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抖音短视频平台的非遗传播:内容策展、参与文化与赋权

2021-08-16 06:04袁梦倩
中国文艺评论 2021年7期

袁梦倩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媒介,深刻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值得关注的是,在众声喧哗的短视频平台上走红的不仅有新潮酷炫的流行文化,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近年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也成了短视频平台上的热词。非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历史记忆,并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不断流变和传承。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化,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创新非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抖音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截至2020年5月底,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上涵盖1318项,涵盖率达96%,相关视频数量超过4800万,播放超过2000亿次,获得点赞超过64.8亿次。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遗传播,不仅为保护与活化非遗开拓了新的路径,也在媒介融合中重塑了一种新的网络文艺样态。

古老的非遗在新兴的短视频平台上找到了一种吸引大众关注和参与的方式,传统文艺与现代媒介技术的交融使非遗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社会文化现象。非遗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既拓展了传统文艺的边界,也丰富了网络文艺的内涵,激活非遗新的生命力。本研究聚焦抖音平台的非遗传播,在抖音的搜索界面上,以“非遗”为关键词,在用户和话题中分别搜索“非遗”,主要选取粉丝数十万以上的非遗传承人,以及播放量1000万以上的非遗话题,以此为线索梳理相关案例,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诚然,面对抖音短视频平台这一海量的、动态的信息池,研究样本的统计和分析很难全面、系统,也难免存在局限性。本研究以内容策展、参与文化与赋权为理论视角,探讨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遗传播究竟有哪些特征和机制,形塑了怎样的网络文艺样态,建构了怎样的文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深入分析短视频平台建构非遗参与文化的动力、赋权意义及其障碍。

一、非遗的传播创新:交互式内容策展、网络文艺生产与参与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已深度嵌入了社交媒体的参与文化。而非遗是依托于人的参与的活态文化,本身就具有参与文化的性质。联合国公约中特别强调,在开展保护非遗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非遗与短视频参与文化相融合,使传统文化重新融入当代社会,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参与的体验。短视频平台上不同主体的交互式内容策展是非遗传播创新与网络文艺生产的重要特征和机制,也是重新建构非遗参与文化的关键路径。内容策展是人们针对特定主题,从某个或多个视角对已有的信息内容进行搜集、筛选、组织、保存,然后呈现分享的过程。内容策展赋予搜集、组织而得的信息以定性判断,从而增加这些信息的价值。非遗短视频的内容策展主要有平台内容策展、专业内容策展和用户内容策展三种策展方式。这三种策展方式并非孤立运作,而是以交互式内容策展的机制动态互动、联结、融合与重塑。

1.平台内容策展

短视频平台主动策展内容,积极引导用户参与非遗传播,是非遗在短视频媒介上流行的关键原因。抖音平台常常发起非遗话题,形塑热搜议题,制造非遗网络文艺的爆款内容。平台往往选择非遗中典型且可塑性强的元素,融汇时代潮流,策划兼具趣味性和文化性的话题(参见表1),并邀请一些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如明星、名人、网红等)示范,引发用户广泛关注和参与。由此,抖音平台、关键意见领袖、非遗传承人和普通用户之间,以话题挑战的方式互动,促进非遗的跨圈层传播。并且,抖音平台策展的非遗话题往往具有表演性、娱乐性和游戏的交互性,这种参与体验有助于生产大众文化的快感。抖音曾发起“粉墨新声”话题挑战,邀请四十多位戏曲艺术家通过短视频展示京剧、昆曲、黄梅戏、川剧等曲艺风采,传播戏曲文化知识。在#我要笑出“国粹范”的话题中,京剧演员王佩瑜示范的老生大笑吸引用户以夸张的方式进行模仿和重新演绎,激发人们对京剧的关注和兴趣。抖音话题#皮一下很开心,吸引用户模仿皮影戏中的某些动态,运用分屏将用户自拍的流行舞蹈和被模仿的皮影对象并置,这种身临其境、妙趣横生的话题参与拉近了非遗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由此,平台策展的话题吸引用户的参与,而用户的广泛参与又促进了话题的流行,形成以非遗为中介的文艺“互动仪式链”,激发共同关注和在场的情感能量。

