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海
(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郑州 450000)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和遗传以及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主要症状包含多饮、多食、多尿、疲乏以及消瘦等。目前,伴随经济水平提升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患病人数正不断增加,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容易损害血管,导致管壁弹性降低、脂肪代谢紊乱,从而增加合成胆固醇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而致血管狭窄[1]。颈动脉硬化早期并无典型症状,仅表现为轻微头晕、轻度头痛等症状,早期不易被发现,因此,对于初步怀疑该病的,应重视早期检查。伴随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逐渐应用到临床,其属于一类无任何创伤的检查手段,经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一系列技术,能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就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其诊断结果及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及血糖水平正常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1.07±8.22)岁。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38±8.15)岁;空腹血糖≥7.0mmol/L,葡萄糖负荷试验2h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且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已排除对比剂过敏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脑梗病史者、恶性肿瘤者、拒绝参与此次研究者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之间可开展分析比较。
采用飞利浦Ingenuity 64排128层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调整呼吸,放松身心,告知患者在检查中不要做吞咽动作,检查前把项链、耳环、活动假牙等取下,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参数调整为:管电流200mA、管电压120kV、螺距为1.2mm、层厚4mm、间隔0.625、重建层厚6mm、矩阵512×512,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头顶部进行全头颅扫描,先行平扫,再行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以高压注射器团注造影剂碘海醇80~100ml,浓度350mg/ml,注射速度为4.5ml/s,再注射20ml生理盐水,通过智能跟踪法明确扫描时间,延时15~20s,扫描完成后,把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再建、容积再现等处理,获取三维重建图像[2]。
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对影像结果进行判读,主要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检出情况等。颈动脉狭窄包括:重度(内径减少70%以上)、中度(内径减少30%~70%)、轻度狭窄(内径减少低于30%)、闭塞(内径减少100%)。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包括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斑块,其中稳定性斑块为钙化斑块(CT≥120HU),而不稳定斑块为纤维斑块(CT为51HU~119HU)和软斑块(CT≤50HU)。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MSCTA的检查结果差异。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观察组检出86处,对照组检出83处,两组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斑块稳定性较差,见表1。
表1 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比较[n(%)]
所有患者均观察两侧颈动脉狭窄情况,两组中度、轻度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中斑块体积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斑块体积明显增大,见表3。
表3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大小比较(n,mm3)
两组80例患者中共45例开展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和CTA检查结果对比发现,二者在对颈内动脉狭窄段长度以及狭窄程度显示方面完全一致,但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示方面,DSA检查多不及MSCTA检查,且MSCTA能清晰显示出颈动脉狭窄段和其邻近结构之间三维空间关系。
颈动脉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是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遗传、肥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粥样硬化病变,其斑块累积,容易导致颈动脉狭窄、堵塞,从而引发中风、脑出血等疾病,对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3]。有研究显示,脑梗出现和动脉狭窄的程度有着紧密联系,然而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可能具备更重要的作用,和斑块相关微栓子脱落属于脑梗重要诱因,尽早识别出动脉粥样斑块特点和稳定性,对脑梗预防和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糖尿病患者[4]。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容易损伤机体,引发血管病变,有研究证实,糖尿病是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脑梗死等[5]。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有效评价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等,能够准确预测冠心病、脑梗死,可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6]。
以往临床将DSA当作评定血管狭窄度金标准,但伴随MSCTA技术和其后处理软件发展,MSCTA开始被广泛普及到临床,其属于一类无创、迅速检查手段,有着较高密度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能精确、直观显示出颅内的动脉粥样斑块,仅1次扫描就能开展多种重建,由不同方向以及角度显示出特定的颈动脉,评定动脉的狭窄位置、程度、具体原因和动脉畸形等,得到更加有效准确诊断信息,且于斑块稳定性及支架内再狭窄评估上比DSA价值更高。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程度判断,通常需结合斑块表面情况和CT值,一般CT值越低,则斑块的表面光整度越差,出现溃疡机率越高,斑块的稳定状态越差。非钙化斑块CT值在100HU以下多属于不稳定斑块,引发狭窄需尽早予以溶栓;钙化斑块CT值超过130HU多属于硬化斑块,较为稳定,引发中度狭窄能采取内膜切除或者血管内支架手术。本研究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进行检查,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较多,且重度狭窄率更高,这说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血糖水平正常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更高,而斑块稳定性相对更差,增加了栓子脱落引发脑梗死等疾病风险,证实糖尿病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与同类研究具有相同性。研究结果提示,斑块体积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斑块体积越大,则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粥样斑块及动脉狭窄程度,三维成像技术还能清晰显示颈部血管具体形态,斑块形态、CT值还可准确评估斑块的稳定性[7]。张辉等[8]认为,MSCTA常规平扫时,可有效判断颈动脉血管壁等情况,行增强扫描后,可进一步观察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位置、大小等,图像后处理功能可多方位全面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姜微等[9]研究表明,MSCTA检查速度快,尤其适合急重症患者的检查,全方位、多角度扫描可准确分辨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三维立体图像可准确评估斑块位置、体积、稳定性等,而且仪器费用较低,基层医院可推广使用。将DSA检查结果和MSCTA检查结果相比较,发现二者在对颈内动脉狭窄段长度以及狭窄程度显示方面全部一致,但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示方面,DSA检查多不及MSCTA检查,且MSCTA能清晰显示出颈动脉狭窄段和其邻近结构之间三维空间关系,提示MSCTA有望取代DSA当作颈内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式。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安全、高效的检查方法,可清晰全面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体积、斑块性质等,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势,能够为疾病诊治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可作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首选诊断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