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津升 梁红静 杨降龙
[摘 要]文章从高校工会队伍建设的原则出发,结合我国高校工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目前高校工会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协同治理视角,从创新协同机制、组织协同机制、制度协同机制和保障协同机制四个方面探讨解决高校工会队伍建设问题的办法,推动我国高校工会队伍建设。
[关键词]协同治理;高校工会;队伍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7.103
1 引言
随着一大批“80后”和“90后”青年人才踏入工作岗位,并逐步成为本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身上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对物质和精神的高需求,对工会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工会在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这种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以需求带动服务,提高工会服务能力。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竞争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工会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是服务广大教职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丰富高校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幫助教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给教职工充足的保障,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当中,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协同治理是指为了共同的目标,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共享所需信息,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实现多元主体共赢的一种机制。针对目前高校工会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协同治理视角,探讨解决高校工会队伍建设问题的办法。通过提高高校工会队伍建设水平,能够保障高校工会顺利开展工作,不断创新以便更好地为教职工服务。
2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工会队伍建设的原则
高校是青年人才集聚的高地,集聚着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背景的优秀青年人才。他们大多都经历过硕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阶段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极大的热情。但是也要注意到他们在生活、工作、科研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困境。而高校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可以逐步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并协调高校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2.1 注重工作的创新性与连续性
在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的背景下,高校工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等都要有所创新,不能因循守旧。高校工会要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新经验,勇于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丰富工作内容,突破形式主义和部门限制,实现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方式,以满足新时代高校青年教职工的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但创新的同时要注意连续性问题,相关制度、政策和工作方法等,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创新,但并不是朝令夕改的工作方式,创新性与连续性要相统一,两者相辅相成。
2.2 注重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协同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工会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和工会工作流程的每一部分都是系统中的一部分。需要把握好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联,需要在工会队伍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关注人员的选拔任用、培训、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劳动关系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系统高效运转,发挥出最强效力。同时要关注工作的实效性,对于相关规则制度、政策法规等都是有一定实效性的,因此工作的宣传和落实一定要关注其实效性,避免因此产生的纠纷和麻烦,实现和谐的关系。
2.3 注重工作的公平性和共赢性
在协同治理体系中,公平性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高校工会队伍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高校工会出台的政策、条件和有关要求一定要体现公平性,兼顾学科、年龄、性别、学历水平等各个方面,同时对确实有困难的教职工也要有一定的帮扶措施,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职工认可工会工作,积极参与工会活动,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同时,多元主体治理体系中,多元主体在工作中以工会队伍建设为契机,打破部门间的限制,通过多元主体的通力合作,实现高校、工会成员、教职工等多主体的共赢,对高校工会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高校工会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工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其在高校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的背景下,高校工会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3.1 高校工会受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学科建设、科研产出、办法特色等教学科研领域,而对高校工会建设的关注度不高,投入的经费和精力有限,高校工会建设目标不清晰、战略规划欠缺、运行体系松散、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等、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等缺少创新性和与时俱进性。高校工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制定相应规范,协同创新,提高高校工会的服务能力。
3.2 高校工会工作创新性有待提高
进入新时代,国家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要冲破思想观念的固有化障碍,把创新放到核心位置。而我国大多数高校工会存在宣传手段传统、工作方法单一、工作内容没有创新、工作氛围沉闷等问题,无法满足现阶段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职工队伍需求。长此以往,会使工会工作失去对教职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难以更好地服务广大教职工,因此,要充分利用现阶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抓住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容、创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做贡献。
3.3 高校工会活动丰富度有待提高
高校工会服务对象是广大教职工,他们具有知识面广、素质高、需求多样化差异化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80后”“90后”人才队伍的加入使得高校教职工队伍的个性化程度增加,这就需要高校工会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才能提高工会影响力,并且提高教职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而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工会活动还仅局限于一些文体活动和节假日福利等,缺少有关学习培训、维护权益、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因此,应将工会活动丰富度进行系统设计,形成机制,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广大教职工。
3.4 高校工会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很多高校工会的信息化建设还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很多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开展还是以文件下达、电话或者网站发布的形式进行。而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掉,从而降低了教职工知晓度和参与度。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新兴方式不断涌现,青年教职工关注的网络平台也不断变化,传统的渠道很难做到与教职工的实时互动、实时沟通,因此,高校工会应注重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能够及时快速的传递,提高教职工参与度。
4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工会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创新协同机制,搭建信息化平台
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高校工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当今信息化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人们的理念、工作学习方式、沟通交流方式等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工会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现阶段流行的新技术,搭建高校工会信息平台。对高校教职工的不同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历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人员的差异化需求,开发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化平台模块,方便教职工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操作,这样可以满足教职工的差异化需求,给教职工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4.2 组织协同机制,完善系统化的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数量也越来越多,高校教职工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职称岗位等都存在着差异,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这就需要工会的服务体系具备差异性特点,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服務体系是一项多元化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工会、教职工、外部组织、社会、政府部门等各个主体。在这个系统体系中,不仅要依靠高校工会的自身力量,更要借助高校、政府部门、社会等力量的协同参与,在合作共赢和互信互助的指引下,进行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形成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的内外部大格局,以此达到为高校教职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差异化服务,促进高校工会队伍建设。
4.3 制度协同机制,完善相应规章制度
我国高校工会主要依据宪法、劳动法和工会法。除此之外,每个高校工会还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高校各部门和领导沟通协商,广泛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并借鉴优秀高校工会的管理办法,构建和完善高校内部工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构建和完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首先,立足我国国情,立足本高校实情,结合国家政治经济大环境,构建和完善工会队伍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其次,多方参与,广泛征求意见,构建和完善合法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多方权益和义务,并设置纠纷处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等。最后,多方配合,使制度落到实处,政令统一,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4.4 保障协同机制,完善工会保障体系
保障协同机制是高校工会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在构建保障协同机制时,要注意几点:首先,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教职工和高校各部门对工会工作的认可度提高,只有这样,工会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其次,加大对高校工会的支持力度,包括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这样才能使高校工会队伍切实开展各项活动,消除工会开展工作的后顾之忧。最后,引进工会队伍人员竞争机制,使工会队伍人才“动起来”,激发其工作潜力,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满足不同教职工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推动高校工会队伍建设,为高校发展贡献力量。
5 结论
高校工会建设可以提高高校教职工参与工会活动的积极性,使教职工能够从中缓解工作压力、扩大交际范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提高教学科研的产出,这些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协同治理视角下,通过创新协同机制,搭建信息化平台;组织协同机制,完善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制度协同机制,完善相应规章制度;保障协同机制,完善工会保障体系等协同机制,建设高校工会团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杨洋.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条件下的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8,33(3):18-23.
[2]钱程.协同视角下高校工会构建服务教职工体系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7,23(1):48-51.
[3]董元,祁新雷,韩江卫.“互联网+”与高校工会工作创新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7(1):110,118.
[4]李中原,庞立生.国家治理视角下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50-56.
[5]毛莉佳.协同治理视角下基层工会的社会整合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