表1 抖音平台策展的非遗热门话题

并且,平台还策划了一系列促进非遗传播的计划或活动,突显平台社会责任,强化非遗的文艺影响力。2019年4月16日,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了解和好奇心,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抖音首席执行官张楠表示,让每个人在繁忙的生活、工作间隙多看一眼非遗,这是对抗遗忘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抖音发起这项活动最初的想法。2020年1月,抖音发布系列非遗纪录片,涵盖雷山银饰锻造、富阳油纸伞、杭绣、芜湖铁画、华县皮影等。2020年4月,抖音推出首张非遗音乐专辑《国韵潮声》,将民族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合创新,使专辑兼具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审美文化趣味。2020年6月,抖音推出“非遗市集”,由抖音非遗推荐官与非遗传承人一起直播带货,直播人气爆棚,对非遗的短视频营销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总之,短视频平台具有在媒介场域中组织和分配资源、技术、资本和流量的优势,将“文化想象、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持续和复杂地缠绕在一起”,是非遗参与文化的基础设施和核心力量。

2.专业内容策展

专业内容策展即专业机构和专业生产者主导的策展。非遗的专业机构主要包括非遗保护与文化管理的相关政府机构,以及从事非遗发展与传播的商业机构,而专业生产者主要指特定的非遗传承人。首先,非遗呈现鲜明的区域特点,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承担着推动当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层面注重以新技术推动非遗创新,使非遗更贴近民众需求,融入民间生活。2017年初,国家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应以“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基本原则,即“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这一指导原则下,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纷纷进驻短视频平台,不仅发布短视频作品,系统宣传当地非遗,还因地制宜地策展一系列非遗话题(参见表2),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政府机构的内容策展往往整合地方文艺和组织资源优势,针对特定非遗项目建立相应合集,对内容进行聚合、提炼和序化。政府机构的积极策展能够带动更多非遗传承人和普通民众参与非遗传播,赋予非遗传播创新在文化政治意义上的合法性。然而,尽管很多相关政府机构在抖音注册了账号,但真正持续进行优质内容输出并产生较大文化影响力的只有少数典范(参见表3)。

表2 政府机构策展的非遗热门话题(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7月1日)

表3 政府机构非遗传播典范(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7月1日)

其次,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频道网络)机构作为媒介运营机构在非遗内容策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MCN机构相当于专业内容生产者的经纪管理公司,专注于非遗短视频生产和传播的MCN公司,往往由其专业团队为特定非遗及非遗传承人打造内容合集,或协助特定非遗传承人发展短视频自媒体,实现专业制作、粉丝运营和商业变现等,促进非遗在文化和经济层面的增值。张建华创立的“寻古”是目前抖音上影响力最大的非遗类MCN机构之一,目前运营八个与非遗相关的账号,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他的第一个矩阵号——油纸伞传承人闻士善的“闻叔的伞”。在加入“非遗合伙人”计划后的一个月内,他通过短视频帮助闻叔转化了10万人民币的销售额,单条视频最高转化了6万。2019年2月,“闻叔的伞”共有2.6万粉丝,累计获赞量56万;而到2020年1月,闻叔的粉丝量已达到82万,获赞量超过910万,月入超过20万。关于内容策展的策略,张建华总结道,非遗内容在抖音有着天然吸引力,基础的点赞量是传承人的手艺赚来的。要想获得更大流量,就要看内容策划与潮流文化结合的本事。他提出“最潮手艺人”的理念,即非遗传承人可以接地气,内容不要过于垂直,而要通过与潮流文化跨界混搭,真正活起来。可见,MCN机构的专业内容策展往往致力于孵化非遗IP,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创新,延伸产业链价值,形塑品牌影响力。

