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生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落实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问题教学法也是建立交互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认真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对应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全面调动学生主体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0-00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20
就小学教育体系来说,数学教学是其核心组成之一。归根结底还是数学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不仅与学生日后升学有关,而且对塑造学生数学思想和逻辑思维具有关键作用。然而,从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来看,能够发现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没有得到合理的提高。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主要还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严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摒弃传统教法,落后教学模式的弊端定将给实践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一、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现状
(一)学生不理解抽象知识
进行小学数学具体教学时,在年级攀升的同时,数学知识的难度也会随之不断提升。另外,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有限,稍加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小学生更加难以理解,加之数学课本身涉及诸多公式定理要求学生掌握,这便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与思考能力。但是小学生生性贪玩好动,对于他们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漫长且枯燥的,很容易使學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集中注意力,尽管人在教师眼皮底下,但是思绪早就飞出教室了,追根溯源就在于小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提不起兴趣,导致给问题教学法的落地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造成不利影响[1]。
(二)教学形式乏味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真正落地,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使小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立即调动其数学思维来快速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围绕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给学生建设良好学习情境、增强学习体验。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仍然有教师不能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仍旧侧重于将理论灌输给学生,一股脑地给其下达练习任务,期望基于此种方式来提高学生数学考试成绩,殊不知这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数学学习。
(三)教师缺少创新精神
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设计并不具备课堂教学创新的意识。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也是新课改的实践者,只有拥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意识,才能准确地理解新课改的核心概念,掌握新教材的服务宗旨,并理解教材撰写者的意图,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2]。眼下,虽然我们大力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进行实践教学时,依然有教师完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学生习惯了套用教师的思想,并时刻追随教师的脚步,让自己变成“学习机器”。很多学生不再独立思考,缺乏主动性。而且,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使用固有的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这造成了学生的数学情感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问题脱离实际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隐藏着数学知识。想要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还应探索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增强专业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严重依赖课本教材内的例题进行具体教学,殊不知这些例题使用专业语言,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非常遥远,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并不能真正指引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处理具体问题[3]。
二、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小学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许多数学问题也具有抽象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教师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更有利于学生逐步探究数学知识,感悟数学过程,生成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多措并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转变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影响力度,根据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的实施,激发并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强调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意识,以问题意识为重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引起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兴趣,完成基于课程内容的教育资源整合,并构建相关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其好奇心。此外,教师要逐步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发散,使其深入感知数学魅力[4]。在此基础上,数学教师可以构建适宜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积极探索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合理提高。
2.控制提问时间。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关心学生对问题进行反应的过程,而忽视学生提问过程,特别是当学生被动地对相关问题做出反应时,通常主动性不足。长此以往,将危害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并动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影响其学习效率的提升。基于此,课堂教学中还需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全面挖掘其课堂创造力,基于探究性提问,全面调动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合理调控教学节奏,掌控好提问时机,进一步保障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可以真正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3.讲究问题策略。就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就是使其会问,明确提出的问题具有深度和使用价值,这对于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也很重要。如何保证小学生会问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把握关键问题,正确指导学生,使数学理论知识逐步深化。教师应将关键问题作为立足点,并将其当作需要攻克的“堡垒”。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也应立足于“核心问题的解决”,基于多角度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其次,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节设计不能太过紧凑,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问题,使其自主思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发问与质疑空间。最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发问时间,并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启发,让学生进行更有深度的思考。除此以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时刻留意我们的生活,积极进行课外阅读。总的来说,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会问,以此为前提,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