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小学阶段,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很是关注。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学生的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本文将对如何对小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进行讨论。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加之其年龄的特殊性,班主任作为班级中的重要角色,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为此,班主任要为自己的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制定有效策略,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首先具有健全的心理状态,才能在日常的学习当中不急不躁,拥有良好的心态,进而促进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一、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带来的危害
(一)不利于学生的稳定学习
小学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人生的重要开端。这个期间,学生初入校园,对于学习生活不能很好地适应,导致意外发生的事件屡见不鲜。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状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缺失。如果班主任在这个特殊时期也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与开导,那么对学生的小学学习生活是非常不利的。久而久之,学生很有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部分学困生来说,会发生自暴自弃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不能顺利地开展。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面对的是班级的所有学生,是一个班集体,而不是仅针对学生个人,必须保证班级中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加强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
(二)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小学阶段,还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理引导,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心理健康发育的标志是学生的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只有保持这个状态,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提高效率,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当中,班主任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我们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学生可以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保持稳步提升的状态,加强学生的抗压性;另一方面也为了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三观”,为日后的学习打造良好的基础。因此,班主任要对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重视,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扎实的努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增强,才能完整地达到个人心理综合素质的提升,确保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随时都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名人传记来激励学生,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小学时期因为做了一个不像样的板凳被同学所嘲笑,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板凳做得越来越好,甚至比那些曾经嘲笑他的同学做的还要好。正是因为他过强的心理素质,才支撑着他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因此,心理素质对于个人的发展尤为重要,班主任尤其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只有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过硬,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健全学生人格
要想让学生在小学时期接受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格发展的正确形成,首先必须保证班主任具有优良的自身素质。班主任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角色,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水平。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会有频繁的交流互动,班主任的心理变化会直接反饋在学生的心理上,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心理健全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在小学时期的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中,学生在考试期间的成绩有时候会忽上忽下,极不稳定,这时,如果班主任因为班级整体成绩不理想而对学生过于苛责,那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阴影。这也就直观地表明了这部分教师的心理素质较不稳定,会影响学生的日常心理活动,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学校对于班主任的心理素质也要进行定期考核,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引导,进而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也保证班级的德育工作顺利展开。
三、结语
班主任在班级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就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抗压性,保证日常学习生活的稳定;其次,学校也要注意提升班主任个人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得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