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蓓红
现实生活中,有些女孩子容易出现嘴唇发白、多梦失眠、疲劳易困等情况,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很可能是贫血。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球营养报告》当中明确指出,我国女性贫血人数居全球第二,贫血问题不容小觑。
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的下限,导致氧气不能有效的运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红细胞的成分很多,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成分缺乏就会导致贫血,这些营养素包括铁、蛋白质、铜、维生素C和B12以及叶酸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
按照正常人每天所需的铁来算,成人铁的适宜摄入量为:男子12㎎/天,女子20㎎/天。缺铁有以下几种原因,如:
●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妇女。
●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以及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盲目节食和肺泡出血、血红蛋白尿等。
●软弱乏力、头晕、头痛、眼花、气短等,面色苍白。
●皮肤黏膜、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是最常见的客观体征。
●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失眠多梦、耳鸣、记忆力减退、手足麻木。
●口腔炎、舌炎等。
俗话说:缺什么就补什么,缺铁就补铁。这话没错,不过它的难点在于要去发现和纠正基础病因,还要能选出满足患者需求的铁补充剂。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通常有药物治疗和食补治疗。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0.3 g,每日3次;或右旋糖酐铁50 mg,每日2~3次。建議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药物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除补充铁元素以外,还应找到缺铁的原因并进行改善,先治疗原发病,才能彻底根治贫血。如月经过多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调理月经;婴幼儿、青少年和孕妈妈营养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改善饮食;消化性溃疡引起者,应抑酸治疗;偏食、挑食及长期素食、过度减肥等,应先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食补是辅助治疗,不能替代必要的药物治疗。牛、羊、猪肉,肝、动物血、木耳、枸杞、大枣、菠菜、芝麻酱等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铁元素。但是,单纯的铁含量高并不代表铁吸收好。食物中的铁主要是以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存在。
血红素铁是猪肝、猪血及动物性食物所含的铁,它与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中的卟啉结合,可被肠黏膜上皮细胞直接吸收,因而吸收率可高达20%~30%。
非血红素铁主要在植物性食物和乳制品中,非血红素铁必须与结合的有机物(如氨基酸)分离,在十二指肠还原成二价铁离子后才能被吸收,普遍吸收率不到10%。如菠菜虽然含铁量相对于其他蔬菜较高,但由于含有鞣酸等铁螯合剂,铁吸收量反而较低。而粮谷类、蔬菜、蛋类等食物存在的磷酸盐、植酸、草酸、卵黄高磷蛋白等与非血红素铁形成不溶性的铁盐反而会妨碍铁的吸收。
●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
预防缺铁性贫血直接方法是增加膳食铁的摄入量,主要是多摄入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如猪肝、瘦肉、鸡蛋、动物全血、禽类、鱼类等。蔬菜中虽然也含有铁元素,但不到10%能被人体吸收,故补铁应以富含血红蛋白铁的肉类、鸡肉、鱼类等动物性食品为主,但同时要注意,动物性食物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大量摄入会带来能量、蛋白质、脂类过量等问题,因此补充铁的膳食一定要适量。
●增加维生素摄入
补充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以改善膳食中铁的吸收率。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2对铁的吸收有利。缺铁性贫血往往和维生素A缺乏同时存在,给维生素A缺乏者补充维生素A,即使铁的摄入量不变,营养状况亦有所改善。
●选用铁营养强化食品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铁营养强化食品,也是铁营养改善的有效措施,如铁强化酱油、铁强化面粉等。易发生铁缺乏的人群,如孕妇、乳母、婴幼儿、老人、消化道疾病患者等,可按需选择。
●减少食用含草酸较多的食物
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盐、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会影响铁的吸收,在食用富含草酸盐较多的蔬菜时,如番茄、菠菜、甜菜、大豆、香菜,可在沸水中焯一下再烹调,以减少蔬菜中的草酸含量;全麦谷物富含铁,但它含有植酸,可用发酵的方法减少植酸含量。
●减少食用含鞣酸、多酚类物质的食物
茶叶中的鞣酸、咖啡、可可中的多酚类物质会影响铁的吸收,婴幼儿、孕妇、乳母、老人、消化道疾病患者等易发生铁缺乏的人群,应不食用或者少食用上述食物。
●口服铁补充剂治疗
经过营养学评价并结合临床特征、生理生化检查后,确定微量元素缺乏并且日常膳食无法补充时,可适量服用营养补充剂,但应严格按照临床医生的医嘱,避免过量。铁缺乏时,可采用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等铁制剂口服补铁。
健康提醒:出现贫血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的疾病,比如营养不良、胃肠溃疡等胃肠道疾病、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等。对于因疾病原因引起的铁缺乏,应结合原发疾病的治疗,及时补铁。如果已经出现中重度缺铁性贫血了,切勿盲目食补,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