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冰 张宁
摘要:长江“雄浑壮阔七千里,通络润滋亿万家”,长江带着神秘、诗意的色彩,长江在跨越亿万年的沧桑奔腾中承载着文人墨客不灭的情怀,任何文本在长江面前都显得无比苍白。电影《长江图》是一部影像史诗,将鸿篇巨作的苍凉情怀融入电影的叙述中,李屏宾以浓墨重彩的影像展现罕有尝试的“大长江”视角,长江内涵的具象表达与电影《长江图》中安陆这个角色紧密相连,安陆是电影中长江母亲的符号化身。而摄影师李屏宾作为电影画面的直接创作者,为《长江图》赋予了极具东方特色、蕴含水墨画神韵的具象画面。这部电影在中国文艺电影领域焕发着不一样的光彩,堪称电影创作的典范。
关键词:李屏宾;影像语言;诗意时空;诗歌;《长江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02
1 李屏宾影像风格探索
台湾摄影师李屏宾,是一位骨子里具有中国传统意识的摄影师,他从小接触电影,小时候戏院剧场的环境为他以后的摄影艺术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用镜头说话,用光影传达意境,创作出了许多珍贵的、值得品味的影像[1]。李屏宾与香港导演的合作也很成功,无论是许鞍华导演的《上海假期》《女人四十》,还是叙事和摄影上都呈现出强烈诗性的电影《花样年华》,都极具个人风格,李屏宾也因此斩获了许多奖项。近年来,他将眼光投向国际影视圈,与一些国外导演合作并取得了成功[2]。
纵览李屏宾的影像作品,长镜头的运用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其在影像中承载着丰富的时间美学特性,延展了复杂的镜内调度,加大了空间力度,真实地反映了被摄主体,能让观众在时间的流动中真实体验到现实生活细腻的美感[3]。例如,李屏宾与导演是枝裕和合作的电影《空气人偶》,是一部运用运动摄影手法的影片,这种摄影手法必须具备复杂镜内调度自觉,对摄影师的专业要求极高。影片中有大量的手持长镜头,需要大量摇镜头和移动镜头[4]。连续复杂的镜头调度包含着精准的叙事蒙太奇意识,摄影师必须能强有力地把控视觉节奏。再如,李屏宾的独立电影《长江图》有一处时空交汇的镜头,安陆回到孤岛中看到爱人的诗,此时镜头推向窗边,而不是停在诗集上,而后再次将镜头推进,远方行驶过来的船只载着昔日的爱人[5]。全部的动态镜头展现出两人的错过,在看似平静的镜头延展中展现出了安陆复杂的心情[6]。
电影画面的色彩基调是电影创作的重要内容,运用得当,可以使整体画面契合电影意境的表达氛围,具备强烈的影像风格[7]。李屏宾似乎对画面中的暗部色彩十分痴迷。在《花样年华》中,“黑中有黑”灯光微弱照亮的独特层次,传达出了20世纪60年代老香港的气息以及男女主涌动的情感[8]。《长江图》中,充斥着浓厚的东方水墨质感的摄影,李屏宾巧妙利用光影及自然的魅力展示了一个魔幻的诗意时空,那些被捕捉到的美景能引发观众的回味。长江作为最合适的时空载体,像时间轴一样徐徐展开,沉默而诗意地展示着大江两岸的众生相[9]。
在电影创作中,李屏宾显然偏爱使用胶片,在细碎迷离的颗粒感与影像朦胧的暧昧中,他极力彰显影像暗部的表现力。《长江图》中的胶片画面让人着迷,李屏宾对暗部的表现把握得刚刚好[10]。
2 摄影师眼中时空的建构
长江作为电影中的时空关系枢纽,维系着一对昔日恋人的重逢。而对于李屏宾来说,他此前没有亲身游历过长江,对长江的认识都来自书本[11]。这样的距离及文化内涵的深邃感使李屏宾对长江很是痴迷,他尝试从古代作品中寻找古人对长江的表达,而古人们较多描绘冬日残雪,通过送别、思念等情感表达寂靜苍凉的千古愁怨,这也是他在电影呈现出具有水墨画韵味的长江的缘由[12]。
无可估计的光阴倒退是拍摄的一个难点[13]。在《红气球》这部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哭泣,镜头移到钢琴师的手上,而不是拍女主角落泪。李屏宾认为,单一弹奏的琴声能慢慢加重此时此刻女主角的情绪[14]。这样的变化并非是事先设计好的,电影拍摄受现场环境、情绪的影响,而摄影师的镜头会说话[15]。极强的画面捕捉能力及情绪感受力,使《长江图》在李屏宾的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东方韵味。用手中的摄像机重构诗意的时空,构建属于自己风格的画面审美,是李屏宾一贯的创作追求[16]。
在电影《长江图》中,李屏宾为我们呈现了三层史诗级的宏大叙事内涵:瑰丽的大江大河、凄美克制的情爱、悲天悯人的佛法。绝无仅有的空间组成,也是时间构成,使形式与内容有了完美的关联[17]。长江在影片中有三层内涵:首先,它是一条贯穿广阔空间的河流,使影片中的两个人相隔了5600千米的距离,他们在精神上已经无比遥远,这为其后的相遇预留了伏笔[18];其次,这部情爱史诗不是一个纯爱情故事,因为两人的精神追求有着巨大的鸿沟,在观众眼里可能以为他们是宿缘,但最后会发现这是一个人与“佛”之间的反宿缘,两人追求的目标根本不一样[19];最后,高淳第一次理解了这个女孩,她是一个以自身的生命体验进行修行印证的修行者,而不是一个单纯追求情爱的人。
3 诗意的内涵与隽永的影像
在《长江图》中,男主人公在船舱中发现了一本手写诗集,这本诗集里的诗歌是整部影片的线索,以诗歌作为贯穿电影的主线,使电影显得脉络分明。每一首诗都是有象征意义的,与命运有关,与男女主角有关,诗歌文字直白浅显但意蕴悠长,诗意的内蕴也映射了男女主人公的人生和大江的苍凉[20]。
禅意十足的诗歌在影像中行走,加上李屏宾在摄影上的深厚造诣,《长江图》展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长江的深厚情感。而影片中的那本诗集,也并非是男主角随手捡来,而是男女主人公共同完成的,文字撰写着属于他们的记忆,属于青春和时代的记忆[21]。娓娓道来的诗歌与电影界著名摄影师操控的影像画面都堪称完美,影像细腻精致、构图均衡[22]。
4 《长江图》对中国文艺片的影响
在如今生活压力过大的社会,大众更加青睐娱乐轻松的商业电影,而不是需要动脑用心去领悟的文艺片[23]。《长江图》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表率,影片中并没有过多的煽情画面,但震撼的视觉效果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电影的表述方式也让人眼前一亮,由一本诗集串联起来的爱情故事,能引发观众的遐想[24]。
