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猜读识字”教学的实测与调查

2021-08-11 06:52魏勇儿施茂枝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调查教学策略

魏勇儿 施茂枝

【关键词】猜读识字,实测,调查,教学策略

《小学识字要义:识记当代社会成员的约定——再谈让识字教学回归常识》一文指出,“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其音形义联结为社会成员所约定俗成,汉字也不例外”。文章对当前各级质量监测命题中,让学生根据汉字形体猜测读音的做法,以及统编教材编排的“猜读识字”内容,着重从汉字及汉字认知规律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统编教材编排的“猜读识字”内容教学实效如何?教师如何看待“猜读识字”?到底该怎样教学最有效?围绕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与实测。

一、统编教材“猜读识字”内容编排特点

统编教材“猜读识字”的内容主要编排在练习系统中。顾黄初、顾振彪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指出,语文教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以及其他助读系统组成。练习系统“是为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而有计划、有目的地提供的这种练习、思考和活动”。课后习题是教材练习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语文教材的训练功能。统编教材在习题设计上有许多创新之处,编排“猜读识字”就是其中之一。一、二年级的教材一共安排了8处“猜读识字”,其中涉及“猜读音”的有6处,大多安排在每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题型有看图猜读音,在课文中找不认识的字猜读音,猜加点字读音等,具体要求有猜读音(有些还兼猜意思),和同学说说怎么猜的等。

上述练习题,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图片中的实物猜字的讀音,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根据图片猜读“蜗牛、发芽、草莓、蘑菇”。二是根据字形猜字音或字义,此类占多数,又分为两种情形:根据形声字造字规律猜读音或意思,如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墙、蚊、咬、赶、房、转”;根据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字形猜读音,如“车、象、哭”等。三是根据字所在的语言环境并结合字形猜字音,如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后练习。(见表1)

二、猜读效果的实测与分析

“猜读识字”的实效性到底如何,有必要进行实际检测,让事实说话。汉字是表意文字,若不认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等断然不能根据字形猜出读音来,这本是常识。否则,不需要经过学习,人人都会认识汉字。对此,《小学识字要义:识记当代社会成员的约定——再谈让识字教学回归常识》一文已进行了充分论证。所以,本研究侧重对一般更易于被误以为能据形猜音的类别进行实测,以检验“猜读识字”的实效性。

1.看图猜读音效果实测与分析

测试内容是一年级上册课文《小蜗牛》的课后习题:“在图画的帮助下,你猜出了下面加点的是什么字吗?”习题下面对应的内容是“蜗牛、发芽、草莓、蘑菇”。被测试对象是某县城实验小学刚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新生。测试过程为学生先认读生字,再认读课文中含有这些生字的句子。测试结果为86%的学生都能猜对“蜗牛、草莓、蘑菇”的读音,但回到课文中,却有36%的学生无法认读出句中的这三个词。没有一个学生能看图猜对“发芽”的,少数学生不知其读何音,多数学生把其误读为“树枝”。教师让学生看图并教读三遍“发芽”,再让他们读课文中的句子“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hOi)子,到小树林里去玩(won)吧(ba),小树发(fa)芽了”。结果52%的学生无法读出句中的“发芽”。

表面上看,86%的学生能根据实物图读出“蜗牛、草莓、蘑菇”,似乎验证了看图猜读音具有很强的有效性。但是,为何离开实物图回到课文中,36%的学生却无法读出这些词语呢?同样是看实物图,为何86%的学生能读出“蜗牛、草莓、蘑菇”,却没有一个学生能读出“发芽”呢?实际上,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认识了“蜗牛、草莓、蘑菇”所表示的事物,口头上已经会说这些词语,看到图片,认出这些事物,便能说出来。这种情况,与其说是看字读出词语,不如说是看物叫出物的名称。若该物有两个名称,读对的概率就只有一半,如“蘑菇”也叫“菌子”,看到“蘑菇”的实物图片,即使图片配字是“蘑菇”,平时称之为“菌子”的人依然读“菌子”而不是“蘑菇”;若有三个名称,读对的概率就只有三分之一;名称越多,读对的概率越低。图片中画着一条狗,是该读"qu6n"还是"g6u"呢?看到形状类似于的图片,要读"chuan"还是“he”呢?没有一个学生猜对“发芽”的读音,那是因为一般学生认识并能叫出“树、树枝、树叶”等名称,但不知道刚刚萌动的树叶叫“芽”,也不知道萌动的过程叫“发芽”。所以,即使图片清楚地呈现出“芽”的实物和“发芽”的过程,学生照样无法读出“发芽”的音来。

回到课文,无法读出“蜗牛、草莓、蘑菇”的学生只占36%,即64%的学生还能读出,这能否证明看图猜读是有效的呢?不能。因为现在的学生入学之初,识字量并非为零,城区学生不仅认识“蜗牛、草莓、蘑菇”这些词语所指代的实物,相当一部分也模糊地认识这些字。当然,不排除少数学生是在看图读词过程中暂时模糊地记住了“蜗牛、草莓、蘑菇”的形体,这得益于在此过程中眼睛与字的接触,而非看图“猜读”之功。

识字包括三要素:读准字音,了解(意会)字义,记住字形。有些生字表示的事物学生不是很熟悉,借助图片呈现事物,可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在识字教学中一般将这种方法称为直观教学法,但这是字义教学法,绝不能推而广之运用到字音教学中。读准字音,实际上是构建字形与字音的联系,看到字形,便能快速地读出字音,所以字音教学,让学生建立字形与字音的牢固联系才是正道。图上的实物只与字义而不与字音构成直接关系,教师以为图片之物可以直接表示字音,试图让学生建立物与音的直接联系,显然走错了路子。