此外,就非遗传承人的专业内容策展而言,其可以独立策展,也可以和政府机构及短视频平台合作,或者签约MCN机构,有些甚至成为网红。这些非遗传承人的短视频往往将其与非遗相关的生命故事讲述与文化技艺展演相结合,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作为展演的舞台。京剧演员王梦婷试图消解年轻人对京剧的刻板印象,将京剧艺术以一种趣味化的方式呈现,甚至以直播的形式表演京剧,让更多人感受到京剧的魅力。剪纸传承人刘期培常常通过抖音发布其街头的剪纸表演视频,用现场的真实感、速度与细节表现,增强剪纸艺术的关注度。“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注重挖掘社会热点话题,以自觉的内容策展意识将传统技艺与时代潮流融合创新。他提出非遗内容策展的“光圈理论”:光圈第一层关注新潮文化,范围最大、层次最浅也最易被接受,尽可能多地辐射年轻人;第二层选择社会观察类的主题,表达内涵也更深一层;第三层蕴藏内涵最深的传统文化题材,希望这些层层叠叠的光圈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最深层的光晕。他坚信,要想让郎家面塑世代传承下去,面塑题材就必须作出改变,不然面塑手艺就只能是“活着的废墟”。可见,当非遗作品呼应现实,强调艺术与文化创新时,非遗亦能成为表达当下社会思想和情绪的媒介,引发受众的反思和情感共鸣。非遗传承人以短视频为媒介向公众讲述非遗故事,以新的视角和方法策展非遗内容,重构非遗传播与文艺生产的情境、意义、认同与关系。

3.用户内容策展

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以个性化展演不断对非遗进行新的文艺再生产,也在社交媒体中进行社会化策展(social curation)。社会化策展强调社交媒体中用户生产内容的价值,将策展视为一种新的信息组织和增值的交互架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内容消费者,只要能根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品位、联想力,把所吸收的内容经过拣选、呈现、重组而赋予更多意义,也就创造出新的价值。用户以各种社会化策展装置实现信息增值,使非遗的文艺表达更加多元化。

标签作为一种简易便捷的社会化策展装置,结构化地聚合和展演内容。用户通过添加标签,参与到某一话题之中,使自拍内容获得一定的显示度。用户参与话题的表演形成一种文化狂欢,暂时消解了专业与业余文艺生产的“等级关系”,“表演和宣泄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话题参与是一种特殊的具身性互动,参与者的身体“与线上线下空间互嵌,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与技术互动”。用户通过日常化自觉的审美参与,以狂欢化的海量视频文本完成新审美范式的建构:日常、实用、感性、轻盈、多元、草根等新时代审美趣味融合了短视频虚拟社交属性和大众群体化特性。与传统纸媒非遗报道或纪录片相比,简练精悍、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更能吸引用户关注和参与,更能满足用户在可移动空间、碎片化时间中的互动需求,支持丰富多元的文艺创造力。

背景音乐是抖音平台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化策展装置,用户以背景音乐作为文艺生产资源和传播节点,以混搭的方式策展内容。混搭运用“借鉴他人资源”“即时组装与搭配”等思想,达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重组,既是一种信息共享的优化模式,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开发的途径。在抖音上,作为非遗的传统戏曲和民歌融入了更多流行元素,戏腔逐渐成为一种音乐样式走红。例如,截至2021年7月1日,《赤伶》累计使用人数达176.9万,《琵琶行》达114.7万,《女驸马》达63.8万,《离人愁》达59.8万等。用户往往以其短视频展演重新诠释背景音乐的意义,或挪用这些音乐为其短视频叙事赋予某种新的情境和意义,这既是对非遗的活化,也是一种文艺再创造。大众艺术作为一种“权且利用”的艺术,创造性地使用现成的资源,“凭借他们的场所,建构我们的空间,并用他们的语言,言传我们的意义……这是介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艺术”。并且,这些非遗背景音乐作为可链接的超文本,形成丰富的内容聚合与互动关系网络。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声音景观”(soundscape),并从声音交往的路径,“试图将相互关联的声音、听觉者与环境,作为一个充满关系的体系来理解”。也就是说,非遗背景音乐作为一种声音交往的中介,“在个体与社会生活方面激起情感与共享的感觉,在自我与公共层面建立联结”

