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淑云
床上床下,田间地头,甚至是妈妈的生肉铺里,凡是能立起脚尖的地方,都是云南省砚山县那夺村邬刚云的舞台。最近,这个小女孩感動了亿万网友,关于她的话题在微博上阅读量达2.4亿。她的故事也被哔哩哔哩拍成纪录片《小小少年》的第一集,2021年3月10日开播以后,目前已经获得了近30万的点赞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像她一样热爱跳舞的女孩子。她们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甚至有些从小就被父母抛弃。生活是苦涩黯淡的,但是一旦跳起舞,她们就自信得发光。人们之所以感到震惊,正是因为能够这样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的农村孩子太少了。
在“成功学”狭隘的评判标准下,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对精神的涵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近几年“小镇做题家”(注:出身小城镇,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频繁出来自嘲,看起来他们已经成功地在千军万马中走过了独木桥,但还是会有强烈的挫败感,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因为在成长期忽略了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展。
正是因为好的兴趣爱好有益于身心健康,正是因为农村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会相对更多,所以才更需要发展兴趣爱好。兴趣爱好能够让他们在面对现实困顿时拥有坚强的内心,能够让他们不断超越人生中的挫败和磨难,能够让他们抵御精神的荒芜和灵魂的无力之感。因此,家长、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都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农村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呵护他们自然生发出的热爱。
尊重和鼓励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最直接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家长。通过邬刚云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能够给孩子很强的动力。她的妈妈没有能力去找专业机构,有时候一边切肉,一边给她打节拍,还会帮她压腿。家长应该知道,养育既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方面的付出。
而今,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农村孩子发展爱好提供了便捷的条件。邬刚云跟着网络上的舞蹈教学视频学习基础动作。她非常有毅力,哪怕坐在沙发上也会随时把腿抬起来进行拉伸。她自学的能力、坚持的毅力让我们看到,孩子无法选择出身,但是可以通过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热爱。
我们一直在强调,孩子是家庭的、民族的未来,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邬刚云被大家看到的契机,来自母亲学车时驾校校长向北京舞蹈学院老师进行引荐。
但不是所有孩子都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一样能够遇到“伯乐”。农村孩子要想坚持兴趣爱好,除了自己的坚持、父母的支持和付出、来自社会的爱心,更需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公平分配不仅要体现在城乡的地域分布上,还应体现在教育资源在基础设施和精神支持的多重力量中。尤其是精神资源,要让孩子的内心减少挫败感,增强力量感。
希望有更多人站出来共同呵护农村孩子的梦想,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能够让自己的喜爱尽情地、多姿多彩地迸发出来,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有更丰盈的内心去选择道路、面对现实。
(王文炎摘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