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琴
(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 310000)
当代学生在移动互联的媒介环境中成长,其生活充斥着手机游戏、各类短视频等媒体影像。他们在享受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同时,其艺术(视觉)素养的提高、文化底蕴的积淀,显得尤为重要。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理解中西方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绘画提升自身视觉素养和视觉表述能力是每一位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必修课。
由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第一条提出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造型·表现”是初中美术学习领域中的一部分,但初中的美术周课时极为有限。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述能力,进而增进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应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汲取营养。优秀美术作品中的视觉语言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的。学生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剖析、学习,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快速提高其造型能力、创新能力。笔者在观摩分析大量的欧洲绘画作品之后发现:现代主义绘画作品的造型语言丰富、画面色彩明亮、画家创作特色鲜明,非常适合初中美术绘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欧洲现代主义绘画使学生提高绘画作品的表现力,增强学生绘画的自信心,维持学生对绘画的热情,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代主义绘画与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欧洲现代主义绘画可以自然地将“造型·表现”与“设计·应用”两大学习领域有机联系起来。
当代著名艺术史学者和艺术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范伯格在他的《“天真之眼”:儿童艺术与现代艺术家》中写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无所畏惧地正视这一点,即使是对现代艺术一无所知的人都能有一种直觉,即现代艺术与儿童艺术存在着根本性的联系。”
“人们必须毕生能够像小孩子那样看世界,因为丧失了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一个独创性的表现。”马蒂斯的话指出了现代主义画家的特征:他们具有孩子般的双眼,看到了不同于传统古典主义画家的世界;他们的作品稚气不做作,却使人们回味无穷,达到心灵的共鸣。从呼唤内在精神的康定斯基、克利到表达天真的卢梭、夏加尔,再到超现实主义的米罗、毕加索都曾以一颗与生俱来的童心描绘着艺术家眼中的世界。
现代主义大宗师毕加索说:“每次见到小孩子在街上,在沥青路面或在墙上乱涂乱画,我都会停住脚步……他们笔下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总可以让我学到一些东西。”在他80岁时看过一次儿童画展之后,他感叹道:“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是我却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如何把我的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由上可见,欧洲现代主义绘画与少年儿童美术有着相通之处。画家借鉴了儿童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结合自己的视觉思维进行创作,使画面透出一种“童真”的视觉形式。对初中生来说,现代主义画家的视觉思维正是他们所要学习的[1]。
“11-14岁左右的儿童进入写实后期……喜欢临摹是这个阶段儿童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痴迷于随意的想象的自由画,开始表现出对成人绘画的兴趣和对某类绘画学习的欲望。”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对画面的线条生成、色彩搭配、物体明暗的效果产生兴趣,对表现这些效果的美术训练课堂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因此,这个阶段是运用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训练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最佳时期。
人类的任何一种创新都必定要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著名学者E·H·贡布里希在其传世之作《艺术与错觉》中揭示了画家们创新的秘诀,即“图式与修正”。现代主义绘画以其丰富的视觉语言为学生绘画表现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现代主义绘画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让学生参照现代主义画面的视觉语言进行绘画表现——参照式表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参照式表现是在临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临摹其实是一种模仿的行为,但模仿可以分为表面模仿和图式模仿。图式的模仿是临摹更深层次的方式,是探究美术形式,学习美术语言的有效方法。表面的模仿即“临摹”,是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技法,原指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其要求是与原作有高度的相似性,主要是在造型形态方面的模仿。图式的模仿是对与画面相关的视觉元素和形式规律的模仿。达芬奇曾讲:“能模仿者即能创造。”因此,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参照现代主义绘画作品的视觉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继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2]。
由于欧洲现代主义绘画的涵盖面极广,包括油画、版画、水彩。在选择现代主义绘画的过程中还要同时考虑初中学生绘画发展的特点。因此,只能选取部分作品来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1.对临参照式表现
认真复制一幅画是研究美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临参照式表现,就是选择一幅画,照它的样子画下来。在临摹中,要求在造型上及深入刻画上与原作一致,并注意作品特点的把握和涂抹的美感体会。现代主义绘画虽然在绘画语言、造型形态等方面诸多相似,但是要让学生从视觉审美上接受现代主义绘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运用现代主义绘画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分析现代主义绘画,从整体上观察一幅作品的造型形态,以及让学生自主理解为什么画家是“这样去画”,而对临就是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的造型形态,全面学习作品最好的途径。
案例1:米罗《公鸡》
米罗原作
学生作品
(1)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师生共同探讨画面主体物的形象特点
对米罗《公鸡》整体的参照式表现,是本研究在课堂上第一次运用现代主义的绘画让学生开始学学画画。课堂在师生相互问好后开始了新的课堂内容,首先让学生观察公鸡的特征,着重引导的部位在鸡冠、鸡身、鸡尾三个部分。但是当教师在展现米罗《公鸡》这幅作品时,通常会引起争论,会有学生说:“这只鸡怎么这么难看啊!”对于学生的“这只公鸡美不美的”争论,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主寻找公鸡的造型特点。从课堂上师生的语言互动中,学生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发现这《公鸡》的造型特点;只是让学生知道这些造型特点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画家要这样画的原因。
