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里院是德国侵占并殖民山东青岛之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街区建筑形式。在我国文化遗址保护和城市景观更新的背景下,青岛众多里院面临着管理混乱、生活条件恶劣、房屋老旧破败等问题。本文结合里院街区改造设计中对里院文化的传承保留、非文物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将文化融入设计当中、将封闭空间打造成开放的商业空间甚至旅游热点地等一系列举措思考和研究如何对里院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设计,旨在对其他城市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起到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青岛里院;文化保护;非文物建筑;适应性改造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1 里院文化的资源与价值
青岛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里院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青岛城市整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院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在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据1933年统计,青岛有506栋各类建筑,16701个房间,建国时青岛的里院仍有400多处[1]。
1.1 里院的建筑价值
里院具有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还包含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或半围合的形式。其建筑多为沿街的2层或3层,少数为6层或7层。通常其沿街部分做零售、餐饮等用途,靠院内为住宅,这种布局是典型的欧式建筑布局。里院建筑外墙多以花岗岩质斧剁石为墙基和墙裙,外墙面多为黄沙抹灰材质。二、三层的里院建筑多为山墙贯穿檐口类型的斜坡屋顶,屋顶一般较为陡峭,在45o~60o之间,屋顶的主要材料为红色的牛舌瓦。屋顶一般有烟囱,样式也仿照欧式建筑采用混凝土材料,部分屋顶设有老虎窗,窗定也是由牛舌瓦铺设的。六层或七层的楼房多为平顶,屋顶为混凝土材质。里院内院铺装多采用青石板或麻石,这与当时青岛南部的欧人区的马蹄砖(小料石)形成对比。而里院建筑内部室内空间基本采用漆木地板。在建筑结构样式上,大部分里院是砖木混合结构,也有部分建筑是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分为室外、半室外、室内三种类型。室外主要有单跑折梯、双跑折梯、直跑楼梯和踏步四种类型,它们主要由花岗岩或混凝土材质建造;半室外楼梯是在里院露天走廊过道中连接上下层的楼梯,有双跑和单跑折梯两种类型,其材质多为混凝土或木头,混凝土材质楼梯极有可能是建成之后加建而成的;室内楼梯多是依据建筑外墙体形状和结构而建的单跑折梯。里院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其建筑的木质构件,半室外的二、三层的连廊使用的是许多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并有漆以朱红色的雕花、额枋、立柱、雀替等构件,与砖石结构的建筑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在色彩上与红色牛舌瓦屋顶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
1.2 里院的文化价值
里院的文化價值体现在建筑文化,其文化的根源始终是人。青岛里院众多,百余年来,这些属于青岛人自己的天地里发生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它们共同筑成了城市的记忆和里院的文化。以中山路里院建筑群为例,曾经享誉山东半岛的“万香斋”酱肉店、“三聚成”酱园、“天宝银楼”、“万福临”糕点店等商家与楼上楼下的居民打成一团,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而如今的中山路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靠在路边的大院也被一家家商店所取代,并随着改革开放融入了中山路繁荣的商业洪流中。
2 里院建筑需要新的改变以适应时代发展
青岛里院建筑根据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规划所建,它仿照了当时欧洲城市先进的网格规划系统。然而,由于青岛地形起伏较大,很多地区不能满足规则的网格规划要求,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口”“日”“凸”“日”“目”“回”等汉字的形状的不规则四边形,但它们与建筑周边的街道能够自然的衔接。时过境迁,大部分里院经过百年的沧桑变幻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
2.1 里院建筑空间形式
青岛里院建筑是20世纪左右西方联排式住宅形态在殖民地城市建设的一个分支,也是中西结合的住居形态实证[2]。例如,上海里弄、天津里巷、汉口里分等都与青岛里院有着相似之处。它们皆属于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在18—19世纪盛行的欧洲的TOWN HOUSE,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中国租界大量建设的一种建筑,并结合当地文化和居住习惯而衍生出了不同的形态。传统意义上的“里”有货栈的意思,商人在沿街店铺谈完业务就走进后面的天井或内院看样品,甚至可以直接去第二进院子提货[3]。
里院的内部围合的公共空间并不大,但形式繁多,有围合式的不规则四边形和五边形空间,也有大围合空间中套多个小空间的多进套院空间;空间形态多为骑楼过道串联、列柱回廊环绕的院落。青岛里院建筑以分割组织院落居多,因不同功能需要也有整体大围合空间。广兴里就是典型的呈不规则四边形的大围合空间(图1),它占地4000余平,约于1901年建成,是现存最大的里院建筑。院内戏台、说书场、茶社等一应俱全,其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形式虽然复杂多样,但是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即靠里一侧面向的都是围合或半围合的公共空间(图1)。这可以推测出在里院建筑建造设计之初,设计师曾考虑了公共空间的功能、设施和绿化配套设施等景观因素,但可能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设计未能完成或遭到了后期的破坏。
