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建筑在城市更新中改造升级的设计思考
——以东安门82号院办公楼综合维修改造项目为例

2021-08-12 02:26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吕勇郑宗毅张丛路莹莹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年14期
关键词:办公楼基座历史

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 吕勇 郑宗毅 张丛 路莹莹

一、因循文脉,重现六百年历史文化街区

(一)核心历史保护区,部委政府办公地

原建筑上世纪50年代作为外经贸部出口楼大楼建成,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 82号院,位于长安街以北,北侧紧邻东安门大街,距离故宫东华门不足500 米。地处北京重点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区域文化氛围浓厚,交通便利。本项目改造后也将继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某部委办公楼来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优势挑战并存,分析引导方向

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之下,既是项目的优势,也是设计所要面临的挑战。项目用地毗邻故宫,区域文化氛围浓厚,主立面面向主要城市道路交叉口,具有非常完整的城市展示面,用地周边公共交通发达,多条公交线路均可抵达,距建设中的地铁8号线也只有300 米。项目地处于首都核心历史保护区,用地非常紧张,地面交通拥挤度较高,导致停车困难、场地出入口狭窄。加之每日有大量旅游人流,穿梭于故宫与王府井之间,都会途径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因此给改造方案带来巨大的挑战。部委办公楼本身的交通流线组织就具备特别之处,加之特殊地理位置带来的设计难度,我们尽量利用内院空间,快速导入多种流线,并在流线组织上实现了互不干扰,同时兼顾特殊流线的效率与私密性要求,减少了地面交通给城市带来的压力。

(三)突出项目特色,明确设计定位

作为地处历史保护核心区的具有上世纪50年代经典建筑形象的历史建筑,同时又作为部级政府办公楼,在改造设计的定位上,应展现出沉稳、大方大国政府办公建筑形象,同时又要具有历久弥新的特质。在注重历史传承的同时,在新时代的建筑语境中,倡导简洁高效,通过空间流线的合理组织,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办公场所。同时利用现有的新技术手段,实现绿色节能与智能化办公合二为一,实现部委办公楼改造的标杆性和统一标准。

二、复旧融新,焕发共和国初代建筑荣光

(一)建筑原貌几经变化

1.20世纪50年代始建时建筑原貌

本项目原建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为对外贸易部出口大楼。对外贸易部在北京的直属业务机构十大外贸专业总公司均层在此处办公。原有对外贸易部出口大楼,平面为L 型,框架结构,中间八层,两翼六层,平屋面,建筑高度30 米。因缺少更为详尽的历史资料,仅能在极为有限的参考资料中大致可了解到建筑立面为古典三段式,首层为建筑基座,与中间主体楼层在色彩上有所区别,屋顶与建筑基座均有细部线脚处理。建筑立面采用当年较为流行的水刷石墙面。

2.2003年改造后建筑现状

出口大楼于2003年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维修改造,建筑维持了原有建筑的L 型平面布局及原有建筑高度,改变了原始建筑的窗墙比,减少了立面的凹凸变化。

改造后的建筑立面将原有建筑的三段式划分简化为两段,保持了建筑基座和建筑主体的划分,取消了建筑屋顶部为的色彩变化,其屋顶部分简化为一道水平线脚。

建筑外立面材料改变为基座部位的深色石材,上部为浅色仿石涂料。改造后建筑轮廓简洁,整体性和体量感有所增强,但原有建筑的装饰感、纪念性以及时代特征被完全消除了,缺少庄重感和威严性。加之当时缺少城市设计及城市更理念,在随后的历史岁月中加建了部分平房,所有不利因素相互叠加,使本该承担重要历史角色的建筑埋没于周边较为混乱的城市空间中。

(二)重整优化布局空间

本次综合改造在空间布局上,为实现更为整体的建筑形象,仅保留了建筑主楼部分,将附属平房楼进行拆除,并整合成四层办公楼,与原主楼部分相连组成“U”形平面,形成半围合的院落空间,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在新建建筑地下及内院范围内新建四层地下室,解决办公停车问题。同时利用下沉庭院为地下餐厅解决采光通风问题,形成空间丰富的内院空间,有效提升办公楼的使用品质。

(三)复旧历史建筑形象

关于建筑立面形象,规划部门也提出了严格按照建筑最初形象进行保护性修复的要求,这样也是本项目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由于年代久远,使用单位几经更迭,原始图纸已无处查询。经各方努力,最终在原使用单位的纪念品中找到了本项目的建筑形象,为建国初期的苏式建筑,与同一时期建设的“十大建筑”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后续的设计中,借鉴同期“十大建筑”特点,在恢复原有建筑形象的同时,进行了适度提升,以使建筑再现经典的建筑形象,达到历久弥新的视觉效果。

