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早餐中国》的符号学意义分析

2021-08-12 10:53韦霖璐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驴肉早餐纪录片

韦霖璐

2019年,由福建省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一经播出便获得极高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从第一季的“一朝一食,打卡幸福”到第二季的“我认真做,您慢慢吃”,再到第三季的“太阳照常升起”,三季《早餐中国》豆瓣评分一路攀升,最终收获9.1分,好评不断。在纪录片创作中,“各种能指符号运用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的所指意义”。微纪录片《早餐中国》在创作中巧妙运用各种视听符号,借此传达更深层次的故事与情感。食物、场景、音乐等各种能指符号的背后,不仅表现了各地美食的风味特色,而且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传递时代记忆中的深刻意义,引起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一、微纪录片《早餐中国》

《早餐中国》以早餐为切入点,聚焦各地特色的美食小吃,以“地久天长的味道,就是中国人的理想早餐”为创作理念,向观众呈现最为平凡却又极具中国地方特色的饮食,由此勾起人们的浓厚乡愁。第二季在延续第一季“一集5分钟,一个地方,一间最受本地人欢迎的市井早餐店”的模式基础上加大了对于北方地区早餐的呈现比重,一共走访了北京、天津、浙江、宁夏、福建、重庆等地,借早餐美食传递情感、文化与时代记忆。第三季在延续前两季的基础上,着重聚焦人物形象表达,着力描绘一幅幅店家与食客的美食人物肖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捕捉最朴素的生命哲学意义。

二、影片中的象征符号分析

(一)食物符号:蕴藏于早餐美食之中的生活气息和故乡味道

微纪录片《早餐中国》定位精准,主打美食文化传播,因此纪录片中主要的聚焦对象便是食物。但与《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等美食纪录片不同,它将镜头对准了一日的开端——早餐。山西荫城猪汤、河间驴肉火烧、安徽亳州牛肉馍、洛阳驴肉汤、曲阜羊肉泡粥、大同刀削面、澳门蛋挞、淮南牛肉汤……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背后,不仅仅表现出食物的美味可口,更蕴含了平凡生活中的一丝仪式感和当地人独特的早餐记忆,勾起一个个思乡游子的浓厚乡愁。

五分钟的微纪录片,从一口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到口感丰富的驴肉火烧,再到嫩滑爽口的山西刀削面,一组组热气腾腾的镜头,无不在挑动观众的食欲。然而这些美食除了被当作食物行使其果腹功能的外延之外,还具有情感层面的丰富内涵,这一道道早餐美食更是在向观众传递一种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和熟悉的故乡味道。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打拼奋斗,而高强度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使得安安静静地享用一顿早餐成为一种奢望。在《人生一串》中,夜宵烤串营造了一种接地气的生活氛围,但早餐却是更具仪式感与烟火气的美食文化,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是生活美学的开场白,是唤醒崭新一天的动力。因此,《早餐中国》中各式各样的地方早餐也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理念:再忙也不要忘记给予自己忙碌生活里一份简单却又珍贵的仪式感。

纪录片选取的早餐来自全国各地的街巷小店,极具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个地域文化的象征之物,同时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与远方故乡相勾连的物像符号,借此表达一种浓厚的思乡愁绪,超越了其原本具备的食物意义。美食作为地域意象的传播窗口,展示了复杂多样的地域个性和当地市民的人文情怀。例如,第三季第三集《河北河间·驴肉火烧》,摄影师着重拍摄驴肉的画面,运用一系列大特写和慢放镜头,突出展现驴肉的颜色、层次和质感,将驴肉火烧的精髓“驴肉”的丰富口感通过镜头实现一种跨感官的表达,也给予思乡游子一种从视觉到味觉再到思乡之情的丰富的跨感官体验。第三季第二十九集《湖北武汉·豆皮》中介绍了武汉独特的早餐“豆皮”。这种豆皮与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同,它是用绿豆和大米混合磨浆制成,裹上蛋液,加入糯米、肉丁、香菇、虾仁等,极具武汉特色,对于每一位武汉人来说,这就是能唤醒故乡记忆的那份纯情味道。这份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也正好呼应了纪录片片尾出现的那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早餐中国》中的食物已不再仅仅关注早餐本身,还包含了无数游子对故乡味道和故乡之人的思念。

(二)场景符号:蕴藏于手艺背后的态度情怀与平凡生活中的幸福感

《早餐中国》作为一部讲述中国早餐日志传奇故事的纪录片,从中华大地各色早餐美食中探寻当地独具特色的生活和文化,在呈现美味食物和经营者态度及故事的同时,向观众传递出市井生活的平凡与幸福以及美食所蕴含的意义。这部微纪录片中的拍摄场景丰富多样,但多聚焦于各地的早餐小店,它多是路边小店,有些甚至是路边摊。然而,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小店,真实还原了喧闹的生活化场景。场景符号在这部纪录片的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场景的运用、切换和组合,让场景成为一种语言,在观众接收表层内容的同时,能够引发其更深层次的联想。

首先,这部纪录片的一大重要场景是食物的制作场景,这也是美食纪录片的基础场景。食物的制作场景是美食典型的形成符号,从原料到成品,从无到有,都需要精心制作。在第二季第七集《北京·豆汁》中,镜头记录下了老板尹新安凌晨四点开始在小店里检查绿豆发酵情况、套桶、添加老浆、熬煮熟豆汁等制作场景,整齐排布的发酵桶、熬煮锅(如图1)立马让观众感受到老北京豆汁的风俗文化,更深层次的是从古至今老北京人在饮食习惯上的传承记忆。老板的用心制作,对于每个环节的细致严谨,透露着对其辛勤与汗水的称赞,暗含着对匠心精神的弘扬与传承,传达出其对于早餐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情怀。

