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男高音学习者的几点建议

2021-08-15 00:52唐忠新
黄河之声 2021年13期
关键词:男高音音量音色

唐忠新

在歌唱艺术中,男高音除了技术上众所周知的“高音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男高音的成长过程,也显得尤为艰难和漫长。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男高音,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长期的学习,熟练掌握歌唱技能技巧,具备丰富艺术表现手段、高超的艺术修养。男高音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其歌唱表演才能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男高音学习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心理认知及歌唱技术也需要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不断进步。为此,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谈谈男高音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认知层面

男高音学声乐习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几次质变才能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然而,在学习的初始阶段他们很多男高音会对以下几个方面心理上产生纠结:1对歌唱音量的大小问题,2对声音的音色明亮问题,3对歌唱学习进度的快慢问题。之所以有这些问题,笔者以为,男高音学习者首先需要在认知层面上需要有所提高,或者说需要对歌唱的学习有个整体认知的过程。

(一)对音量大小的认知

先天条件较好的男高音一般具备以下特点:有着优美的音质和比较宏大的音量,其次具备好的乐感。诚然,在声乐学习的初始阶段,正确的声音观念还没有形成,男高音学习者往往都是凭着“本钱”在歌唱,此外,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知不足,有的会把演唱时音量的大小作为判断歌唱好坏的唯一标准,在他们看来,歌唱音量越大越过瘾,越容易自我满足,他们把声乐学习过程看得过于简单,在实际学习训练过程中不愿意多动脑筋,更不会留意在歌唱过程中细节方面的调整变化。然而,事实上,男高音初学者绝大部分都有喉音或者唱得“过重”,有些甚至就是“大白嗓”,当他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演唱时,演唱者的声音听起来好像音量很大,但是当演唱者到音乐厅里或者在一个相对空旷的空间就立刻失去了原有的音量。下面这个实例很能说明问题:声乐教育家邹本初先生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跟随沈湘先生学习的亲身经历,当他第一次唱给沈湘先生听时,他唱得很卖力,音量很大,本以为沈先生会很满意,然而,沈先生却风趣地说,他的演唱没有外边“拉磨的”音量大。由此可见,追求大音量,这样的错误不仅普遍存在于男高音学习者身上,就连像邹先生这样的大咖在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这可以说几乎是男高音初学者的通病。对于音量大小的认知,沈湘先生的这句话说得最为透彻,即“一个好的声音(指嗓音)近处听不显大,远处听不显小”。[1]

男高音学习伊始往往唱得很费劲,却吃力不讨好,歌唱者用的“本钱”多、共鸣少,演唱者自己觉得过瘾,但是这样的声音往往有音量而没质量,而且声音往往不纯净,没有穿透力,失去了声音本应该有的柔美和圆润。引起这种现象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歌唱者内外听觉的差异性,对于男高音学习者来说,初学者都是通过外听觉系统在判断自己的歌唱声音的大小,而真正的声乐学习过程更多的是要提高歌唱者的内听觉辨识能力。内听觉的培养在达到一定阶段时会如同有内视觉一样,能看见歌唱中各个器官的协同配合,并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此外,随着艺术修养的提高,男高音达到成熟阶段时,每个演唱者的最大音量也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即每位男高音的有效音量(指符合音乐艺术表现的从最小到最大的音量值)基本定型,那么,演唱作品时音量的大小变化都应该服从于作品艺术表现的需要,而不再是一味的追求音量。当男高音到了成熟时期后,歌唱时,其外表给人的印象是歌唱者自己唱得轻松不费劲,而听众觉得声音既松弛有弹性,又纯净而有磁性,听着舒服,是一种享受。这就要求男高音歌唱时一定要找到唱歌的“巧劲”。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男高音学生在初学阶段,一定要充分信任自己的老师,与教师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练习。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几乎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声乐教师对声乐现象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会有非常清晰的判断,对问题的解决也会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在实际歌唱训练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男高音在学习中由于追求音量而出现的“过白”或者“过重”的问题,都会要求学生“轻点唱”,但这种“轻”不是不用气息,而是要求在深呼吸的基础上松开腔体,保持“声带”与“气息”的协调平衡,让声音自如地、仿佛自由流淌般歌唱。

