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可欣 陈瑞娟
摘要:《航拍中国》第三季延续了前两季的拍摄构思,以航拍视角向大众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以及社会发展。其解说词定位精准,并以口语化的表达风格与富于节奏美的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核,特色鲜明。
关键词:《航拍中国》第三季;解说词;口语化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优秀的纪录片离不开精雕细琢的解说词,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节奏美感、意境营造渗透影片的主旨内涵,影响观众观感,为影片增色。《航拍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航》三”)的解說词在为影视画面提供补充信息、完成叙事的基础上,富有写作美感,极具亲和力,体现出独特的作用和风格[1],凸显纪录片的整体审美价值。
1 解说词的基本功能定位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可以作为画面补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可以作为主导架构影片,成为传达信息的主要通道。显然,作为以城市为拍摄主体、航拍视角切入的作品,《航》三的解说词占据了主体地位。首先,对部分画面内容加以生动描述,为观众提供画面传达不清或无法传达的信息,如历史进程、事物细节、时空延伸等。用优美的词句描述祖国的山河风光,补充人文风情等画外信息,呈现出一座座独具特色与文化积淀魅力的城市风貌[2],表达城市的独特人文情怀[3],使影片层次丰富,内容有趣,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其次,为影片架构了合理的逻辑关系,使场景变化和画面切换变得自然。通过解说词连缀起碎片式的画面,呈现出逻辑严密、故事流畅的完整作品。正因为功能定位合理,解说词才能出色地传达作品信息。
2 《航拍中国》第三季解说词特色
2.1 口语化表达
口语化的解说能为纪录片增添轻松悦耳之感,让全片显得灵动富有意蕴[4]。《航》三以讲述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为主题,以普通社会大众为受众群体,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解说打动观众,给人以亲切风趣之感。
首先,口语化、俚语式的表达贴近生活,灵动又不造作,让观众感受源于生活的真实和自然,亲切和温馨。如河北篇讲到鹿是这样描述的:“祖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皇家猎场里求生。而今天的它们靠着天然萌,就可以出任特色旅游的代言,性子自然大不相同。”“打起十二分精神”“天然萌”“出任代言”等常用词语洋溢着轻松活泼之感,使观众感到熟悉又亲切,全然融入其中[5]。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拉近了观众和影片的距离,使影片接受度高,获得观众的青睐[6]。
其次,大量运用数据使解说词简明扼要、直观可感。解说词的首要任务,是对画面内容进行解释说明,使用数字描述,既通俗易懂又能够对画面一击即中,同时还科学严谨,让观众信服。如山西篇中的解说词“这条路是山下锡崖沟村民用锤子和钢钎花了30年凿出的生命之路。7500米的挂壁公路,1/5是隧道,挂在600米的悬崖上”。连续运用四个数字,让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修建挂壁公路的艰难,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口语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日常事物描述和情感表达都与它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互动,使审美过程生动具象、日常普遍,富有烟火气和人情味[7]。《航》三正是用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的口语化解说,使内容便于理解,与观众之间产生了真切的交流感,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2.2 体现节奏美
语言节奏是解说词写作不可忽视的因素,与纪录片的主题基调相互呼应,也对影片的表达风格产生影响。该片用富于节奏美的解说语言,使作品充满音韵回环的跌宕之美。
语言节奏美首先体现在句式变化上。如“长白山坐镇东南,鸭绿江、图们江勾勒出它的轮廓;松花江蜿蜒西行,灌溉出沃野千里”。长短结合,语句流畅动听、朗朗上口,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美感和音韵美,结合空明旷远的背景音乐,不禁产生宛若诗中游之感。
其次,解说词节奏随段落内容变化而变化,与画面节奏相呼应,营造氛围。如“地壳剧烈的碰撞让海底隆起、断裂、侵蚀,在水流与风力的反复切割下,它像这样成片、成林、成孤峰,最后消失不见”。云海、石柱林的画面,配合解说词节奏或快或慢地播放,营造出天地万物变化的空旷邈远之感,声画共同作用,表现丰富的人文内涵[8]。
此外,节奏还体现在对情节的把握上,用节奏配合情节表达而收放,营造语境氛围。如“终于,黄河告别了黄土高原,开始在低平的大地上肆意流淌,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河道摇摆,周而复始,然后形成的眼前这片冲积平原,平原又变成了沃土良田”。此句承接前文讲黄河的来源走向,过渡到后面土祠的内容,在整集作品中起到缓冲和衔接的作用,调整叙说节奏。这句解说词既描述了地理地貌,又在字里行间抒发了对景物的情感,在逻辑节奏和情感节奏两个方向自然递进,带来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9]。
最后,解说还通过适当留白来调整段落节奏,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山水如同一幅幅画卷,值得讲述的内容很多,言语太满会让观众产生疲惫之感,无法感受和记忆作品内容,有损传播效果。影片除了通过适宜的语速、切换音乐和穿插预告来调整节奏外,还会在解说时适时停顿,留下几秒的空白,用大远景航拍画面展现山水之美,让观众感受作品中的意境。这种类似于“写意”的方式使节奏变得悠远绵长,富有诗情意趣,更能让人耳目一新[10]。
2.3 善用拟人
拟人,是把物拟作人,赋予其人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该片解说词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将无声无息的景物人格化,一改自然事物静态冰冷的效果,使其具有浓浓的情感色彩,更显活泼生动。如“如果樱花美而不自知,那么红枫湖就是它的镜子 ……早樱和晚樱接力,共同奉献了1个多月的浪漫。70多万株的樱花在此安家……姑娘们换上春装,与花比一比谁更美”。把花写成年轻美貌的姑娘,赋予其人的动作和想法,展现春日盛况,充满活力又十分形象。此外,还有黄河“画出柔美的身影”、黄山上“钻进云雾的是缆车”、雄鹿“胖了不少,有贴秋膘的习惯”等,把动物山水的行为规律和人类对应,将趣味性的语言叙述和科普知识相结合[11],使其具有了人的灵气,别有一番意趣。
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增强了解说词的趣味性,而且在表达中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将仁爱的思想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自然世界中[12]。以人的情思平视自然万物,它们仿佛有了人的神态和道德品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和谐之美,拓展了纪录片的深度和宽度[13]。
2.4 紧扣中国文化内核
2.4.1 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