综上所述,短视频平台上不同的内容策展者以一种交互式的方式参与到非遗传播中,平台内容策展、专业内容策展与用户内容策展始终处于复杂的动态互动、联结、融合与重塑之中,相辅相成。非遗短视频之间形成一种“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关系,它们相互交叠、指涉与对话,建构不断生成与转化的意义网络。社交媒体的策展,经由无数策展人和无数情境不断重组替换,其语义学边界始终处于最新状态。围绕非遗内容,平台策展人、专业策展人、普通用户策展人动态交互,反复建立联结,文艺生产和传播的语境和语义学边界亦不断重构。可以说,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遗内容策展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公共社区管理”,聚合公众的力量创造公共知识,让艺术和民俗文化回归生活。多中心节点主体的积极参与,使非遗的网络文艺生产与传播更为个性化,打破公众对非遗的刻板印象,这些参与文化的实践嵌入了尊重与激活民间能动性、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二、非遗的活态传承:互动、参与文化与赋权

短视频媒介技术与文化的发展改变了艺术与社会勾连的方式,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遗传播增强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关注度和认同感,促进了非遗参与文化的发展,为非遗传播赋权。所谓“赋权”即增强个人、人际或集体的力量,使个人、团体或社区有权力和能力采取行动,以改进现状的过程。总体而言,非遗传承人尤其是民间手工艺人在主流文化中往往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位置;许多非遗的传承状况堪忧,面临缺乏继承人、缺少市场等现实问题,一些非遗甚至濒临消亡的危机。面对全球现代化的冲击,非遗最根本的危机在于民间本土文化认同和参与的断裂。因此,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使人们围绕非遗重新连接、互动、联结,重塑非遗参与文化,令非遗绽放新的生命力。现在更多草根的非遗传承人能够通过短视频平台争取被关注,去发出他们的声音,展演他们的文化技艺。在文化场域中,非遗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权力关系中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短视频平台以技术和社会互动的力量为非遗传播赋权,协调权力关系。

首先,短视频内容策展提高非遗的认知度,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和喜爱非遗。“非遗合伙人”计划实施一年后,有五位非遗大师通过直播、短视频带货达到百万收入,还有四十多位非遗创作者粉丝超过百万。非遗属小众文化,非遗传承人大多具有地域局限性和家族传承性。而抖音则是大众文化、草根文化的阵地,助力非遗出圈。抖音平台以新技术融合音乐、动画、舞蹈、戏剧、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增强了非遗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与传播力。抖音还开发了一系列特效、道具等技术手段,使用户在沉浸式的交互体验中感知非遗。例如,抖音通过“生、旦、净、末、丑”京剧贴纸的特效,方便用户理解和参与表演京剧行当的扮相,其中京剧武旦特效有近2500万人使用。川剧变脸本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技艺,但抖音特效以动态脚本技术实现变脸效果,用户只需简单抹脸、甩头即可瞬间变脸,体验戏曲文化。

除了技术赋权,抖音平台的非遗传播更重视非遗本身的艺术创新,“依赖新的干预方式和技术来支持并放大非优势环境中内生的文化价值观和能力”。铜雕技艺传承人朱炳仁在抖音上深受欢迎,除了用铜制作十二生肖、桥、塔、壁画等,还从中国传统字画和国外油画中汲取创作灵感。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徐悲鸿的《八骏图》等国画都成为他的创意源泉,他甚至以梵高的《向日葵》为蓝本,创作出精致又饱含生命力的铜雕向日葵,极具艺术感染力。古琴艺人白无暇致力于将小众的古琴文化传播给大众,在抖音上她已拥有近50万粉丝,足见小众非遗亦能出圈。她在精湛的古琴表演中融入其他中国传统乐器,并展示古代传统服饰的魅力,使观众在别致的视听体验中爱上古琴。她还以古琴重新演绎现代流行音乐,令人耳目一新。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潘仕学通过抖音发布银饰工艺和文化视频,让人们重新发现了苗族银饰文化。随着其知名度的提升,他还作为当地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共同打造银饰产业,使村庄更有生机。总之,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试图连接更多受众,建立互动网络,增强社会资本。