(二)对音色明暗的认知

漂亮的男高音音色,是学习者梦寐以求的,也是所有歌唱声部中最具魅力的色彩。然而,要获得美好的、纯正的、如同金子一样宝贵的音色,男高音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在认知方面有所调整。先天条件好的男高音都有较为明亮的音色,但初学者往往为了“明亮”而“明亮”,其所做出来的“明亮”色彩都是“尖尖”的、“贼亮贼亮”的。初学者为了追求明亮音色往往在演唱时会过度用嗓,而且,有的演唱者还会在喉部使用一些不应该有的多余的劲儿,会带有挤、卡、捏的现象,这种所谓的“明亮”色彩和真正美声所要求的“明亮”音色是格格不入的,有的甚至会出现极大的偏差。

成熟男高音的明亮音色源自于积极歌唱状态下声音的松弛、通透,这和初学者理解的明亮音色有着本质区别。因此,男高音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心理上一定要有这种提前的准备和认知,当有了这种心理准备之后,你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意图,切实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有的教师为了解决学生歌唱中喉部的挤卡现象,从而可能会要求学生摒弃学生自认为的明亮色彩,这对有些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觉不太适应,甚至有人会感到是一种不可接受的痛苦。当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再次听到自己声音时,有些人的确会感觉到自己声音音色比其原有的暗淡了一些,这时,有的学生会因此而对其教师的教学产生怀疑,对自己也开始变得不自信。这的确是一个男高音学习中心理上需要迈过去的“坎”,有的就因为这道“坎”迈不过而最终止步不前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因此,男高音学习者如能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然而一旦学生身上出现这种情形,则学生心理上最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要依赖于学生自己认知的慢慢转变,一方面学生要在心理上不断暗示自己,任何能力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坚信教师定会让自己的歌唱达到一个更加美好、自由的状态。为了能将学生从追求声音的过于明亮的误区中解脱出来,有的教师会采取转移学生注意力的办法,如让学生把注意力重点转移到歌唱的整体协调,或者呼吸的对抗平衡,或者音乐的表现等等。美声男高音要想唱出符合要求的男高音音色,首先要在认知方面,或者在潜意识里有改变自己的勇气,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中低声区的声音要在松弛的基础上把声音唱得很柔美自然,如沈湘先生所说,“最好的声音是又亮又暗”[2],而到了男高音的过渡声区时,更不能使蛮劲求“亮”,应该在中低声区柔美声音基础上,演唱者自己感觉声音要稍微变得再暗淡一点,声音感觉好像在中低声区相对开放的音色基础上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当刚开始进行这样的练习时,演唱者甚至会觉得声音有点闷,而且有的演唱者甚至会感觉到使不上劲,然而这样的声音在旁观者听来,和中低声区的声音相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且音色也是基本一致的。作为男高音学习者,到了这一阶段一定要沉住气,不骄不躁,始终让声音保持在高位置基础上柔顺而通透得传送出去,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待歌唱通道稳定之后,学习者将会受益终生,会让自己的演唱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三)对歌唱学习进度快慢的认知:需要耐住性子沉住气,勿“急于求成”——慢工出细活

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赵登营教授曾说过,男高音声部是一个特殊的工种。笔者以为,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男高音的训练方式方法较其他声部都显得特别娇贵,其次,男高音的成长所需经历的时间更慢长,所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多,稍有不慎甚至存在失败的风险。而作为男高音学习者,从他学习开始往往就对自己的老师寄予无限的希望,甚至有的学习者认为声乐教师应该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能量,可以在短暂时间里,就能让其歌唱能力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增长,有一个爆发式的突破,臆想着自己的演唱水平马上能达到优秀歌唱家一样的级别。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变化,都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都需要慢慢渐变过程,从量的积累慢慢转化,到最后才有一个质的飞跃的过程。声乐的学习过程也遵循这样的发展与变化规律。不仅如此,声乐学习中对于一些细节方面要求,或者说对于某些技术基本功的掌握,从认知到最后能达到娴熟运用的状态,也需要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比如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技术,从刚开始学习时不知道歌唱气息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的呼吸有什么区别,到你能完全控制气息并能根据作品的风格娴熟的运用,这需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学习积累过程。从外行人认为的只要活着就有气息,到演唱时符合歌唱要求的真正的气息支持,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歌唱的气息,是能控制自如的、并又完全符合歌唱时声带协和振动的气息,它既不会因失控而让歌唱者对歌唱过程无所适从,也不会因歌唱者的控制过度而使歌唱陷入僵持发紧的状态,这就需要对气息的控制有一个“度”的把握,这种“度”的把握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最终达到要求的。又比如歌唱通道的形成过程,这也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训练才能最终达成的,最后还有艺术修养的提高那更不是三两天的或者一两个月就能做到的事情,嗓音条件和乐感虽然有先天的因素,但对不同作品的风格把握能力,却更需要后天学习中日复一日甚至年复一年的长期积累。

