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琴韵律高风行——先秦晋国乐师师旷音乐教育思想的挖掘与剖析

2021-08-15 00:52张雁姜俊卫
黄河之声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教化百姓音乐

张雁/姜俊卫

作者简介:张雁(1972-),女,硕士研究生,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姜俊卫(1992-),男,硕士研究生,山西晋中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青年教师。

先秦时期,山西就是一块焕发着璀璨光芒的艺术铺陈之地。音乐鼻祖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杨人(今洪洞县曲亭镇师村),自幼腹藏珠玑,满腹经纶。虽目不能视,却听觉敏锐,善抚琴,在音乐上享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精通五音六律,作《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教君臣,扬正气。以音乐步入政治仕途,先后历事晋悼公、晋平公两代国君,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是历史上极少的以音乐辅政的大臣之一。

一、师旷的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是人情感的表达,其文化含英咀华,足以使人达到净化心灵的境界。西周王朝,是礼乐最鼎盛的时期,统治阶级特别重视音乐对社会、人民的教化作用。师旷作为晋国的从政乐师,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高超的抚琴技术,使其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极高,受人敬仰,被尊为“乐圣”。

(一)主张弘扬“正声”

音乐有净化人心灵的教育功能,常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心理,使人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得到熏陶,从而让人达到正德的崇高境界。

师旷认为音乐的五音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正声和淫声的音律具有不同的功效,所表达的内容对君王会产生耳濡移情,甚至改变其治国思想,因此极力倡导“正声”对人的教化。

古琴乐谱为文字谱,每一个调式的表达,亦是其表字的寓意,这可以从师旷所演奏的清商、清徵、清角及宫、羽的调式中一窥师旷音乐所表述的内容。

《韩非子•十过》中记载:……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随也。”……

……施娟鼓究之。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

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听。”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乎,于情止乎。师旷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闻乎?”师旷约曰:“不可。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架象车而六蛟龙。毕方(木神)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败走,平公恐惧……平公之身遂癃病。……[1]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晋平公对音乐十分痴迷,却不解五种调式所表达的内容,恭敬请教师旷。师旷则认为晋平公“吾君德薄,主君德薄。”难以承受音乐频率极限的刺激,但不得已而奏之。

清商,是商朝统治地域,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商:上为䇂,下为冋中有人,囚犯发配前和亲人道别。和“伤”同音。有凄凉悲伤离别的寓意。

清徵,列队高唱出征之音,召人出行讨伐非正义者,为征程鼓舞士气的音乐。徵:左为行,乃列队成行,右为攴,执兵器。中间下为壬,王站立召见检阅军队,上为生,军队人数生生不息。师旷抚琴三奏,黑鹤集中、列队、引吭高歌、起舞,是正音。从徵来分析,音乐的严谨誓同军队的列队、出征、战术、战争一样,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

清角,筵席之中娱乐欣赏的音乐。角:兽角制成,本为古代下等人使用的一种酒器,筵席饮酒时用。《礼记·礼器》:“尊者举觯,卑者举角。”[2]卑者下等人,地位偏低,故居多数,角音亦说明庞杂众多而庸俗。师旷在奏乐中的玄(黑)云、大风、大雨形成强大的暴风骤雨,撕裂了帷帐和幕布,损坏了祭祀的俎豆,甚至摧毁廊房砖瓦……。这儿的大风、大雨皆为大众百姓的化身,他们的力量可以熏天赫地,师旷所奏的内容合之“清角”表述。

……结果商音悲凉哀怨,徵音雄壮悦耳,角音清浊混杂破坏宗庙祭祀……晋平听后身患重病。

师旷知五音,合五行。将宫、商、角、徵、羽玩转于股掌之间,听者从音律的变化中感受喜、怒、哀、乐,得人伦之真、善、美,受教其里,化育其中。不仅教化晋平公,亦使史书学家左丘明、韩非、庄周等立言大师在其记载中大赞。

(二)强调“耀德”

师旷研究音乐,在音乐理论上坚持礼乐正统思想,认为音乐应该用于国家对人民的教化。我们在读师旷的音乐思想,就应了解师旷对当时流行新乐带来的社会影响所持的态度。师旷认为;“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也,以耀德于广远也”、“风德以广之”、“修礼以节之”,[3]音乐的作用是通过声音广远传播的“光耀德行”,和“礼”对人的教化是一致的。