《管子》有言:“夫霸王之所始,以人为本。”“人”指人民群众;“本”即根本,即重要程度。也就是将“人”放在“根本”的地位,强调人的重要性,其深厚的内涵对现在的生活具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14]。《航》三的解说词,在叙述上采用平实亲民的解说风格;在内容上把目光延伸到了山水之外,著力描写与“人”相关的内容,最终落点到人的情感和精神。比如,为了根除淮河水患修建的临淮岗水坝,让人回忆起第一代领导人的丰功伟绩;洞庭湖畔岳阳楼的旷世绝作,让人感慨范公济世之心等。这些篇章的解说,将观众思绪引导到景物之外,指向创造、改造这些景物的人和人的精神,进而带动观众的情绪[15]。
社会发展使人的审美性成为这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16],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尊严与价值,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思想的传达充满了对现世的关怀,让观众得到尊重,感受到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幸福。这与当下社会语境和纪录片平民化创作倾向是相符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看似讲景而最终表现的都是创造它们、与它相关联的人的故事。对人的不同情感和生存形态的关注是纪录片永恒的主题,只有用心讲好“人”的故事,才能真正走进人的心里,创造情感共鸣[17]。
2.4.2 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一个带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历史十分悠久。它的形成离不开儒学之中“仁”的思想。怀仁爱之心,行忠恕之道,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是家国情怀形成的重要基础。“家”,是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无私包容的血缘共同体,是社会群落最基本的组成单位[18];“国”是关怀天下、追求和谐的立足于特定政权和领土的族群共同体。在家、国的生活环境下,通过实践产生对家与国的爱,便是家国情怀。究其根本,是一种追求无私、亲密、和谐的共同体生活的情怀,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撑。体现在《航》三中,就是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热爱。于是,山水风景成为鲜明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符号意象[19],总能感受到对人的敬畏,和洋溢在影片中的温情。比如,安徽木梨硔村不足百户人家隐居在云中,世世代代守护在悬崖边;贵州悬崖峭壁上一代接一代的“蜘蛛人”风吹日晒,只为守护着脚下这片土地。这种纯孝慈爱、守望互助的家园情怀,邻里间的和谐共处,为群体延续做出的努力和坚持,体现了中国人对民族以及国家的爱,满足当今观众的心理审美需求[20]。
解说词承担了传递信息和思想的使命,通过对现实和历史的再现,在与观众的对话中,塑造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价值观和行为,唤起其中华民族骨子里家国情怀的基因,让中国博大的精神文化源远流长[21]。
3 结语
《航》三的解说词在补充画面信息的基本上,利用口语化、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传递出美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使观众在欣赏自然风光同时,感受到人文情怀,也为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冯俊苗.国产生态纪录片解说词策略分析——以《森林之歌》和《自然的力量》为例[J].大众文艺,2018(22):188-189.
[2] 李心彤.新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南京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18):11-14.
[3] 赵雅君.浅析微纪录片形式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14):189-190.
[4] 冯俊苗.从《森林之歌》到《自然的力量》:国产生态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18(21):168-169.
[5] 张纯纯.烟火与温度——浅谈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审美建构[J].艺术科技,2019(08):85-86.
[6] 王思文.自然类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J].东南传播,2020(08):138-140.
[7] 张欢.医疗类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的创新维度与问题审视[J].中国电视,2020(08):78-82.
[8] 周潇斐,陈传光.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南京市地铁公益广告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6):57-58.
[9] 彭佳妮.李子柒短视频中的审美意象表达[J].艺海,2020(12):78-79.
[10] 台雪纯.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8):105-106.
[11] 陈昱洁.浅谈生态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策略——以电视纪录片《蓝色星球2》为例[J].大众文艺,2018(12):150-151.
[12] 刘露.生态纪录片中美学意蕴的现实意义——基于《蓝色星球2》的研究[J].今传媒,2018(06):125-127.
[13] 王雪薇.本土乡村纪录片叙事创作的批判性分析[J].今传媒,2018,26(07):64-66.
[14] 闫雨濛.论庄子思想的人生哲学及现实意义[J].汉字文化,2019(18):142-143.
[15] 杜彦洁.浅析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运用[J].戏剧之家,2019(06):75-77.
[16] 卫欣,王勇.时代的审美与审美的时代[J].黄河之声,2018(21):144-145.
[17] 王灿.以《风味人间》为例探究饮食文化类纪录片传播新走向[J].戏剧之家,2019(15):79-80.
[18] 张琨,项大军.从家庭语境下看文化类电视节目——以《朗读者》为例[J].戏剧之家,2019(15):77-78.
[19] 林若野.生态文化导向下城市空间与景观的再生[J].艺术科技,2020,33(9):102-106.
[20] 尹佳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研究[J].汉字文化,2020(18):82-83.
[21] 石姝敏.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以电影宣传片《啥是佩奇》为例[J].戏剧之家,2019(16):104-105.
作者简介:包可欣(1999—),女,浙江宁波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纪录片。
陈瑞娟(1986—),女,安徽安庆人,博士在读,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纪录片。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产纪录片IP的开发和运营研究”成果,项目号:20201029820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