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烨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化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组织化发展的趋向愈发明显。通过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化发展脉络,厘析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化发展具有镜鉴与促进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组织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展民主革命、建设国家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法宝”。2019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要将党的领导覆盖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样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进程,提炼总结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宝贵经验,有助于调整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方略,进而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实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化发展脉络
1.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显体现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征,首先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自解放战争后期始,我们党就建立了一批以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及毛泽东思想基本知识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干部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显体现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征,首先是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9年11月1日,教育部成立。基于《共同纲领》提出的“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之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部成立后就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重要日程。例如:接连主持召开大学政治經济学教学座谈会、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教学座谈会、华北区及京津19所高等院校负责人会议等,较为系统地、具体地、有组织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初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化提供了依据和指南。[1]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属性还体现在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方面,如教育部多次举办教学培训班、讲习班、讨论会和备课会等,筹划在中国人民大学率先设立马列主义研究班,同时要求各大行政区选择一批高校设立马列主义研究班以为高校政治理论课培养师资等。1956年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宗旨。[2] 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天津大学时指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3] 196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明确指出教育运动的计划、时间、组织领导、要求等由学校行政和党委向所在地区省、市一级党政领导部门提出报告后统一安排和领导。
随着党内阶级斗争的不断扩大化,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步入误区,总体上仍坚持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沿着“左”倾思想道路越走越远。尽管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然强调“两个凡是”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徘徊中前进。
2.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提出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拨乱反正中恢复、重建并逐渐走上正轨,在对大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以培养其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指出高校应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和全局,旗帜鲜明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着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专门人才。同年,教育部制定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强调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并对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健全领导体制等问题专门作出了明确要求,在此指导下,相关活动得以迅速而有序的开展。198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任务,这支队伍的培养和进修要形成制度。1987年,《关于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考核和评审工作的补充意见》与《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先后发布,显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随后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既要重视通过举办业余党校、团校和马克思主义著作读书班等来培养学生骨干队伍,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培养和建设。这一时期,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充分重视,特别是1990年中共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见》的通知对之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实践方案,如要求各级主管部门要把组织高校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上日程,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学习和考核制度,通过“中心学习组”、分批到各级党校进行集中学习等方式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系列举措切实有力地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建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化的趋向日渐清晰。
3.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价值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其体系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5年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通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如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并健全领导机制,切实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强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综合的育人机制。为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1998年4月2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主持召开关于开设邓小平理论课教学座谈会,就“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设置进行充分研讨。大学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为加强高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2001年《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教育战线的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认真学习与贯彻,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寄语青年学子,“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 [4]紧接着,《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归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序列,强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团组织和学工部门要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共同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分别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组织教授开设专题讲座,还有许多高校的党政领导带头上讲台,逐步形成了课堂与课外、社团活动、学生党建团建工作等相互联系、作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举措,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后,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发展诉求,日渐为全社会所关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同时提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价值理念、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方法途径,成为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随后,团中央也多次召开书记处会议与相关部门一起,围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高校社团建设、党员发展和支部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开展了相关主题教育活动。200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把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形成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专业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制度,在各高校内确立起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配合、统筹协调的组织运作机制。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高校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同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在京召开第十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对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做出新的规划和部署,明确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5]。
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并围绕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一系列新规划和新部署,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2014年12月,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截至目前,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合计公布了三批共38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提出要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做好做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堡垒。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6]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關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做到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全覆盖,着力引导高校的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机构等迅速行动,构筑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同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巡视31所中管高校党委情况的专题报告》,会议指出高校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定“四个自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构建起一支“以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为核心、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骨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为主体”[7]的颇具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及其工作的不断深化,产生了一些新的形态,如近年来新设立的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重点和重要问题,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化发展的历史启示
1.从价值取向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偏重社会价值向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并重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被定位在实现其社会价值—为社会发展(特别是为政治)需要服务,体现出鲜明的社会价值特征,在改造学生思想、培育建设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仅强调其社会价值,忽视其目的性价值即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诉求,会遭到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对人主体性的关注,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自身价值,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从社会价值追求向以人为本转变,既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和教育对象价值诉求的需要,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逐渐形成共识。
2.从教育内容上看,需要从偏重政治教育向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时代的主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保证人才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曲折发展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政治教育演变成的阶级斗争教育,几乎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为了配合阶级斗争的需要,“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一度取消了高校的政治理论课,阶级斗争成为一门必修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与发展诉求逐渐得到关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得到实质性确立,高等教育在力求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注重政治教育,也更注重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教育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其重要性也不断得以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上述变化,同样反映其在价值追求上的演变规律:即从偏重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并重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从教育方法上看,必须从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灌输式教育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发式教育转变
从历史纵向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方法上是以“灌输”为主要特征;在教育模式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在教育者看来,学生似乎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管将课本上的知识向学生进行“传输”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心理期待和利益诉求。[8]这种单向线性的灌输式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对于教育活动常常“缺席”,在价值评判标准单一、意识形态高度管制的封闭社会中,受教育者没有质疑的权利,主体意识常常处于一种缺失或游离状态,导致受教育者对教育有质疑时却往往“欲言又止”,教育者牢牢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权。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的宽松,受教育者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的参与意识日渐强烈,传统的封闭、僵化、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已不是考试成绩和分数所能衡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必然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品德、心理和情感等的真实发展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真正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进而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能真正實现。[9]
当前,为克服传统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理论界和实践界均在不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其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启发式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信、行的统一,更为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参与和对教育活动的体验,使其自主性、能动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师生平等”“注重实效性”等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的目标追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反教育行为的多元治理”研究(项目编号:BGA200056)和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开放课题“国际化视域下高校留学生辅导员专业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1956年1月—1958年12月)[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26.
[3]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8:85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823.
[5]石云霞.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下)[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944.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1).
[7]冯刚,成黎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理论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13-20.
[8]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33-135.
[9]薛小平.新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四个维度[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2(6):58-63.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