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健康管理模式
——以贵州省某高校为例

2021-08-13 08:45唐紫叶张子西
山西青年 2021年14期
关键词:教职工高校教师群体

唐紫叶 张子西

(1.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黔南 558000;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黔南 558000)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教师的健康状况不仅仅关系到其自身事业发展和学校工作,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近几年,高校的改革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高校教师面临职称、行政、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其缺乏体育锻炼、余暇时间少,很多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如何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帮助高校教师培养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建立起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已刻不容缓。

一、健康管理概述

所谓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健康管理概念源于美国,他们于1929年成立了健康维护组织(HMO),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蓝十字和蓝盾保险公司开始探索健康管理,美国健康管理强调全民参与、广覆盖,政府、社区、公司不同形式地将健康管理融合到了人们生活中。

二、研究对象

该研究主要是从高校教师角度对学校健康管理体制进行探索,根据目前CNKI有关教师健康管理的论文发表的地区可知,大部分集中在华中地区,对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研究很少,本文利用贵州省某高校2019-2020年的教师体验期间,针对不同职称、工作性质、性别、年龄的教师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该校在编教师330人,发放问卷270份,使用问卷星发放问卷并回收,收回有效问卷261份,回收率96.6%。

三、组织行为学下学校教师健康管理问题生成的原因

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其影响是多样的、复杂的。探讨学校教师健康管理问题可以从个人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层面

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到人的个性所驱使,高校教师在面对高校高强度且长期持续工作的状态,他们的行为驱动主要集中在个人理想、兴趣以及动力等。而这些是内在驱动,外在驱动来源于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外在驱动因素直接影响个人对待健康问题的态度。以贵州省某高校为例,对职称在副高以上的教师要求每学期的讲座数量、论文数量、科研课题数量、课时量等都有硬性规定,在这些硬性指标数量之下,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自身健康的管理。大部分教师影响身体健康因素之一是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由于教师的职业特殊,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常出现态度与行为的背离,高校教师的运动不足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但这些原因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教师这一群体患上慢性病的比率较高。根据2019年6-7月,贵州省某校工会对330名在职教职工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教师不同健康状态的比率分别是:健康状态占18.3%、亚健康状态占45.2%、前临床状态占33%、疾病状态占36.1%。针对问卷调查报告,对于有行政工作的学校管理者,他们选择继续完成工作,带病上班的比率占70%,而9.9%选择辞掉行政工作,有20.1%选择请假看病。人的个性不同,对待健康管理的态度也不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教职工对健康管理的认识程度上(见图1),调查发现只有39.1%的教职工认为自己了解;而49%的教职工对健康管理不甚了解;12%的教职工根本不知道健康管理。这说明健康管理的理念在学校教职工中普及程度不高。

图1 教职工对健康管理的认识

(二)群体层面

组织行为学认为,影响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群体层面因素主要包括: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沟通、群体冲突等。有研究发现,在高校中某些地位较高的群体对待健康管理的态度决定下属对待健康管理的态度,地位对群体规范的效力给人们带来的从众压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领导生病仍带病工作,下属部门的教职工在疾病状态下也就不敢请假、推脱工作。群体对于健康的需求可能会被一两个人所控制,但是这种控制是缺乏对人文关怀所致。且因为健康问题属于个人隐私,在群体中,教师健康管理是属低交流的,因此在大部分的高校对于健康的需求不是那么容易引起重视。根据问卷调查进行综合分析(见表1),一般来说,女性的凝聚力高于男性,特别是对健康的关心,如果群体一贯有成功的表现,他就容易建立起群体合作的精神来吸引和团结群体成员。贵州省某院校2019-2020学年,原有坐班女性49人,后因身体原因坐班人数减少到42人,这部分群体大部分都是受到女性权益的保护,但男性群体的权益却被大部分高校忽视,且容易自我忽视,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仅为女性的一半。年龄越大的高校教师更注意自身健康,调查显示:30-45岁年龄段教师中对自身健康状态最不重视,这部分人处在事业上升期,容易忽视健康问题;从职称来看,讲师以下的教师大部分都为年轻教师,这部分群体大部分都认为自己较为年轻,觉得身体的小毛病是可以接受的;从工作性质来看,专职教师更注重自身健康,专职教师的时间宽裕于行政管理人员,相对来说对健康问题更为重视。而行政管理人员由于工作性质,且由于学校请假会导致扣除当月绩效奖金,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及专职教师,这也是跟学校的管理制度相关的。