其次,短视频平台赋予了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故事,展演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机会,让非遗传承人的文化技艺和生活状态具体可见,其收到的正面反馈也进一步增强其职业自尊和信心,维持和强化职业认同感。短视频平台使非遗传承人有了更丰富的表达机会和渠道,而为非遗传播赋权的关键在于提升其可见性。“短视频平台上的个体通过职业展演突破可见性的局限、自主寻求职业尊严和平等关注的积极实践,推动了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承认。”播放量与点赞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受众对内容的认可程度,影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认同。过去非遗和公众距离相对较远,但短视频传播促进了非遗传承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见,人们由此看到非遗文艺生产的后台。

再次,非遗短视频建构用户的文化认同,培养趣缘群体,形塑以兴趣驱动的参与文化。不同于过去自上而下呼吁非遗保护的意识灌输,短视频平台的非遗传播使公众在真切、生动的文化参与中产生对非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发展持续性关系。王梦婷说,一个京剧演员的成就感在于观众,很多粉丝通过抖音来剧场看她的演出,并表示通过她爱上京剧,这些粉丝给她带来“作为京剧演员也能得到的偶像的感觉”。指画艺术家阿琨学习这门技艺曾遭家人反对,甚至一度想放弃,而在抖音上获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终于让他赢得了家人的支持以及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机遇,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粉丝愿意跟他学习指画。此外,当用户在抖音上观看其喜爱的非遗短视频,平台反之以算法技术追踪用户的浏览痕迹,持续推送相关内容,增强用户黏性。总之,随着非遗传承人职业认同感和公众对非遗文化认同感的增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资本得以提升。

最后,短视频传播能够增强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而这些资本在一定的情境和契机下也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平台上能够以广告、直播、流量分成、商品或演出销售等多种商业变现方式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激发非遗传承人的能动性。平台经济和粉丝经济为非遗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若非遗传承人坚持输出优质内容便有机会吸引粉丝群体,在垂直领域中持续增强影响力,增强长期盈利能力。目前,超过5000名手艺人每天在抖音售卖作品。乔家手工皮艺传承人乔雪通过抖音销售作品大获成功,其中一场直播的销售额高达45万。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周馨通过抖音直播,两个月卖出10万元的手作瓷器,是过去同期收入的100倍。而传统戏曲、民族歌舞等表演类非遗项目虽无法像实体产品从平台获得直观的商业转化,却同样受益于流量红利而扩大了线下票房。只有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有了充分的保障,才能激励更多从业者坚持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非遗才得以实现造血式发展。

三、非遗的发展隐忧:参与差距与赋权的障碍

短视频平台为非遗传播与文艺生产提供了新的文化场景和经济模式,也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一定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但是,非遗短视频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分散,专业性与大众化缺乏有序合作;传播内容肤浅,文化内涵尚未得到深度挖掘表现;传播形式娱乐化,文化精神受到削弱甚至亵渎;传播利益商业化,文化价值遭遇过度解读等。赋权有其内在的政治性,权力不平等、权力获得以及再分配是其核心议题。技术和资本的力量促进了非遗参与文化的发展,但随着其与非遗参与文化不断建立复杂而深刻的勾连,非遗传播与文艺生产的权力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分化。如今,网红经济和马太效应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短视频平台的非遗传播与文艺生产,不同非遗传承人之间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参与差距,这些结构性的赋权障碍影响了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平台上更为深度的参与。

