当父母无法亲自照顾子女时,通常会将子女委托给祖辈照顾,这导致祖辈与孙辈一起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主要或全部责任[14]。而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强调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即缺少父母的照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但是,社会发展使隔代教养问题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15][16]。年轻的父母处于事业开创或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子女,而祖辈往往有更充裕的时间帮助他们照顾子女,因此祖辈有时在家庭中甚至充当了父母的角色,这就造成了家庭成员的角色重叠[17]。一些研究表明,隔代抚养的孩子在行为问题和品格发展上可能存在更多的潜在问题[18][19]。国外关于隔代教养的研究大多针对的是一些父母无法自己照顾孩子的特殊家庭,如孩子父母存在精神或药物滥用等问题,或是父母因犯罪被监禁,未成年怀孕等等[20][21]。国内祖辈参与养育的情况更为普遍,很多研究针对的是正常家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祖辈养育及孩子的心理行为发展[22][23][24],而城市家庭的隔代教养问题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同时,中国以老人为中心的孝亲传统,与现有隔代教养家庭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的现状形成现实和传统的碰撞,这将给现代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家庭结构的框架下考察父辈和祖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矛盾对孩子的影响等问题能更直接地揭示祖辈参与养育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家庭目前出现的这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于儿童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仍然缺乏实证研究,还需要有更多的答案。在我国,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北京市某公立幼儿园的儿童家庭进行调查,经本人知情同意,共有263 名小班、中班、大班的儿童及其家庭参与调查。参与调查的家庭,从家庭结构看,核心家庭占比为32.9%,主干家庭占比为66.7%,独生子女家庭占比为85.5%。在父亲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状况方面,年龄范围为29.8~55.7岁(M=38.09,SD=4.48),学历在本科(含本科)以下的比例为49.4%。在父亲月收入方面,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比例为28.5%,1~5万元的比例为51.5%,5万元以上的比例为20.0%。受调查的家庭中儿童平均年龄为4.69±0.92岁,其中51.7%的儿童为女孩子。

(二)研究工具

1. 合作养育

采用马格林(Margolin)等人(2001)编制的共同养育量表(Coparenting Questionnaire)[25]。量表共14 个条目,包括了3 个维度,分别为共同养育中父亲与母亲的合作、冲突以及将孩子牵扯到双方的矛盾中。量表采用5 点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由母亲对父亲的共同养育行为进行评定。在计分方面,合作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父亲在共同养育中表现越积极,冲突和牵扯孩子卷入冲突两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父亲在共同养育中表现越消极。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合作、冲突及牵扯孩子卷入冲突3 个维度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0.80 和0.73。

2. 父亲教养风格

采用教养风格和维度量表(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PSDQ)[26]。量表分别测量了权威(authoritative)、专制(authoritarian)和放任(permissive)三个教养风格,其中权威式教养反映了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是温暖和支持性的,遇到问题会向孩子讲道理、解释规则,同时允许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专制式教养指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比较严厉,孩子犯错时不讲道理而是更多采用体罚等惩罚管教孩子;放任式教养反映了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比较娇惯、宠溺孩子。量表采用5 点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由父亲对自己的教养行为进行评定。量表结果分数越高表示父亲会更倾向于采用某个特定风格的教养行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8、0.85 和0.72。

3. 祖辈教养

采用自编项目考察家庭中是否存在隔代教养,以及祖辈的参与情况。量表包含就寝、饮食、衣着卫生、日常规范、学习和玩耍等日常儿童的照管和教育的典型方面,如“这个孩子的饮食主要由谁照管”。调查对象为父亲报告的家庭中参与孩子相关教养的家庭成员。同时,调查进一步通过两个项目专门评估因隔代教养可能引发的两代人的冲突,如“因为照料孩子的问题我和老人发生过争执、矛盾”。调查采用5 点评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

