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高 伟
(河南省许昌仁和骨伤医院 许昌 461000)
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各项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其耐受性也逐渐降低,在老年骨折类型中,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比较常见。在本研究中,选择了130例老年移位的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现报道如下。
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一共收治了130例老年移位的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1.1±2.3)岁;疾病分型:Ⅲ型45例,Ⅳ型20例。对照组男32例,女33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1.5±2.5)岁;疾病分型:Ⅲ型43例,Ⅳ型22例。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将关节囊切开,且向两侧翻开,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的股骨头全部取出,将人工股骨头放入,然后进行复位,经检查无误后缝合,放置常规的引流管。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将关节囊切开,充分暴露骨折处,对粘连组织进行逐层分离,切除相应的关节囊、滑膜组织,取出骨折的股骨头,将髋臼边缘的多余骨赘全面剔除;扩大髓腔,放置人工全髋关节,经过全面检查在逐层缝合,放置常规的引流管。在手术之后,分别对两组实施常规的抗生素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康复效果进行判定,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等级:优、良、可、差,每10分为一个等级,91~100为优秀,81~90为良好,71~80为可以,60~70为差评。调查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压疮、肺部感染。
两组患者经过对应的手术方法之后,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观察组的各项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个手术指标
在髋关节功能方面,观察组优良率为96.92%,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69.23%,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n(%)]
在观察组患者中,未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及肺部感染,压疮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4 %,未实施二次手术。在对照组患者中,深静脉血栓1例,肺部感染2例,压疮6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85%,有1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
在现阶段来看,对老年移位的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还存在争议,不过,治疗原则十分明确,即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1]。目前,移位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已经得到高度老年患者的高度重视,对临床治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医疗材料的不断研究,人工髋关节得到了高度关注,该种仿真材料具有诸多优势,不仅可以替代原有的骨折组织,还可以与髋臼保持较高的匹配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全髋关节假体的摩擦性[2]。经过全髋关节假体的应用,患者的术后疼痛也可以得到有效降低,不仅如此,假体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其翻修率也比较低[3]。不过,全髋关节置换术会对患者带来较大的损伤,在手术期间会对股骨颈的血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如果患者年龄较大,且身体素质较差很难适用于这种手术方式[4]。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而言,在高龄患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弥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不足,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伤,不过,这种手术方式会使患者承受较大的疼痛,假体松动也比较容易出现,术后感染发生率也比较高[5]。
在本次研究中,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观察组的各项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髋关节功能方面,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并发症发生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无患者需要二次手术,远期质量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见,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远期效果更为显著,在治疗中还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