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存在问题的深度分析与消解

2021-08-14 15:24包悦玲赵思林刘艺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先学学案育人

包悦玲 赵思林 刘艺

摘   要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导学案教学有利有弊。在充分肯定导学案的正面作用时,还应正视它所存在的缺乏合法性、造成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完全符合“立德树人”的原则等深度问题。对此,提出确保合法性、减少浪费、重视育人实效等消解策略,且教师应认识“先学后教”是一种不全面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导学案  合法性  深度问题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即学习方案,也简称为学案。导学案是学生提前自学课本知识并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练习题),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方式检查自学知识效果的学习方案[1]。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四大环节:预习课本做填空—梳理书本知识点—指导学生解例题—熟悉技巧再做题[2]。多年教学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对导学案的分歧很大,利用导学案教学有利有弊,导学案的问题值得深刻反思和研究。

一、导学案的研究现状

1.使用导学案的利

导学案已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并成为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人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导学案是连接“学生已经达到的知识水平”与“学生即将达到的知识水平”的桥梁,甚至有人干脆就把导学案当作“最近发展区”。但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一些教师认为导学案教学有一些突出优势。如李建军等认为“导学案”在高中教学中有独特价值,有利于扭转“重教轻学”现象[3]。董晓明等认为导学案的使用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4]。王君楠强调以导学为主,可明确导学重点、归纳教学难点,可关注到每位学生,可掌握点拨良机,可抓住要点精讲例题[5]。这些关于导学案之利的研究,看似有些道理,但都不是实证研究,明显对导学案之利有夸大之嫌。

2.使用导学案的弊

一些教师研究了导学案的弊。如夏朴认为,导学案存在教案与学案是否能一体两用、教师与学生是否能够主体“独大”、预习与负担是否在同时增加等矛盾[6]。李建军等认为,过于强调“学案”而相对忽视“教案”,巩固了预习环节但加重了学习负担,凸显了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消解了教师主导性[7]。胡蓉等认为,“学案导学”出现了异化现象,其根源是对新型师生关系把握不当,对“四基”的落实把握不当,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把握不当,对“转变学习方式”把握不当[8]。龙宝新认为,导学案的基因缺陷集中体现在“五难”上,即难以突破学案体例的规限、他主的教学模式、教材的牵制、教学模式的程控和教学效果的片面[9]。导学案存在教学设计中的教案化、同质化和碎片化倾向,教学实施中的简单化、封闭化和形式化倾向,教学评价中的泛滥化、仓促化和统一化倾向等诸多问题[10]。导学案存在着削弱教师独特的课程理解,异化为背诵案、操练案或应试案,拉大学生间的差距等问题[11]。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明显的,但认识的深度不够,未击中其要害。

二、导学案存在问题的深度分析

1.缺乏合法性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审委会是教育部领导下的审定中小学各学科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的专门机构[12]。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规定:审委会是审议中小学必修课教材以及教学用书、教学辅助资料等唯一合法机构[1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14]《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教育部令第11号)第十八条规定:审委会“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审定,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审定”[15]。由于中小学生是非观念淡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三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对于导学案中存在的一些瑕疵、问题甚至错误,中小学学生难以正确判断,甚至可能出现把谬误当真理、把伪科学当科学、把数学活动教训当成数学活动经验的情况[16]。鉴于此,中小学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必须通过审委会的严格审定。只有审委会审定通过后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才具有使用的合法性。但导学案作为一种教学辅助资料,不管是由教师编写的还是正式出版的,一般都没有通过教育部教材专家审委会的审定,所以,导学案是属于不合法的教学辅助资料。

2.造成巨大浪费

导学案其实不是一个新东西,其本质是20世纪80年代的目标检测练习册。导学案造成的巨大浪费体现在:第一,教师编写导学案要花费大量时间,必然会减少钻研教材、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做教学反思的时间。第二,学生预习或练习导学案需大量的课外休息时间,李建军等通过对部分高中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生每天花在“课前预习”数学导学案上的时间约在10分钟到30分钟,由此估计所有升学考试学科学生每天花在“课前预习”导学案上的时间约在60分钟到150分钟,可见,导学案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大大增加,学习负担大大增大[17]。第三,导学案与教材中很多内容重复,如导学案上的知识点、例题、练习题等多数是选自教材或由教材改编而成,这显然会造成浪费。第四,教师要求家长督促或辅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作业,这会增加家长的时间成本和压力。据调查,为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作业,确有一些教师“强行”要求家长辅导孩子,对此,很多家长怨声载道,并由此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相互之间的矛盾,从而减小学校与家庭对学生教育的合力。第五,经粗略估算,购买导学案的家长总花费十分巨大。中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在校初中生约4500万人。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如果每人每学期只用1本导学案,初中3年需用6本,假設每本30元,每个学生需花180元,9年内4500万初中学生共花约81亿元。如果每个主要学科都使用导学案,所有家长的总花费更巨大。