在电影《长江图》中,讲述评释的东西特别多,这些都来自影片的缔造者,像“爱情”“宗教”“生命”“佛妓”等元素都源于导演、编剧杨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25]。他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是最主要的问题。导演杨超对传统文化的好感决定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这种美感的把握,也决定了《长江图》的画面节奏与画面氛围。在《长江图》中,导演把这些苦难外化为高淳,这个男孩只不过是想寻根;而女主角要迈向大海,要抛弃这片土地与相关的文化,以及所有的社会成功,就要丢弃大众神话中的顶级神话——爱情[16]。
这部影片在审美意蕴上也是成功的。长江宽厚、仁慈、博大,与安陆一角相吻合。高淳离开时,安陆在江边大声喊道:“这是我的长江!”可见,影片隐喻了安陆就是长江的母亲,是以前的长江[26]。男主人公一直认为这个女孩是在渴求有人爱他,就像影片里所说的“我也爱很多人”。这是一种博爱的表现,安陆的爱远不止男女之间的爱,这契合长江母亲的形象,长江哺育着大地、人类以及文明[27]。《长江图》对文艺电影的探索是成功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8]。
5 结语
这部耗时十年完成的影片,在2016年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通过对生活的平实描绘,展现了一个魔幻的诗意的時空。摄影师李屏宾凭借自然的魅力,通过建构的诗意画面,将这个故事提升到了不一样的高度。就像前面提到的,摄影师靠的是现场的创造能力,李屏宾不是一个喜欢设计的人,更多时候选择不拘一格地创作。《长江图》的时空镜头,是通过摄影师的创造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刘泽元.李屏宾摄影艺术风格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4-5.
[2] 刘娟.意取尖新,回溯时空的魔幻之作——与李屏宾谈《长江图》创作[J].电影艺术,2016(05):71-75.
[3] 魏辉昱,孙献华.对伦勃朗《夜巡》分析及光影研究[J].大众文艺,2019(24):52-53.
[4] 沈诗琪,骆玮.浅谈光影在摄影表现力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9(4):20-22.
[5] 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5-50.
[6] 尤晶晶.扬州“乾隆下江南”主题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与衍生设计初探[J].大众文艺,2019(21):97-98.
[7] 刘永泗,刘莘莘.影视光线创作[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0:56-58.
[8] 骆玮.《影》与国产电影中的东方美学元素[J].电影文学,2018(23):81-82.
[9] 彭俊.迈克尔·度德威特动画电影诗化叙事研究[J].电影新作,2018(5):17-22.
[10] 彭俊.中国动画民族历史资源的现代性改编研究[J].电影文学,2019(07):123-125.
[11] 彭俊,杨晓林.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J].电影新作,2016(01):19-26.
[12] 骆玮,彭俊,贾文婷.探索数字媒体背景下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2):21-23.
[13] 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2-34.
[14] 杨永康,湛磊.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13):44-47.
[15] 黄瑞,杨杰.论光在黑白人像摄影创作中的质感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34-35.
[16] 蒋幸珈.紫砂艺术与鉴赏[J].艺术科技,2020(21):21-22.
[17] 戴雨萌,骆玮.传统摄影的不可替代性——浅析胶片摄影与数码摄影的区别[J].大众文艺,2019(14):161.
[18] 刘昱彤,梁晶.诗意空间的创新营造艺术[J].大众文艺,2019(17):75-76.
[19] 陈思凡.浅谈家具设计中的波普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72-73.
[20] 许美洁,汤箬梅,陈玮.穆夏招贴艺术语言女性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6):13-15.
[21] 苏家正,孙献华.图像学分析法对米勒《拾穗者》的解读[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32-33.
[22] 赵越,彭俊.跨族群的身份认同之旅——解读《绿皮书》电影叙事[J].戏剧之家,2019(31):10.
[23] 杨韵蕾,骆玮.现代女性自拍的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2019(18):173-174.
[24] 徐恬甜,骆玮.小品摄影的意境表现——探索摄影创作的角度与观念[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28-30.
[25] 刘月辉,蒋晖.文匠合流下的明式家具[J].艺术科技,2020(7):26-29.
[26] 程雨欣.宫崎骏作品主题倾向解析[J].艺术科技,2020,33(23):87-88.
[27] 陈思凡.浅谈家具设计中的波普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72-73.
[28] 武泽明.浅析扬州剪纸的现代设计[J].艺术科技,2020,33(23):9-10.
作者简介:彭宇冰(1999—),女,湖南长沙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摄影。
张宁(1968—),男,江苏淮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摄影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NFUSPITP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