4. 儿童心理适应问题

采用最为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问题评估工具《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 CBCL)[27]。量表由儿童的父母根据孩子最近半年的情况回答每项行为发生的频率,即“0”表示“没有”,“1”表示“有时”,“2”表示“常常”,得分越高表明该问题发生的頻率越高。评估主要涵盖了三种儿童心理适应问题:外化问题、内化问题和注意问题。外化问题,指的是一些表现于外在的问题,大多数指向他人或会对别人产生影响,涉及CBCL 中的攻击和违纪的项目;内化问题,指的是一些消极的情绪行为反应,这些往往表现在自身内部,造成内心的痛苦,涉及CBCL 中的抑郁和退缩的项目;注意问题,指的是儿童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问题,涉及CBCL 中的注意多动维度的项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8、0.84 和0.76。

三、结果分析

(一)两种家庭结构中父亲养育的差异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两种家庭结构中父亲对子女的养育状况。结果显示,核心家庭中父亲在共同养育中的表现与主干家庭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合作性上(t=3.03, p<0.01)(见图1),在核心家庭中父亲与母亲养育的合作程度显著好于主干家庭的父亲。不过在共同养育中,破坏、贬低母亲的教养或当与母亲存在竞争和冲突时倾向于将孩子卷入其中的程度在两种类型的家庭结构中不存在显著差异(t 冲突=3.03 ;t 牵扯孩子=3.03, p>0.05)。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亲参与养育的状况在合作(M独生±SD=3.44±0.77 ;M非独生±SD=3.56±0.83)、冲突(M独生±SD=2.30±0.46 ;M非独生±SD=2.39±0.46)和牵扯孩子卷入冲突(M独生±SD=1.38±0.46 ;M非独生±SD=1.38±0.56)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1 不同家庭结构父亲的共同养育

在父亲的教养风格方面,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中权威式教养、专制式教养和放任式教养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亲的三类教养得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家庭结构的父亲教养风格

**p<0.01, *p<0.05, ?p=0.06; M= 平均数; SD= 标准差, 下文同

(二)两种家庭结构中儿童心理适应问题

本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主干家庭中的孩子的外化问题和内化问题均高于核心家庭(见表2,图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的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注意问题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不同家庭结构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比较

图2 不同家庭结构儿童的外化和内化问题

(三)家庭结构、父亲教养风格、合作养育与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

首先通过相关分析考察父亲的教养风格、合作养育与儿童外化问题、内化问题以及注意问题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结果显示:父亲的权威式教养与儿童的外化问题和注意问题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专制式教养与儿童的外化问题、内化问题和注意问题三类心理适应问题均呈显著正相关;父亲的放任式教养与儿童的三类心理适应问题也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在与母亲的合作养育方面,父亲的合作与儿童的内化问题和注意问题呈现负相关;父亲的破坏和冲突与儿童的外化和内化问题呈现显著正相关;而父亲将孩子牵扯到与母亲的共同养育矛盾中与孩子的外化问题呈显著正相关(见表3)。

表3 父亲教养风格、合作养育与儿童心理适应问题的相关

相关分析的结果还提示父亲的教养风格、与母亲合作养育的表现等这些家庭因素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影响,为综合考虑家庭结构和父亲教养相关因素,本研究进一步进行了分层次回归分析。在分层次回归分析中,将孩子性别、年龄和父亲年龄、学历、个人收入作为控制变量放入回归分析的第一层,将家庭结构变量放入第二层,将父亲教养行为变量(教养风格和合作养育)放入第三层。结果发现,在外化行为问题方面,男孩的外化问题显著多于女孩,在控制了孩子性别、年龄和父亲的年龄、学历和收入后,家庭结构的作用依然显著。然而在考虑了父亲教养行为后,家庭结构预测系数变小,父亲教养中父亲的消极教养,专制和放任风格的影响更为显著。结果说明,即使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家庭结构和父亲消极教养风格都是儿童外化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内化行为问题方面,控制了孩子性别、年龄和父亲的年龄、学历和收入后,家庭结构的作用依然显著,不过在进一步加入父亲教养行为的分析后,家庭结构预测系数不再显著,父亲放任式教养的影响显著。这说明,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儿童的近端环境因素即父亲的消极教养行为(如放任溺爱的教养)与儿童内化问题存在更直接的关系(见表4)。按上述的分析步骤对儿童的注意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男孩的注意问题显著多于女孩(β=-0.18,p<0.05), 父亲专制式的教养显著预测儿童更多的注意问题(β=-0.35, p<0.001)。