二、歌唱技术认知

男高音的成长除了要求男高音的心理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以外,对于歌唱技术的掌握更要做到细致入微、环环相扣、精益求精,丝毫马虎不得。

(一)关于歌唱通道

关于歌唱技术方面的要求,从声乐教学的角度而言,目前流派大致有三类:1气息学派、2喉头学派、3面罩唱法(共鸣)学派等,然而,不论是什么学派,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为歌唱者建立良好的歌唱通道,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歌唱体系。关于“歌唱通道”,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U通道就像一条路,支点就像小汽车,马路修得越好,车开得也越好,开起来才又顺又快。如果马路没有修好或太窄,再好的车也开不起来,所以,我们必须把通道和支点的关系处理好”[3]。这一点对于男高音显得尤为重要,男高音首要关切问题的就是“顺畅”,可以说“一顺百顺”,这里的所说的“顺畅”包含了气息、喉头与共鸣腔体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它要求歌唱整体中的各个零部件都处于各自的最合理位置和最佳运动状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通道。当然,怎样才算“歌唱的最佳状态”,这源自于声乐教师凭借自己敏锐的听觉所做出的判断,因此,男高音学习者一定要严格按照自己的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对此,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在实际歌唱过程中会出现各自不同的问题,而作为声乐教师,会不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呢?有没有一种最为合理的办法,能够让学生同时协调好歌唱状态呢?这则需要依赖各个声乐教师的教学经验。

(二)男高音的过渡声区训练的重要性

男高音演唱高音之所以难,正如已故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所言,美声男高音是带着胸声在唱highC,因此,男高音想要获得真正漂亮的高音,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认真地解决好过渡声区的问题。过渡声区是从中低声区通往高声区的桥梁,如果没有掌握扎实的过渡声区基本功,男高音的演唱就不可能完美,不是出现高中低声区的声音音色不统一,就是会有某些音上卡壳或者破音的现象,那就更谈不上会有辉煌的highC了。对于过渡声区的演唱技术,曾有一位学者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他说,歌唱家对于过渡声区的演唱,就如我们学习开车的技术一样,在车辆进入弯道之前我们就要提前降速,否则,进入弯道的时候车辆就会出现翻车的现象。那么,在我们歌唱过程中演唱过渡声区时,我们也要在中低声区基础上,需要非常小心翼翼的把演唱的方式进行适度的调整,让声音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空间,有的教师把它叫做母音的变形,把声音更好的“拢住些”。对于过渡声区的训练,男高音首先在心理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要花大量的时间、下大力气来练习,让演唱过渡声区的技术逐渐达到娴熟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

(三)男高音身体素质要求

男高音之所以特殊,不仅需要有心理上和技术上的特殊要求,还需要男高音有一个更加强健的身体素质。有人说唱歌不仅是智力运动,它更是一个体力活。因此男高音在平常训练的日子里要始终保持有充沛的体能,为达到这样的要求,男高音必须高度重视加强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一方面要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另一方面还要锻炼身体的耐力,柔韧性是满足歌唱声音的弹性需求,而身体的耐力则是歌唱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持续下去的需要和保证进行长时间歌曲演唱能力的需要。换句话说,男高音要真正达到成熟的状态,既要有心智方面的成熟过程,也要有符合男高音演唱的身体素质的最根本保证。

结 语

男高音的学习充满无穷的乐趣,同时学习道路上也布满荆棘和坎坷。男高音从学习开始就注定要比其他声部付出更多的汗水,男高音不仅要具备坚忍不拔顽强的意志品质,在学习的具体环节上从音量的大小、音色的明暗、气息的掌控、过渡声区的练习、歌唱通道的建立及身体素质的锻炼都显得非常重要。声乐表演艺术色彩斑斓、千变万化,而男高音,作为绽放在歌唱表演艺术中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几乎是所有演出场所乃至所有观众都翘首以盼的存在,虽然其成长过程充满了坎坷与艰辛,甚至男高音自己感到孤单与恐惧,但,包括男高音本人,还有声乐教师和观众,都翘首期盼着他最后的成熟和辉煌。■

猜你喜欢
男高音音量音色
可爱的红(为男高音而作)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实用小技巧Windows 10音量调整更智能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全面管理应用程序音量
全能的男高音——怀念尼科莱·盖达
金声玉振迎丁酉——听《辉煌:上海三大男高音音乐会》
细火慢炖增加音量调节级数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