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

2021-08-11 01:24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3期
关键词:墓碑烈士重庆

作文君:“816”,这是一个深埋在重庆山区超过50年的国家重大绝密工程的代号。先后有6万多人参与工程施工,并无怨无悔在这里浴血奋战了整整17年,当年造价超过7亿元,工程所在地白涛镇被从地图上抹去20多年,它就是新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遗址——重庆816地下核工程。时隔近半个世纪,“816”,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这个历史名词叫作“三线建设”;这种民族精神叫作“无私奉献”;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作“备战备荒”;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可以说,816核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还是一座永远绕不过去的精神丰碑。它的身上不仅镌刻着一段悲壮豪迈的历史,还承载了一代人的热血和青春,记录着共和国曾经的艰难成长。下面,就请跟随作文君走进这段历史,用心去触摸这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致敬先烈!

有种青春叫国家机密:76块墓碑,定格21岁

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滚滚乌江流过。小镇外,一条水泥马路蜿蜒数公里,劈开大山,通往丛山深处一个叫“一碗水”的地方。这里有座烈士陵园,静静矗立着76块墓碑。墓碑主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这些青春,和一个数字相连——816,这是当年国家最高机密地下核工程的代号。这里当年因此与世隔绝,连地名都从地图上抹掉,20多年无迹可寻。1966年,中央批准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代号“816”。号令一出,年轻的工程兵们,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声,立刻收拾好行装奔赴深山,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他们中,有人没能跨越岁月长河走出深山,永远成为老照片中的“小伙子”,长眠于此,守护着这方土地。

816工程是恢宏的。数万年轻的工程兵凭借着简陋的工具,在大山中开掘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资料显示,在整个816建设过程中,先后共有一百多名官兵牺牲,76位烈士长眠于此。不过,由于816工程是国家最高机密之一,最初连家人也不知道他们是为何牺牲。

四月的天,陵园细雨霏霏,86岁的潘开泰老人打开陵园的铁门,顶着小雨来到陵园悼念。老人是当年工程的参与建设者,他手中有一本老兵们自己书写的回忆录,上面有这些墓碑主人的感人事迹:河南青年尹保子,1968年入伍,在一次坑道作业中遇到塌方,作为副排长的他,飞奔上前将两名战士推开,自己却被巨石砸中,送医后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安徽小伙孙好法,名字让人想到《荀子·修身》中的名句“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施工中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在弱冠之年永留大山深处……

站在陵园门口眺望,眼前是涪陵的金子山。816工程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就在其中。近半个世纪光阴,76块墓碑一直默默注视着这个他们曾为之奋斗的地方,也注视着这些年轻人来时走过的路。

别道遂烈士,湖北省沔阳县同兴公社人,生于1951年,1971年10月因公受伤牺牲;程思贵烈士,安徽省涡阳县公吉寿公社人,1972年8月29日牺牲,终年19岁;冯延文烈士,山西省平定县锁簧公社北庄大队人,1971年8月30日牺牲,终年19岁……不少墓碑上有烈士的详细信息,也有部分墓碑只有姓名,没有原籍地记载;还有的信息全无,仅写着“烈士之墓”。他们从哪来?怎样来?今天的重庆到涪陵,乘高铁仅需1小时,而当年,火车换大船,大船换小船,在重庆境内至少就要两天时间——而这,才是这群天南地北的年轻人颠沛而至的路途。

1969年,高中毕业的陈怀文只有22岁,他的同乡毛劝来20岁,他们一起报名从军。他们最初以为,去这个与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番号只有一字之差的8342部队应该前往北京,谁料火车却一路向南,过黄河,跨长江,到重庆后,运送他们的船只最终在乌江边停下——这个小镇竟然在地图上找不到任何名字。

坐的火车是密封车厢,但他们有的是精神头,条件再恶劣,也能迎风高唱“团结就是力量”。3个月新兵训练后,他们才逐渐了解自己的任务:8342部队是一支特种工程兵部队,要承担一项秘密大型工程,即816工程中最为艰巨的洞体开挖任务。

工程在深山中声势浩大地开展,但一切的一切都是绝密。正因如此,这些墓碑主人的故事,在历史中深藏了几十年。当年大家保密到什么程度?很多人为这个山洞拼了半辈子,却从没在洞里完整地走一圈。每个人除了本职工作交流,都默契地不多说一字。有两个亲兄弟在同一个洞工作了几年,竟都不知对方也在,某天在白涛镇上相遇,双方目瞪口呆,却不敢相认……当年,修建襄渝铁路,为了绕开工程,规划特意改了线路,宁愿翻山也不走平路。