(2)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主体物与画面其他要素的关系
一幅完整的作品只靠造型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色彩、背景等其他要素的共同构成。对临不仅要分析画面主体物的造型特点,分析画面的色彩和背景同样重要。从“红色”—“小花”是对色彩所代表的意义从意象到具象的过程,说明学生开始有了一定的意象思维。
(3)积极引导学生,合理评价学生的作品
教师不能以“大师”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说:“老师,太复杂了,我画不来。”也有的学生说:“老师,这只鸡这么丑,我不想画。”邵大箴曾经说过:人们,特别是儿童和少年,接触经典艺术最大的障碍来自心理的恐惧,似乎那些大师的作品高不可攀。克服心理障碍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直接去感受,去与作品面对面对话。让学生试着开始临摹,不要立即评价他们画的好坏与否是让学生真正接受现代主义绘画的关键。“试着画一下它的外轮廓—注意它的头部还有尾巴—它身上都有什么颜色的花纹—你的背景还没有画呢”,通过教师耐心地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始一步步地去学习画面的造型和色彩,直至最后完成一幅作品[3]。
(4)给予学生适当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在作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问老师:“老师,我可以改变一下吗?老师,我可不可以不这样画?”学生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喜好以及由于自身的能力无法达到与画家作品百分百的相似,因此适当地放松要求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对临是对学生整体把握一幅作品的挑战,是对现代主义绘画由接受—参照表现—完成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欣赏的程度,而是直接用自己的画笔与画家的画面对话,体验画家用形、用色的意图。对临要求对画面进行全面的把握,要让学生从画面的主体、背景等进行深刻地学习。
2.变临参照式表现
毕加索说,一幅画并不是按照事先想好的就能完全定稿。在画这幅画的过程中,作者的想法会有变化,于是画也在变。即使是一幅完成了的画,随着观赏者的心绪变化,它仍旧经历着变化。一幅画,就像一个有生命的实体一样每天经历着生活强加给我们的变化,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因为画只能通过观赏者才能存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对绘画作品的不同理解,追求变化,注重创造性。变临参照式表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变临”就是允许并鼓励儿童在对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个性,在对原作有深刻理解与赏析的基础上,做大胆的变形与处理,追求与原作在风格和表现方法上的“神似”,而在造型、色彩处理、主题内容等方面作“随我意”的创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敬畏心理,也能使儿童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追求自我的实现和艺术个性的张扬[4]。
变临一般的方法有添加,删减、替换。添加就是不让学生死板地照搬范图,而是引导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加工、创造,在对临的基础上添加自己喜欢的内容或者表现方法,表现形式。删减其实就是局部参照,有些画家的作品画幅大,如果全部借鉴,既难以掌握,教学时间也不允许。为此,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替换是在参照作品的基础上,调整作品的部分内容。这既便于学生掌握,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添加、删减、替换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在学习大师的同一幅作品中可以同时应用多个方法。
毕加索原作
学生作品
(1)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对画面意象思维的语言描述
现代主义绘画浓厚的个性特点,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快接受。由看到欣赏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其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同一物体的不同面画在同一个平面上,因此,毕加索的画面是变形、甚至是扭曲的。很多学生第一次见到毕加索的作品时,都是这样的表达:“哇,这是个什么怪物啊?”可以将学生的语言这样理解:这幅画上有人的特征,但是看着又感觉不对劲。究竟哪里“不对劲”正是美术教师应该让学生首先学习的部分,并让学生去发现画家是如何处理画面形象的。在这个部分主要强调的是欣赏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学生临摹得再好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比较难以理解或者是学生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画面,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一下画面人物的姿态[5]。
(2)教师应当综合考虑教学因素,选择表达画面的最佳方法
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本案例并没有对学生讲解画面的色彩,而是针对画面的造型,还有线的组织。在变临的过程中,很多画面的线并不是很明确,而是依托色块造型。由于学生对画面用线的概括能力并不是很强,需要教师课前对画面进行一定的处理,将画面做成黑白线描稿,这样学生能排除颜色干扰,易于把握整个画面的造型特点。鉴于学生的造型能力并不成熟,在作画之前,教师要明确强调画面哪些部分可以随意发挥,那些不可以。教师在巡视辅导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每一个学生画面的整体感觉,在本案例中线描作画主要是指导人物的动势、身体比例关系、线的组合疏密关系[6]。
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课堂教学观察、作业对比分析以及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本研究认为,现代主义绘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具有以下作用:
首先,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现代主义绘画能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视觉经验,依据大脑中记忆的视觉形象,学生在评价“何为美”“为什么美”发展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特有的判断。
其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现代主义绘画以其特有的视觉表达形式能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研究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做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能为儿童提供一个不受拘束和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
再次,在绘画表现中参照现代主义绘画作品的视觉语言有利于改变学生旧有的视觉图式,使学生掌握多种表现方法,丰富其视觉经验。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将视觉语言有所选择地用于自己的画面,改变以往较为单一的表现手段。发展其造型活动,提升想象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