首先,非遗传承人之间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参与差距来自于其媒介素养本身的差距。技术确实为一些人,特别是那些被边缘化但自我赋权的人们打开了新的大门;但也必须认识到技术还强化了其他形式的不平等,而这些不平等让某些人更难参与进来。那些被新技术排除在外的非遗传承人,隐匿在文化的角落而不可见,难以获得社会关注和承认。此外,即使是那些能够利用短视频技术的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的审美与制作水准、创意性以及粉丝运营、商业变现等媒介素养方面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很多非遗传承人生产的短视频艺术风格比较单一,在影像叙事、视听语言等方面与专业生产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甚至有不少作品简单复制、变相抄袭他人创意,缺乏原创性。例如,苏州某工艺扇厂也曾因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的流量扶持获得一批粉丝关注,但由于后续短视频内容同质化,“取关”“掉粉”现象严重。

其次,平台和MCN机构力量的介入虽然为非遗传播与文艺生产赋权,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制造了不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参与差距。受短视频平台头部效应的影响,不能成为网红或者没有MCN机构为其进行专业策展和运营的非遗传承人,以及无法带来流量和商业变现的非遗项目,在发展中会处于弱势、边缘的位置,甚至也可能渐渐被湮没。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面向全国招募50名“非遗合伙人”,为传承人提供流量支持,开通小店、长视频等权限,帮助对接有视频制作能力的机构,组织专业的培训提高视频生产能力、现代品牌管理能力。有研究者质疑该计划将经济效益作为最大追求目标,其实质是“想方设法把这些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打造为网红,从而尽早实现流量变现;抖音平台以商业变现的便利与否筛选非遗项目,对于相关技艺及产品的展示与宣传和此前常见的图文引流、网红带货的运作路数并无二致”。因此,平台的竞争性扶持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网红与非网红的参与鸿沟;而以流量变现为目标、以网红打造为手段的扶持方式也容易消解非遗的文化属性,潜藏着过度商业化的隐忧。

此外,抖音的算法技术机制强化了非遗MCN机构及网红专业生产的马太效应,使得普通非遗传承人以及那些不易在市场上变现的非遗项目处于更为边缘化的位置。所谓“马太效应”是指,任何个体或群体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从而有更多机会取得更大成功和进步。算法技术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隐蔽地操控着流量、注意力、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在赋权的同时又加速权力分化。可以说,算法技术虽然能够不断强化处于流量优势地位的非遗传承人的资源和权力,但也会使处于流量边缘地位的非遗传承人更加边缘,在信息海洋中更难以“可见”。

四、结语

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遗传播已成为网络文艺生态中的重要景观,跨媒介艺术与技术日益深度融合。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以其技术和社会互动的力量为非遗传播赋权,以交互式内容策展促进非遗的传播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非遗的可见性和文化影响力。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在新形势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艺术精髓,借助网络进行大力宣传,使更多的人能成为非遗的见证者、实践者和使用者,活在当下、活在日常生活中,日用而不知,非遗才具有真正的活力。”非遗经由短视频传播被塑造为具有公共空间能见度的话题,引起公众关注、了解、热爱和参与非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一些非遗项目的失落、消亡和遗忘,也激发了非遗网络文艺与参与文化的创新活力。

更进一步地说,媒介已然成为“社会和文化实践的一个结构性条件”,在非遗传播中,短视频媒介作为一种权力、资源及资本生产和分配的机制在运作。参与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我们需要想象新的改变和赋权的机会、动力和可能性,将其视为“一种我们正在共同努力实现的社会结构、一种对更好的文化构型的理想”。为了追逐短期流量和经济利益而忽视非遗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涸泽而渔的做法。非遗的保护与活化需坚守其文化内涵,不能满足于制造一时的非遗热,不能让非遗的参与文化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不能让网红经济和马太效应的逻辑支配了非遗传播和文艺生产。只有尊重非遗自身的文化属性以及短视频技术与社交属性带来的赋权意义,辨析和消解短视频平台上非遗参与的障碍因素,才能更有效地推动非遗在当代社会的活态传承,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