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婷
摘要:“1+X 证书”制度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石。以早期教育专业构建与实践为例,围绕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岗位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养成,注重课证融,建构专业课程体系,编制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项目任务化课程教学资源,将体现在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创融一的课程标准中,全面提升早期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将详细阐述在这一制度背景下,母嬰护理X证书标准应该如何有机融入早期教育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早期教育专业 1+X 证书 母婴护理
一、问题提出
2019 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标志着高等职业院校正式部署和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革新意义。文件中特别强调:“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校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这项制度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革新,依托学历教育和技能等级培训双管齐下,职业教育“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势必带来学生综合素能的全面提升,从而逐渐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2]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于早期教育价值的深入理解,促使我国 0—3 岁婴幼儿托育教育事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3]随着我国三胎政策的实行,民生对托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托育相关配套资源严重不足,托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托育公共服务及其产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国家的未来,构建专业科学的的托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托育服务能力,满足家庭需求,才能实现幼有所育。为此,职业院校亟需培养出高素质的托育婴幼儿护理服务人才,解决人才紧缺的局面。
二、研究目标
婴幼儿护理行业作为早期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方向,人才缺口大。“1+X”证书——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作为该岗位的工作和职业技能要求,模块设置科学规范,考核与评价标准精细,适用于从业人员的聘用、教育和职业培训,直接对接岗位需求。为此,我校将母婴护理X证书标准有机融入早期教育专业建设方案,指引早期教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优质专业。
具体目标包括:
1.建成具有区域示范性的早期教育专业。
2.建成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跨学科意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形成具有母婴护理特色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三、“母婴护理x证书”标准与早期教育专业建设的融创
(一)开创人才培养模式
1.课岗融通,协同育人
母婴护理X证书考评标准与托育公共服务机构相互依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加强岗位实践教育与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度与交融度。调研托育行业人才需求,组织校企合作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课岗融通的理念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核心课程教学模式,重新修订教学标准;开发课纲融通相关课程和教材,增加“课岗融通”兼职教师专业课授课学时。
2.社团实践,双创革新
加快与产业合作,通过建设母婴护理岗位的多个社团,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训成果转化为托育行业中的社会性服务产品,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打造大学生职业素能对接岗位的平台。[4]让学生接触托育市场、了解托育产业、尝试探索、勇于实践,形成科学创新精神与能力。
3.课证融合,评赛合一
将母婴护理X证书考评标准及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考评中,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进行考评和赛项内容的学习与实训,制订课证融通及赛教融通的教学实施方案,建设“1+X”证书“学分银行“试点,将学生获得的大赛评分转化为该生的学业成绩。[5]
(二)深化三教改革
1.“双师”结构,创新团队
将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母婴护理职业实践能力锻造,提升其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每年选派专任教师入校企合作基地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践。引进母婴护理职业等级证书湖北省合作单位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促进专业专兼职教师共同发展、协同育人。
2.教材形态,多元融合
引入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改革教材形态。校企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早期教育专业模块化教材,理清0-3岁婴幼儿生理保健与指导、0-3岁婴幼儿营养与喂养,0-3岁婴幼儿综合发展与指导、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等课程的知识体系脉络,明确模块课程各项目任务的细分知识点和考核标准。
(三)构建实践基地
1.范式建设,体系建构
与卫健委等政府主管部门及教师培训中心、各类协会、各个社区与托育社会服务机构等多主体协同建构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培训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基地等,促进资源最大化最优化整合。以“共建共享”为核心,坚持共建共管共运作,各合作主体共同管理与使用基地资源,并形成一体化全覆盖四方合力育人实践基地管理方案。坚定实践基地育人核心功能,突出职业化导向,采用多层次育人的方式进入实践基地,大一基地见习,提高职业认知,大二基地实习,提高职业技能,大三遴选优秀学生在基地顶岗,开启职业探索。
2.建立机制,维护运行
建立双师型教师教育管理长效运行机制,如“双师型”教师入职准入机制、“双师型”教师教育评价机制以及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建立重大活动组织与管理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各类实践活动开展;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合作经验长效辐射机制,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和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和规律,尤其是在实践基地管理架构组建、课程与实践对接、项目与活动组织等方面体现出托育公共服务实践基地的辐射性和吸纳性,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 Z]. 国办发(2019)4号
[2]蔡智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证一体.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4,40(5):3023-3025.
[3]蔡迎旗.谢娜.武汉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及改进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7,(12)
[4]廖文娟. 1+x证书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模式研究——以《管理心理学》为例[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
[5]李茂英.曾庆军 .课证岗赛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