表1 不同人群对健康管理的关心程度

(三)组织层面

高校组织具有正式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是对部门分工、职务设定、职权设计、管理幅度和层次的一种设计,而且它还规定了组织中的行为规范[3]。组织结构的变化对组织行为会产生影响,因为组织行为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之中发生的,它必须符合高校组织结构这个大框架的要求。高校的服务人群主要集中于学生,对学生的健康管理重于教师的健康管理,教职工直接隶属于学院,因此教师的健康管理仍受限于组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由于管理理念、财政支出等方式的原因,都是以人事部门协同工会处理教师健康管理,通常建立的是以一年或几年进行一次常规的身体检查为主,检查后对其他后续的健康管理不再过问,没有建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教师健康管理工作。从制度上看,大部分的院校没有将教师健康管理纳入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范围内,对于建立健康管理机制未引起大部分学院的重视。目前高校大部分的教师健康管理工作主要由校工会、校医院、院系党委等部门进行。从财政支出方面,大部分的院校没有教师健康管理专项费用,而是从工会提交的教师例行体检费用中支出。其余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建设、运动健身规划、疾病救助补偿等均不被提及。

四、组织行为学视角下教师健康管理的对策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高校教师的健康状态尽管也需要教师个人寻求解决办法,但更需要组织及其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

(一)完善教师健康管理的顶层设计

从组织层面来看,高校的领导层应更重视教师的健康管理。构建“医体融合”的健康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的设置可以新增一个教师健康管理部门,加强教师健康管理工作的地位(见图2)。并且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教职工健康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中,并且要将教师健康的指标予以量化,纳入部门和党委考核之中。对教师健康管理办法、经费、协调运转机制等重要事项作出安排,对各个部门应从促进教师健康的目的出发,授予一定的权利和指导,要立足于覆盖学校教职工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

图2 高校教师健康管理组织结构图

(二)建立完善健康管理系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提出,全面建成“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推进覆盖全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5]。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各方面的条件是便于建设健康管理网络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应以教师健康数据管理为中心,以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为目的,建立包括专家检测与评估、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心理维护、多种类的健身活动等一系列“医体结合”的健康管理系统。并应实现校内各部门的信息链接和整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组织的力量,便于将相关内容传递到教职工个体,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可靠与保密。同时也需要让上层领导及时知晓全校教师健康状况,以便制定相应政策,以提高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才能稳步提高。

(三)依靠个人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一个组织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刺激结构决定的,所谓刺激结构(激励结构),主要是指资源分配给该组织内部的分配方式。”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看,激励是激发、引导、保持、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激励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的[5]。每个教师都对健康有着需求,但是在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很多教师无视自身健康状态,然而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思想和行为,才能实现宏大的抱负和理想,一个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高低往往能影响到他的综合发展。认识到过度的工作不仅危害身心健康、削弱工作能力,而且也会降低组织绩效。而事实上,高校教师的健康对学校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所以无论是个人或组织都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消除这种由于健康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

五、结语

教师的健康是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高校是人口密集地带,特别是在现在这种特殊时期,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更为严重,疫情防控、线上课程的教学和必须要完成的科研工作,都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健康,这一切都对组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组织的变革不能单单依靠上层推动,也需要教师积极反馈意见,并以此来影响家庭和周边人员,甚至可以为企业或社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这也是认真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践行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教职工高校教师群体
南开大学教职工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加快构建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保障体系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