3.不完全符合“立德树人”原则

导学案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是有益的,特别是对培养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帮助。但导学案不完全符合“立德树人”的原则,其育人效果存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由导学案的不合法性推知,教师使用导学案是不合法的行为。教师带头不遵守国家的相关法规,会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第二,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宣传甚至“推销”导学案等有关教辅资料,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助长了教辅资料(含导学案)长期禁而不止现象的发生。第三,目前不少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包括导学案在内的课外作业,为完成作业而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常见,这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养成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品德。第四,编写、购买和使用导学案,使纸张、人力、钱财等浪费惊人,这无疑会消解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第五,导学案通常由部分教师编写而成,未经审委会的审定,因此大量导学案存在粗制滥造、错误较多、质量低下等实际情况,学生又难以辨别导学案中的错误,容易让学生养成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等不良学风。

三、导学案深层问题的消解

1.确保合法性

导学案作为教学辅助资料,必须送交教育部教材专家审委会审定。只有审定通过后才具有合法性,才能出版供中小学选用;审定不通过的导学案,就不具有合法性,应立即取缔销毁,并追究责任。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导学案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一些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完全没有必要编写和使用导学案。只有一些很难的教学内容,可考虑使用非常简易的导学案,如半页纸或一页纸的“问题案”。用“问题案”替代“导学案”,既守法,又可行,还环保和节约。如果用“问题案”,也不必专门印制出来,直接让学生把问题记录下来就行了。比如,对数学学科来说,由于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他们难以独立完成导学案所规定的预习任务,导学案对这些学生来说,有和无都差不多。如果一学期只用几次导学案,那么就没有必要出版导学案的书籍了,从而就不会产生导学案不合法的问题了。

2.减少浪费

教育即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低碳环保地学习和生活。对导学案比较正面的认识是,导学案类似于奥苏贝尔所说的“学习的辅助性材料”。导学案既然是“学习的辅助性材料”,那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课题,确需“学习的辅助性材料”,但没有必要以导学案的形式出现,如必要时可预设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学习和思考,这时就不需要导学案。导学案最终只不过是弥补教材不足的“辅助性材料”,应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材的学习上。

3.重视育人效果

教育和教学的归宿是育人。依据“身教重于言教”的原理,教师应做到育人先育己。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必要条件是自己应遵纪守法,对导学案保持敬畏之心,践行低碳环保生活,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首先,教师应牢固树立法律、纪律意识,充分认识导学案的不合法性对育人的负面影响,教师编写、使用导学案应在合法范围内进行。其次,教师不应向学生推荐购买导学案相关的书籍,应提倡环保型教学和节约型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最后,教师应增强对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敬畏之心。事实上,要编写出质量好的导学案是非常困难的,不是随便一些人想编好就能编好的。

4.认识“先学后教”的片面性

导学案的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导学案构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18]。“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不全面的教学模式。事实上,从逻辑顺序的角度看,“教”“学”可分为先教后学、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先学后教四种模式。“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是好的,因为其核心意蕴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虽已关注和研究了两千多年,但很难做到。事实上,体现“因材施教”的导学案需要每人一个,就是说,一个班50个人应准备50个导学案,这可能吗?做得到吗?至少在今后几十年内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搞教学改革和研究既要有美好的教育理想,又要兼顾骨感的教育现实,应在美好的教育理想和骨感的教育现实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显然有一些教学内容不适合先学后教,这时就不宜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从而就没有必要用导学案了。即使一些内容适合“先学后教”,不用导学案行吗?直接用教材不行吗?环顾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导学案并不普遍存在,它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心怀警惕。

5.建议取消导学案

建议取消导学案的理由如下:第一,教師可以把更多精力花在钻研教材上,而不是编制导学案上。第二,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而忽视教材就会舍本逐末,教材是本,导学案是末。第三,导学案的使用加大了重复训练和机械学习,实质上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帮凶,这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第四,如果教学的本质是育人,那么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应提倡低碳、环保、节约型的教学,但采用导学案的教学不属于低碳、环保、节约型的教学,因此应该摒弃导学案。取消导学案既可减少巨大浪费,又可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4][7][17] 董晓明,刘雪燕.学案导学模式的特征与教学反思[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12):8-10.

[2] 许锦平.对“导学案”模式的冷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2017(06):64-65.

[3] 李建军,赵世杰,陈玫瑰,等.数学学案导学的价值与问题反思[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05):41-43.

[5] 王君楠.导学案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浅析[J].学周刊2018(14):100-101.

[6] 夏朴.浅析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的几对矛盾[J].数学教学通讯,2017(33):49-50.

[8] 胡蓉,虞秀云.让“学案导学”导在实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z3):168-170.

[9] 龙宝新.论导学案教学的历史创造与基因缺陷[J].当代教育科学,2016(24):42-47.

[10] 金兰.“导学案”的合理性审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5(09):46-48.

[11] 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01):57-59.

[12][13] 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J].课程·教材·教法,1996(12):1-4.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J].新法规月刊,2006(03):6-16.

[1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12):22-24.

[16] 赵思林.数学活动经验的含义新探[J].数学教育学报,2019(02):75-80.

[18] 林允修.“导学案”引领下的“四环节”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1(S2):66-68.

[作者:包悦玲(1996-),女,重庆市人,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硕士生;赵思林(1962-),男,四川巴中人,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刘艺(1998-),女,四川自贡人,鞍山师范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先学学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乡愁导学案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比例尺(一)”导学案
浅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优点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