表4 家庭结构、父亲教养风格和合作养育与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

(四)主干家庭中的隔代教养与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

鉴于本次调查的发现,有66% 的儿童生活在与祖辈同住的主干家庭,研究进一步对隔代教养,即祖辈参与儿童的教养进行了分析。在父母的日常照料和教育方面,绝大多数(74.6%)的儿童晚上与父母同睡,约25.4% 的儿童与祖辈同睡。由此可见,首先,父母在儿童的日常照料和教育方面仍是参与最多的,其次,是父母与祖辈共同参与。在孩子的饮食照管方面,父母独自照管、父母和祖辈共同照管以及祖辈独自照管的比例约各占1/3。约一半的父母会独自照管孩子的衣着卫生,其次是父母祖辈共同照管和祖辈独自照管。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参与比例最高(60% 以上),其次是与祖辈共同进行(见图3)。

图3 对孩子不同方面照管的家长参与情况

本研究显示:孩子的照料和教育问题可能引发孩子父亲和祖辈之间的矛盾。在照料问题上,有50.2% 的家庭中的父亲偶尔因照料问题与孩子的祖辈发生争执和矛盾,有19.1% 的家庭中的父亲因照料问题产生矛盾的频率为有时或更为频繁。在教育问题上,有49.1% 的家庭中的父亲会偶尔因教育问题与孩子的祖辈产生争执,有20.0% 的家庭中的父亲出现这方面的沖突和矛盾的频率为有时或更为频繁。

表5 隔代养育引发的矛盾对儿童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

进一步的统计结果表明,与两代人从不因孩子的照料问题发生矛盾的家庭相比,在父亲与孩子祖辈发生争执和矛盾的家庭中,孩子在外化和内化问题上均有更高的分数;与没有矛盾的家庭相比,在因隔代教养在教育问题上发生矛盾的家庭中,孩子的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注意问题均更多(见表5,图4)。

图4 隔代教养矛盾与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四、讨论

(一)两种家庭结构中的父亲教养状况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本次研究探讨了在两种家庭结构中,父亲的教养对儿童内化、外化和注意问题的影响,其中,父亲的教养包括其自身的教养风格和在共同养育中与母亲的合作、配合质量。

在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中,父亲的教养行为会有一些差异,主要表现为与母亲的合作方面,核心家庭中的父亲在参与共同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对于母亲的支持和配合要好于主干家庭中的父亲;而在消极的共同养育维度,与母亲发生冲突、破坏母亲的教养以及将孩子牵扯进双方矛盾方面,核心家庭中的父亲与主干家庭中的父亲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核心家庭中没有其他家人参与协助照顾养育孩子,更无人可以分担和替代父亲的照料教育职责,这让核心家庭的父亲比主干家庭的父亲表现出更多的合作协同养育行为。

在父亲的教养风格方面,两类家庭结构中没有发现显著差异。虽然主干家庭中的父亲在积极的教养风格(权威式)上分数更高,在消极的教养风格上(专制式和放任式)分数更低,但这些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本研究发现,一些个体的因素(如年龄因素)更可能发挥作用。分析发现,35 岁以上父亲的专制式(t=2.15,p<0.05)和放任式(t=2.23,p<0.05)的教养均显著低于35 岁以下的父亲,这与杰西(Jessee V)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28]。杰西的研究发现,年龄更大的父亲在养育孩子中更具优势,有更好的教养表现及更好的亲子互动。这种年龄的优势可能与年龄所伴随的个人阅历和对父亲角色更高的胜任感有关[29]。