师旷强调音乐要从立德出发,修炼自己的品行,反对荒淫颓废。《逸周书•卷九•太子晋解》记录师旷出使周朝,见周太子姬晋。遂敷席注瑟。师旷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義经矣,好乐无荒。”乃注瑟于王子……。[4]师旷弹瑟而唱《无射》,这里的“修義经矣,好乐无荒”指的是要修炼正道,痴迷音乐享乐而不荒于政事。義,饰羊头持兵器,羊为善,兵器为善者执,指品德的根本;经,纵线之交织也,指记录古代的典籍书册。故“義经”指善德之道,弘扬正义。而好乐无荒则蓄含了师旷注重音乐德行修养,反对因音乐而荒废人生的理念。他立足于音乐教化,尊重君主而教化君主,而且主张对民众进行音乐素养的提高,认为民众只要音乐素养提高了,德行就会严密精细而深邃。

二、师旷将音乐教育思想外延为政治教化

师旷把音乐教育思想用于政治教化于人的故事很多。《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师旷侍于晋侯(悼公),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5]从这段君臣对话中,作为臣子的师旷认为君王应有德善,对百姓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其教化充满爱抚,而百姓则以德善反哺敬之,爱君王如同孩子爱父母一样敬仰恭敬,尊重甚至感到害怕。百姓驱逐君王,是君王的德行太差以至于百姓绝望而造成的。德善化育万物,以音乐教育思想教化于民而使民德归于纯厚。

(一)从政忠言无私心

师旷是一个从政的音乐家,严谨而有规矩,正邪分明。他把音乐的语言用于政治,强调以音乐来改变社会风气,以政治来教化君王行于仁德而不图霸。纡鸾龙之翼于音乐之伍,养浩然之气于蓬荜之中,捭阖于晋国王室,不断地纠正晋国国君的霸主之思,《韩非子·难一》记载: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6]

从这段历史记载不难看出,晋平公饮醉而流露的霸主之态,最大的快乐就是为人的君王,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不听的得意之情。师旷在其侧,虽为从政瞑臣,抚琴之下仍不忘直谏晋平公,甚至举起琴而砸向晋平公,这需要有巨大的气魄和胆量。有人认为师旷太失臣礼,要求除掉师旷。平公却不怒反喜,言是自己的过错,并引以为戒。晋平公痴于音乐,知师旷高风亮节的德行,故而倚重师旷的才学,听其言,正己心。晋国的霸主地位继续得以延续。

(二)提倡君应惠民国家方安

师旷不但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演奏家、作曲家,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教育家,虽为瞽叟瞑臣,却能知春秋时期各国的具体情况。《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将出,又复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出之舍,……又问政于师旷。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矣。”[7]齐景公三次问政师旷,师旷均以同样地“君王必然仁爱百姓就是了”。师旷知齐景公不及其两个弟弟受百姓支持,教育齐景公要爱民,以德行教化百姓,才能得到百姓拥护。齐景公回国后,从仓库中拿出所有粮食发给贫民,拿出所有钱财发给鳏寡老人,终于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拥护,化解了潜在的危机。

从这一点来看,教育无处不在,具有广义性的概念。齐景公请教师旷,教化了自己,又通过自己慈善之举教化了百姓,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这是东方典型的君请教臣而敩民、爱民,反之民敬君的民本主义思想,是宏观的大教育,是延伸至社会的“言传身教”。

三、师旷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关系

师旷贵为乐官的“太师”,位极人臣,用音乐教育思想来体现仁爱教育,用模拟性的音乐来展现五音的各自不同的教育作用,用政治的语言和音乐的寓意完整结合,来看待音乐和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传承发展了“礼乐文化”。他认为,歌颂功德的乐曲是用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歌颂景物才能使人心旷神怡;政治主张是“民本”和“仁义”,认为“惟仁义为本”,反对“竭泽而渔”。师旷作为“瞑臣”,非以盲执着音乐,实则通过“瞽”不观世,而以“乐”表世,但也凸显了其教育的局限性。先秦时期的音乐多为宫廷音乐,师旷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功能教化论者,崇雅抑俗,是站在宫廷雅乐的立场上行其主张的。这类音乐是服从于政治,服务于上层建筑的产物,强调对百姓的教化,而鄙视百姓的社会地位。后期的孔子和师旷一脉相承,也强调音乐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提出了“礼乐治国”的主张以及礼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对后世伦理和美学影响深远。

对师旷音乐教育思想的挖掘,可以发现,传统音乐的发展,是伴随着政治而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的,两者具有不同的教化功能。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是以弘扬正声为主旋律,是以人民音乐为中心,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取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

结 语

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对人的教导化育亦与以人为本相契合。是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音乐。音乐的价值与功能强大与否,取决于其内涵的说服力、形式的吸引力、历史的影响力和未来的延续力。我们从教育的另一角度对于师旷音乐政治进行剖析,探索、总结其思想的内在核心,即—-成教化、助人伦,弘扬正声。以蓬勃向上的正统音乐,达到净化心灵、风清气正的审美境界。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强大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教化百姓音乐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秋夜
百姓看家“风”
音乐
音乐
不走绝路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