2002年,816工程解密;2010年,816工程洞部分开放,真容首次展示在世人面前;2018年1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正式公布,816工程上榜。随着工程解密,当年这些墓碑主人的故事,才逐步从幕后走到台前。

那个年代,没有先进设备,全靠炸药和人力劈开厚实的山岩。这些年轻的战士,全靠着简陋的工具,在“无名”中创下奇迹。“我们年轻,想起是为了国家的核工业发展,都很有拼劲。”陈怀文老人对当年的工作记忆犹新:他所在的123团六连,是一个“四好标兵”连队,也是全团坑道掘进的主攻连队,大家实行三班制、四班倒,每个班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工作量,才能确保工程进度,“日常工作就是头戴柳条制的安全帽,面戴防尘罩,脚穿高筒水靴,工作服外再套防水衣,使用重达50多公斤的凿岩机突进,一个作业班下来,往往浑身湿透,筋疲力盡”。

他们用生命推动祖国核工业的发展,隐姓埋名几十年。这些墓碑主人的故事,我们藏在肚子里太久了。现在的年轻人,不该忘记他们。

注:这个巨大的工程,于1982年宣告停建,未曾投入使用。

(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重庆发布”,人民网,《人民日报》)

延伸阅读·为什么要建816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局面,并开始了核军备竞赛。当时国内的工业基本布局在沿海和东北,几乎100%暴露在美苏的射程之内,一旦美苏发动侵略战争,艰难起步的新中国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后方”的中国工业布局调整宏大构想,也就是“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从1964年开始,一句“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让无数有志青年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大西南。当时大部分的国防基础工业基地则围绕着重庆依次铺开,因为重庆的军工产业、煤钢工业基础好,而且地处山区易守难攻,当时的常规武器、导弹、舰艇产业(红旗2导弹、033潜艇都是重庆生产的),以及816,全部聚集到了重庆周围。当年,因为中国唯一的核反应堆“甘肃404厂”受到了袭击威胁,地处深山、靠近乌江(有冷却水)的白涛镇就成为最适合的核原料基地选址。

据统计,从1967年开工到1984年停建这17年间,先后有6万多人参与工程建设,用最基础的工具(当时国内并没有大型挖掘设备)挖出了150多万立方米的岩石(如果堆成1米高的石墙,可以从重庆一直堆到广州),挖出了总长超过21公里的130多条导洞、隧道和竖井。

“要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些极具时代特色的口号是整整一代人的记忆。“三线建设”确实将整个西南地区带入了工业时代,并给西部地区带去了大量科研人才。整个西南地区大后方稳固后,也让新中国有了十足的底气在东部沿海安心发展经济,这样的“备战备荒”思维,在现在看起来依旧是无比正确的发展思路,毕竟“弱国无外交”的例子我们现在看得太多了。

(摘自微信公众号“Aires行记”,素材综合自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国防军事早报》《军工记忆系列之三线风云》,央视网纪录片;《大三线》,央视网纪录片;《探秘中国最大地下核工程“816”:从绝密计划到开放景点》,《北京日报》;《中国最绝密地下核工厂曾为生产原子弹服务,如今对外开放了》,《参考消息》)

跟帖

@冰心:和平,都是多少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向你们致敬!

@Cr:等到明年我考上西政的研究生后,我也想去看看,为烈士们扫扫墓,给他们看看如今的中国。

@幸运星: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英雄们拼出来的。看完已经泪奔!向英雄们致敬!

@F.: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伟大精神!

WHAM:个人觉得如果把合川的钓鱼城与涪陵的816工程连在一起看,会很有教育意义,正巧都在重庆周边。一个是800年前宋元大战时蒙古大汗身亡之地,一个是半世纪前美苏争霸时反击核讹诈的军事要地,反映的都是中华民族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李传波:我们对上一代人并不了解。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默默付出,真的太伟大了!你说他们图什么?不图名利钱财,其实什么都不图,只图国家兴旺、人民安康。我们的国家正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才能够屹立于世界。

(特约教师 高延青)

猜你喜欢
墓碑烈士重庆
重庆客APP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跟踪导练(二)5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清明
向烈士致敬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