在控制了家庭结构的影响下,父亲的专制和放任两种消极教养风格仍然对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存在显著的作用,专制的教养风格与儿童更多的外化和注意问题有关,这与雷那蒂(Rinaldi CM)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30]。雷那蒂的研究发现,父亲简单粗暴、严厉的教养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父亲对孩子缺乏温暖关爱,缺乏积极的情感表达,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甚至有体罚的教养行为,可能会被孩子所习得,从而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攻击别人等行为问题。针对父亲放任的教养风格,一方面,父亲对孩子缺乏适当的规则教育,过于溺爱和放任,可能会不利于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从而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放任的教养风格可能也会表现为对孩子的教养缺乏一致性态度[31],所以孩子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此外,过于放任可能也让孩子在需要父亲的时候,感觉不到父亲提供的有力支持,从而可能表现出更多的内化问题。

(二)两种家庭结构中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

本次研究中探讨了两种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发展适应性会产生影响。总体而言,相比有祖辈同住的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的孩子在内化和外化方面的问题均更少。隔代教养问题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时间更自由和养育经验更丰富的老一代可以为年轻的父母提供支持,并部分地缓解他们的压力。另外,由于年龄限制,老人的体力和精力在养育孙辈时有很大的挑战,而老一辈和子女在教育观念、方法上存在差异,也往往产生相互不理解的问题。在隔代养育的家庭中,大多数情况是祖辈参与一定比例的养育和教育活动,特别是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的照顾,而对孩子的教育大部分仍是由孩子的父母完成的。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发现,有祖辈参与教养的孩子在情绪和行为方面比只和父母双方住在一起的孩子存在更多问题。

以往研究对于隔代教养的影响尚存在争议。一方面,研究发现,祖辈养育对于孩子的健康[32],学业[33] 等发展并不存在稳定影响;而另一方面,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类似,祖孙间形成的安全依恋是预测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34][35]。这些结果提示:不同的祖辈参与养育程度可能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参与程度高,则祖辈更可能与孙辈形成更紧密的联系,从而对孙辈有更直接和显著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当祖辈参与养育时,如果孩子的父母也同时养育孩子,祖辈的帮助作用并不明显,但如果是在单亲家庭,祖辈的积极作用就会更为重要[36],这个作用可能体现在经济支持和分担情感、养育责任上。本研究还发现,在隔代教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孩子的父亲和祖辈因孩子的养育和教育问题产生分歧和矛盾的情况,而成长于这样家庭环境的孩子也会有更多的情绪、行为和注意问题。

与一些认为独生子女可能被过度娇惯而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观点不同的是,我们的研究并沒有发现独生子女的父亲比非独生子女的父亲有更多的放任式教养。尽管从分数上看,独生子女的父亲采用放任式教养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父亲,但两者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研究并未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出现更多的内、外化问题或注意问题,这与焦书兰、曼奇拉斯(Mancillas A) 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37][38] 因此,独生子女因受到过度保护和溺爱从而可能出现更多发展问题的说法可能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三)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家庭结构的框架下研究父亲教养对儿童心理适应性发展的影响,及祖辈参与养育的情况,为相关领域补充了一些新的结果。不过由于本研究是横断数据,即只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了数据,因此在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可能需要更为慎重。比如,本研究发现在祖辈和父亲关于孩子的日常照料有更多争执和矛盾的家庭中,孩子的内、外化问题更多。另外,两代人关于孩子教育的争执和矛盾更多,则孩子的三类问题均更多。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矛盾造成的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适应性问题,也可能是因为有更多心理适应问题的孩子,更容易造成家长的养育压力,从而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解决这种问题的最有力的方法就是采取追踪研究,即未来可进一步通过纵向追踪数据,以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此外,本研究中的样本来自北京,在样本中父亲的教育程度和收入都相对较高,且样本量比较小,未来研究可扩展更为丰富的样本并扩充样本量。尽管如此,本研究的一些发现可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一方面,父亲作为家长之一,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值得重视;另一方面,隔代养育家庭需要注意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为孩子的照顾和教育产生争执和矛盾可能会对孩子的多方面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问题的提出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酒店专业实习生的角色冲突研究
学生组织工作经历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论教育评价的效度及其构建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职高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
我国高等院校声誉管理的动态模型研究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