1.借鉴经典建筑设计

依托50年代进出口大楼原貌为参考,借鉴王府井地区相近年代建筑与同时代经典建筑,在细节设计上从基座、檐口、窗洞、门廊几部分出发,提出如下改造方案:在基座的设计上,借鉴百货大楼处理手法,增加线脚层次,使建筑基座更具厚重感。檐口的设计上,也参考了军事博物馆的细部设计,提升整个建筑的气质。窗洞的设计上,维持原建筑窗墙比例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窗洞细部处理,形成丰富的阴影效果,在门廊的设计上,采用原建筑入口的比例和百货大楼的门廊细节处理手段,优化建筑入口门头,使建筑由远及近,都能展现出良好的比例与尺度,统一的手法与细节,实现复原50年代十大建筑的经典形象。

2.优化改造方案形成

建筑技术手段随时代而更新,以及绿色节能环保的要求,原建筑立面水刷石工艺已很难在本次改造中复原,为了尽可能实现原建筑立面上水刷石质感及分格尺度,我们比选了诸多立面材料,并最终选用GRC 人造石挂板幕墙对建筑外墙进行,并对挂板的色彩、质感等要素进行多次试验和调整,最终实现了与原貌基本一致的立面效果。

虽然在本次改造中秉承着“复原历史”的总体原则,我们认为应该有符合时代特色和当下建筑语境的新形象融入立面中,建筑外窗作为建筑的“眼睛”,往往能够给建筑立面带来更为灵动的表现,同时又作为立面虚实中的“虚”体,不会影响到整体的建筑印象。因此,我们在大量的外窗形象研究中,采用了尺度较大的非开启扇作为外窗的主采光面,窗两侧内凹形成可开启扇解决通风问题,窗户尽量退后加强阴影感,同时简洁的窗框设计实现了内部空间良好的采光效果。现代的外窗形象与古典的建筑外立面形成完美的统一,巧妙地彰显出时代特点。

三、托梁护柱、新旧承接,赋予建筑蜕变新生。

(一)托梁护柱、固造结构

既有建筑改造必然面临结构改造和加固,本项目由于处于久远的历史年代,楼层层高仅为3.4 米,按照现代化办公要求,增加消防,空调等设备管线已会大大压缩建筑净高,而结构梁的加固又会使这一矛盾雪上加霜,为了避免出现此情况,本项目的结构加固设计也是采用了很多极端办法,通过采用新梁夹老梁的方式只增加了梁的宽度,与此同时,在原有柱子外圈包裹新的柱子与新梁一起组成新的框架结构体系,大大提升了改造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使建筑能够具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周期,实现历史传承而迎接下一个百年。

(二)重视需求、新旧承接

建筑内院新建了大规模地下空间,以满足对于停车、设备用房的基本需求。本次设计的新地下室距原地下室外墙最近处仅1.8 米,新老地下室标高也不位于同一高度,同时原有建筑地下室仍作为人防物资库使用,这给地下室的功能整合以及现场施工都带来很大难度,建筑师通过巧妙的功能重组,以及与其他专业工程师的通力合作,将各种困难一一化解,使新老地下室不仅在功能上承接为一个整体,机电系统上也可以保证整体覆盖,为办公楼提供充分的能源供给,实现新时代办公技术要求,赋予建筑新的生命。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脚步的加速推进,城市更新已成为当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崭新课题,特别是地处历史风貌街区的城市更新该如何尊重历史文脉,并顺应时代潮流,在新时代的建筑语境与技术手段下实现全新的生命延续,是我们对于本项目设计的思考重点。既有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在宏观维度下,须充分尊重历史街区的城市风貌与城市规划部门有的要求,尊重历史的同时也要面向未来。在微观维度下,要充分发掘历史建筑的特点和细节,使人能在近距离感知和触碰,形成一种可以被延续的记忆传承下去。同时,传统形式与高新技术的相互碰撞也能形成技术革新的火花。建筑终究是要为人服务的,满足符合当下人群的使用需求才是城市更新的核心意义。

改造升级后建筑全貌

猜你喜欢
办公楼基座历史
深圳移卡C4办公楼室内设计
商业办公楼的绿色建筑设计
商业办公楼的绿色建筑设计
基于NXnastran的异步电动机基座有限元强度分析
SYNEGIC公司办公楼
心脏固定器基座注射模设计
超大型FPSO火炬塔及船体基座设计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