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兴教育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分层教学模式作为因材施教理念下广受好评的一种教学模式,无疑能够有效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够获得自身需要的教育,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措施与建议,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差异性落实因材施教,实现整体提升。
一、学生分层,奠定学习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首要任务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应针对学生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基础和综合素质等情况,然后建立对应的考查指标,针对学生进行细致分层。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综合能力突出,愿意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B层次的学生综合能力一般,在学习方面较为主动,能够全面落实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C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主动性不足,学习方法尚需调整,教师需要给予较多的督促和鼓励。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分层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调整,且需要告知学生分组的目的在于让他们获得更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避免因为分组而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
二、任务分层,强化成功体验
当完成学生分组后,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任务,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摸得着”的任务,享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功体验。
对于C层次的学生,任务主要是以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为主,通过完成任务强化基础能力;对于B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完成任务;对于A层次的学生,任务不能局限于基础知识,而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拓展。
如在进行“时、分、秒”的教学设计时,C层次学生的任务是全面理解时间、分、秒的具体意思,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主动统一单位,再进行计算;B层次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上述内容,还要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试题,让他们去完成;A层次的学生需要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并在课后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如此一来,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够在适合自身的任务范围内努力,实现学有所得。
三、评价分层,巩固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上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相应的评价也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处理,即围绕学生分层情况、任务分层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措施,以此巩固教学效果。
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挖掘学生在學习态度方面的闪光点。如上课能够积极听讲、课后能够主动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有所提升等,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将C层次的学生引向主动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当尽可能从态度、能力层面给予鼓励性评价,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只要通过不断努力和调整学习方法,数学成绩就能够取得巨大的突破;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的评价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方面,还要激励他们朝着更加深入的领域进行研究,不断突破自身的潜能。
小学数学教师应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围绕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使得分层教学能够渗透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分层、任务分层、评价分层,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蒋奇才.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与学生个性发展[J].才智,2019(34).
[2]王瑞娟.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因材施教转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苏合镇张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