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文要素,依托练习系统,实现难文浅教

2021-08-11 06:52彭忍冬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

彭忍冬

【关键词】难文浅教,语文要素,练习系统

统编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较难,学生不易理解,写作时代离学生久远,如五年级上册的《白鹭》,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好的故事》等。

陈先云曾针对这一情况特别指出,“选人教科书的文章应该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思考或教师指导就能够读懂”“教師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科书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在教学上可以采取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教学策略”。这阐明了小学编排适量难课文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一线教师明确了教学难课文的程度。下面,笔者结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一课,探讨如何实现难文浅教。

一、紧扣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课文核心教学目标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明快且美丽。鲁迅用简洁的笔法给我们勾勒出似乎可以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的江南乡村的图景。

教学本文,容易出现两种现象:一是越位,教师力图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虚实结合营造出的意境,学习对比和象征的表达手法;二是缺位,教师觉得本文语言过于隐晦,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时便一带而过。前者往往是由于基于自身阅读经验和喜好,过度解读;后者则是对学生缺乏信心,浅尝辄止。综合两种现象,教师未能正确定位本文入选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阅读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之所以提出这一阅读要素,正是编者考虑到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久远,不管是鲁迅的作品,还是刻画鲁迅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将“借助相关资料”作为理解本单元课文主要内容的手段之一。笔者梳理了本单元理解课文内容的具体要求和理解路径。(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单元内四篇课文是一个整体。随着学习的推进,阅读材料由单篇文本拓展到多个文本,并相互联结。从感受鲁迅作品的特点到感受鲁迅伟大的人格,学生对鲁迅的认识越来越丰富。

课文《好的故事》后面的“阅读链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文中难懂的段落。仔细读两个片段,笔者发现,学生并不能借助补充的文本完全明白“这昏沉的夜”为什么是“黑暗的现实”。故查找相关资料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准备任务之一。那么,查找怎样的资料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好的故事》是一篇散文诗。孙绍振认为,散文教学要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引导学生回归到作品所描绘的时空中去,设身处地地站到那个时代、区域,看待作者所描绘的人事景物和作者的情愫。课文结尾处标注《好的故事》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为深入理解本文内容圈定了时间范围。

将语文要素规定下的训练要点与课文本身的特点相融合,本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即可定为:借助“阅读链接”“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理解作者在黑暗现实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依托练习系统,规划有效的学习活动

统编教材利用课后练习题分解语文要素或落实人文目标。定位核心教学目标后,我们可以依托课后练习题,结合学情规划学习活动。

编者为《好的故事》一文设置了三道课后练习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困难。第一题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感受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语言表达,搭建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支架——联系上下文;第二题关注“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搭建操作过程的程序支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第三题借助资料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搭建知晓学习结果的范例支架——“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三道练习题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便于教师规划学习活动,实现难文浅教。

通常情况下,精读课文的学习活动遵循“整体感知——局部精读——回归整体”的路径。“整体感知”指初读文本时,学生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文本的主观感知,分辨文体、感知语言风格、扫清生字词障碍,其核心任务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局部精读”要求把局部读得透彻,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回归整体”是对全文的总结,包括对文本内容、主题的总结,还有对学习策略的反思。

基于精读课文普遍的教学路径及本文课后练习题的特点,《好的故事》一文的教学可以规划如下学习活动。

1.整体感知,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此板块的学习活动从课后第一题生发而来。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初读课文,圈画难懂的词语。

教学时,教师明确初读要求:默读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用红笔圈画出来,先跳过去,不急着理解。

课后练习题在此处提示学生“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做一定的标记,便于在后续学习中反思真正不理解的词语有哪些。

第二,小组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第一次初读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课后练习题提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其实,理解文中难懂词语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此,如“鞭爆”“膝髁”等词,学生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进行理解,“繁响”“四近”等词,可以通过换词理解。

第三,全班交流,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交流之后,可将小组内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提交到全班。教师可以让其他小组成员尝试理解。若学生的理解仍有偏差,教师再进行点拨。

教学进行到此,预计学生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够到位的词语有“伽蓝、澄碧、泼剌奔进”等。有的词语可以直接出示意思,如“伽蓝”指寺庙。有的词语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要引导学生感受词语营造的美感,如“澄碧”一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上文中,岸上的景物“乌桕,新禾,野花……”都倒影在小河里,清晰可见;下文中,水里的景物“萍藻游鱼”也清晰可见。在充分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画面,不仅理解了“澄碧”的意思,同时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全班探究,能否用我们现在可以听懂的词语替代这些难懂的词语。

课后第一题明确告诉学生,“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安排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

第五,尝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这是一个梦境”。

由于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学生不能用以前学到的“段意联结”“题目拓展”“借助关键句”等方法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好的故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通过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知晓这其实是一个梦境,教师可以顺势引入下一板块的学习活动。

2.局部精读,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依据课后第二题,教师在教学时,可告诉学生“这其实是一个梦境”。本板块的学习活动围绕“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展开。

第一,寻找梦境,厘清作者写作顺序。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个梦境”。学生通过细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会从梦本身的错综、飞动、碎散、拉长,“我”的状态和时空中存在的“闭了眼睛”“曾坐小船”“骤然一惊,睁开眼”“不在小船里了”等感受到这是一个梦境,并厘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在昏沉的夜看《初读记》——入梦见到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梦醒回到这昏沉的夜。

第二,以“云锦”为统摄,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关注本文第四自然段,结合自己做梦的亲身体验,以梦境“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万颗奔星似的飞动”为突破口,从5~8自然段中寻找美丽的景物、幽雅的风情和有趣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梦境“多(人多、景多、事多)”“错综(解散、摇动、扩大、融合)”“变化快(碎散、拉长,一种景织入另一种景)”等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明快清新的语言表达,同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回归整体,借助资料理解作者在黑暗现实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好的故事》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正是在落实这一学段目标。

第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猜测作者心绪。

承接上一板块体会到的“梦境美丽、幽雅、有趣”,进入本板块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后质疑:作者现在的心情跟在梦境中是一样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由此引出以下环节的教学。

第二,借助“阅读链接”,验证表达意图。

“梦境的美丽与现实的昏沉是一对矛盾。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入“阅读链接”,提取两段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者希望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冯雪峰《论(野草)》);“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再回顾全文中梦境的“美麗”与现实的“昏沉”,推断出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

教学行进到此,理解作者情感(或者说表达意图),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到了“知道是什么”的阶段。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要对鲁迅先生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所以,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继续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三,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本环节的学习,须要适当补充鲁迅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这一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以“1925年的中国”“1925年的鲁迅”等关键词进行搜集并整理,做好相应的准备。也可以是教师提供准确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黑暗的现实”中“希望有美丽的生活”。

至此,整个教学围绕核心目标层层展开,学生在理解文本时走了一个来回,借助相关资料又走了一个来回,读懂了这篇“难课文”。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其目的就是帮助教师选准教学内容。每篇课文后面编排了可操作、可检测的练习题,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明确教到何种程度。选编部分难课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难课文教学的路径如何优化,内容如何取舍,怎样的教学策略更为适切,还须要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实践。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
基于语文要素的活动实践窥探
基于评价维度下的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落地
“双线并进”主导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要素”指引,让“语用”落在实处
“小题大做”又何妨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