图1

其次,“食用美食”也是《早餐中国》中运用频繁的一种场景。例如第二季第三十集《天津·锅巴菜》中,镜头拍摄了一排人吃锅巴菜的全景和一个人吃锅巴菜的特写,从老天津人吃锅巴菜的场景中散发出一种热腾腾的幸福感,同时也传达了早餐能够开启全新一天的满满元气。第三季第十五集《福建永安·粿条活肉》通过多位食客用餐的镜头切换,形成“食用”场景的视觉意义表达,伴随吃饭过程中发出的特定声音,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恰到好处地实现“食用美食”这一场景的画面呈现。尤其是其中一位小女孩的特写镜头(如图2),小女孩在吃肉过程中的动作、表情记录,既体现了孩童的天真,也借此展现出福建永安群众在享用早餐时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在每集的视觉表达中都会有许多关于食客吃饭的场景,熙攘的食客挤满小店,他们有的面带倦意,有的行色匆忙,但一碗带着暖意的早餐下肚后,每个人的神色都开始变得满足而幸福。通过这一场景符号也传达了无论是哪种美食,享用的那刻总是幸福的,食物之中蕴藏着人们对于每日生活的幸福期许,成为在工作或学习里勇往直前的动力。

图2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纪录片中的一个特殊场景符号——当地民众的市井生活画面,类似于空镜头,具有渲染情绪氛围的功能。几乎在每集纪录片的结尾部分都有十至二十秒的镜头聚焦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平凡且普通,但却使得整部纪录片更有层次和厚度。如在第二季第二十七集《广西柳州·螺蛳粉》的最后部分,镜头切到的是柳州大街小巷的人群、市场上卖肉的姑娘、补鞋修伞的大爷等画面,向观众传递出柳州这种小城市慢节奏的生活步调。第三季第二十九集《湖北武汉·豆皮》中,开头与结尾部分都展现了武汉市民的生活场景画面(如图3),尤其突出了疫情之后重新恢复生机的城市景象,这些场景背后所蕴含的不仅是武汉解封后平凡却又珍贵的日常生活,更是英雄无畏的城市精神。片头与片尾部分场景的特别设计,实现了不同市井生活场景的变换组合,在讲述美食之余,还原各地真实的街景风貌,将观众带入百姓朴实的生活中,传递城市平凡生活中的那一抹腾腾升起的烟火气。

图3

(三)音乐符号:蕴藏于时代金曲之中的生命故事与时代记忆

音乐是人类最感性而又最理性的语言,音乐总能传递故事,也总能表达感情。每一首歌曲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承载了一些回忆与情感,而有时一首歌也代表了一代人的记忆。在《早餐中国》中每集的片尾都有一个板块——“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随之播放的是早餐店老板手机里的一首歌。在歌曲中有着老板们对于早餐事业的态度、对于家人子女的牵挂、对于坚持梦想的感怀,在这一首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中共同建构出有感染力、共情力的意象——拼搏、奋斗。

每一位老板选择歌曲的背后都有他们对于这首歌的理解以及与自身相勾连的生命故事。例如,第二季第十六集经营肥肠店的杨昌志老板经历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深刻地体会过灾难面前的无助、害怕失去女儿的恐惧,因此他的单曲循环曲目选择了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这首歌的歌词很朴实,“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简单的歌词中蕴含了老板对于家人的珍视以及对于现如今踏实生活的知足与幸福。歌曲本身的外延含义增强了观众对于故事人物的了解,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第二季第二十四集《北京·面茶》的老板王建民选择了刘欢的《从头再来》,这首歌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动力,给予了他永远都有从头再来的信心。王老板面临着年岁增长身体吃不消、合伙的小舅子由于利润薄不想继续干、招聘的工人干活不利索等各种困难,但是依然坚持把这家早餐店经营下去。这一歌曲符号在反映老板朴实形象的同时也传达了他坚持不懈地传承老北京饮食文化的信念。

尽管早餐店老板的人生故事千姿百态,他们的歌单却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凑到一起就是一张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音乐金曲榜的榜单。数据显示,《早餐中国》里的老板大多五六十岁,四十岁以下的凤毛麟角,基本出生于六七十年代,拥有较为相似的年龄阅历,他们喜爱的音乐也和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六零后、七零后这两代人大多经历过一段国家较为艰难的时期,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奋斗、成家立业,而这一首首歌曲符号也恰好反映了他们的心境和态度,拼凑起这两代人的时代记忆。观看这部纪录片的中年群体能够从老板的歌单中找到心灵的共鸣,年轻观众也能从中了解父辈们的时代记忆。

三、结语

《早餐中国》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类微纪录片,更是对美食文化的传播、对时代记忆的传承和对内心情感的寄托。在纪录片中,食物、场景、音乐等各种符号的巧妙结合,将食物与其相关的人和情感相勾连,使观者在观看的解码过程中对食物产生新的认知,一方面让美食具备了别样的人文价值,另一方面也唤起了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美食的味道、生活的气息、思乡的情绪、个人的生命故事和时代的发展变迁都在这一集集微纪录片中缓缓铺开,让观众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与美好。

猜你喜欢
驴肉早餐纪录片
介休市郝家堡牛驴肉食品有限公司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伤心肴驴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驴肉火烧
驴肉火烧走了,西少爷来了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