2.2 里院街区空间现状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旧区改造,许多里院建筑被拆除,青岛北部与西部城区的里院建筑已所剩无几。2017年12月15日,72处里院建筑被列入青岛第三批历史保护建筑名单[4]。
青岛现存里院建筑空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院内私搭乱建严重,破坏了原有空间布局,导致了室外空间变得狭小,影响了正常的公共空间功能的使用。第二,环境较差,杂草丛生。树木常年无人打理,甚至枯死。管线复杂凌乱。第四,半室外连廊被占用,空间拥挤杂乱。第五,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居民需自行在屋内加建厕所和排水管道。第六,地面铺装损毁严重,部分地面已不能行走,甚至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第七,木质构件、栏杆等破损严重,建筑立面墙体脱落严重。
3 青岛里院非文物建筑街区复兴活化的思考
对青岛里院非文物建筑街区的复兴活化不单单是对历史街区的修缮,更是对城市基因、文化的传承和更新[5]。针对青岛里院街区的复兴活化,本文提出3点针对性策略。一是文化的复兴。要令里院这一青岛独特的建筑街区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二是形式保留。要做到修旧如故,凸显青岛里院德式建筑的特色。三是环境改善。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提升环境美感,增加绿化和街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综上所述,要想复兴和活化青岛里院街区,就要保留最原始的青岛历史街区,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
3.1 复兴文化
要对里院街区进行改造,就要明确里院文化的真正内涵,深挖其中可景观化的内容。里院文化中的核心就是“里”文化,里院建筑独特的空间布局造就了这种邻里之间关系亲密且富有人情味的“里”文化。这在如今已经很少存在了,年轻人住到中高层公寓里,一扇铁门阻隔了邻里之间的交流,里院文化也在此销声匿迹。因此,要复兴和活化青岛传统里院非文物建筑,就要使人们重新认识里院,要宣传和普及里院文化,提高人们对里院的关注度。
3.2 保留形式
青岛里院无论是在建筑形式上还是街区布置形式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要复兴和活化青岛传统里院非文物建筑,就要对原有的建筑和街区形式进行保留,做到修旧如故,特别是里院建筑的细部构件。如连廊木柱、雕花、额枋、雀替、老虎窗、屋顶牛舌瓦等。同时,里院大门的石质立柱和雕花都是需要特别保护的地方。里院建筑群形式保留的一大重点在于建筑立面,立面墙面颜色的搭配要和谐统一,因此需采用黄灰泥抹墙面,屋顶要采用烧制牛舌瓦,营造历史沉淀感。里院的内部院落空间再生也是形式保留的重点之一,要拆除违章搭建的建筑,完整地呈现里院内部院落应有的空间,对地面铺装、植物搭配、功能空间划分进行重新设计,以承载更多的使用功能。
3.3 改善环境
青岛里院街区的复兴活化应当以一整个街区为整体进行设计,要对街道景观和公共空间同时进行设计。里院与里院之间有着较为宽阔的街道,多为由马蹄砖铺设的路面,与里院建筑整体和谐统一。因此,在设计时要尽可能地恢复和保留原始路面。里院的外部环境的改善涵盖了景观小品设计、行道树和植物的种植、景观设施的设计等多方面。在景观小品设计上,可以适当设置具有里院街区风格的雕塑小品;在植物方面,可以种植在青岛种植较多并且繁育较好的多球悬铃木(法桐)或黑松木,并搭配冬青和黄杨,使其更能体现城市特色;在景观设施方面,在里院街区放置与其他城市道路不同的路牌、座椅、垃圾桶等,在细节上凸显特色。综上所述,要改善青岛里院街区的环境,就要在提升整体设计感和美感的同时,保留历史街区应有的样貌。
4 青岛市广兴里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案例分析
广兴里在2020年5月底改造竣工,并于2020年11月10日承办了“第一届金芦苇工业设计奖巡展·青岛站”的活動。广兴里被改造成了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设计师在建筑上基本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和结构,对屋顶的瓦片、屋檐、窗框等进行了创新性。建筑外立面采用了灰黄色抹泥灰和红砖铺就,窗户也根据原有的窗户定制而成,其立面还装置了景观灯、店铺招牌等具有特色的设施。区域内还设置了公共座椅和树池等景观设施。里院外部街道种植了法国梧桐,街道也布置了景观小品设施(图2)。
目前广兴里的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它吸引了海尔、青岛啤酒等企业的设计工作室的入驻。同时,其周边还有如裕德里等许多里院正在被有序地改造。
5 结语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青岛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转型的先锋,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设计建造而成的青岛里院更是值得研究和留存的重要历史建筑。本文对青岛传统里院非文物建筑的适应性改造设计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青岛里院街区以及其他类似城市历史街区的去留和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青岛晚报.琴岛钩沉[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120-364.
[2] 武伯菊.环渤海地区滨海城市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60-63.
[3] 王莹,梁雪.青岛里院建筑调研与思考[J].华中建筑,2011,29(03):63-66.
[4] 曹迪.历史街区功能植入与活化利用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5] 柏豪.寻找城市的记忆——以青岛市历史街区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06):103-110.
作者简介:马立铭(1998—),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