2.形声字猜音效果实测与分析

涉及猜读音的6道练习题中,让学生猜读的生字共32个,其中形声字27个,占比为84.4%。不少教师以为形声字可以“猜读音”,实际情况如何,笔者进行了实测。(见表2)

测试内容为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字词句运用”,测试对象为某县城实验小学二年级两个班的24名学生,测试方式为每个学生单独面试猜读音。

这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老师教给的猜字策略:(1)“读半边”策略,学生用声旁的读音来猜读整字读音,比如,“摸”猜读为“莫”;(2)“部件形似”策略,当声旁为非独立字或者生字时,学生用同声旁的形近字来猜读音,比如,“揭”猜读为“喝、渴、蝎”;(3)“语境联想”策略,学生把字、词或句子联系起来,根据意思来推测字的读音,如“摸”猜读为“躺”,“揭”猜读为“掀、打、挪、拆”;(4)“部件意义联想”策略,由部件意义结合整字,再推测字的读音,如“摸”猜读为“抹”,学生第一次猜读音为“摸”“莫”,放入句子发现不通顺,结合语境发现“摸”是动作,再结合句子中的“被子”“柔软”等语境,最终才猜出“摸”的读音。能够运用策略有效猜读的学生,往往是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一脸茫然。

但是,这样猜读的有效性如何呢?“读”无人读错,绝非根据字形猜对读音,而是被测试学生从一年级入学伊始便接触“读”字,测试时已经全部认识。若不认识,借助猜读形声字的“读半边”策略,可能会读成《青蛙卖泥塘》中学过的“卖”。这从对“揭”的猜读中可以得到旁证。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揭”不是很常用,被测试学生都不认识,其声旁“曷”又是生僻字,所以多数学生读成他们认识的同声旁字“喝、渴、蝎”等。如果学生认识“曷”,多数都会错读成“he”。“摸”字凭借声旁必将平声错读成去声,这已为测试所证明;6名学生猜对读音主要凭借语境,过程较为曲折,时间成本远大于常态的识字教学,而占比不过区区的33%,效率不高。

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声旁本有表音功能,但因古今语音变化而弱化,仅少数能准确或基本准确表音。声旁非独立字,一般人根本无法根据声旁认读整字。还有一些形声字,声旁和整字声、韵相同,调不同,如“摸”和“莫”,“莫”虽为“摸”提供了表音线索,但并不准确。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调不同其实就是不同的字,这样的声旁不能算有效表音。汉字是表意文字,读音和字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据形猜音的做法似有不妥。

笔者统计了低年级教材中要求识记的声旁与整字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形声字,可以按“读半边”的办法来认读整字:一年级上册《识字表》和《写字表》占比最低,只有3%,随着年级升高,占比有所提高;二年级下册《识字表》占比为15.6%,《写字表》占比为10.4%。由此可见,通过声旁猜测整字读音,十有八九是错误的。即使声旁与整字的声、韵、调完全相同,猜对的概率也不高。因为在学习一部分形声字整字时,学生尚未学习声旁,这时声旁根本无法为学生提供表音的线索,如“筝”和“争”,学生猜读“筝”字时,未学“争”,依然无法猜对“筝”的读音。形声字声旁的位置不固定,有些声旁同时又可充当形旁,如锥(声旁为隹)、雄(形旁为隹),加上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无法准确判断形声字中的声旁,给学生的猜读造成极大障碍。据形猜读音貌似是利用相关的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实际上这种规律并不可靠,学生多数情况是在瞎猜,屡猜不中,还要和同学交流怎么猜的,老师想让学生交流什么呢?

三、统编教材“猜读识字”内容教学的调查与简析

那么,经过实测被证明低效的“猜读识字”在实践中是如何操作的呢?执教者又如何看待“猜读识字”呢?笔者对此展开问卷调查,共调查了某县城4所学校56位教龄为10~30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师,对该县城实验小学4位教龄为15~20年、任教低年级10~15年的语文教师(下文称为ABCD)进行访谈,方式为单独访谈。

1.问答情况

问题一:您会按照练习题要求让学生猜读音吗?ABCD答:会。教材在练习题中明确提出让学生猜读音,说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肯定是要教给学生猜读音的识字方法,教学中老师就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个方法。笔者就这个问题对福安城区教师进行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份,选择“不会让学生猜”的有1人,占1.79%;选择“全部让学生猜”的有11人,占19.64%;选择“一小部分字词让学生猜”的有31人,占55.36%;选择“大部分字词让学生猜”的有13人,占23.21%。

问题二:您会教给学生哪些猜字音的方法?ABD:让学生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ACD: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猜;AB:教师演示动作让学生猜。

问题三:您平常怎样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规律猜字音呢?A:比如“抓”,声旁是“爪”,单个字“抓”学生可能猜“zhua”。如果出示词语“抓住”,让学生判断“抓”的读音,在生活中学生听过“抓住”,联系生活他们一般会猜出来。B:有可能一次猜不准,但学生明白与手的动作有关,老师借助动作表演,用右手抓住左手手腕,提示学生,这样学生应该能猜出来。

问题四:您觉得学习汉字猜读音有效吗?D:我觉得无法判断。因为有些字是可以猜的,但有些字是无法猜的。比如,“岚”,我就猜“风”,让孩子猜生僻字,他们是猜不对的。C:猜字的前提是学生要会读声旁的读音,再归纳这一系列的形声字,然后教给学生,他才会知道原来是有这样的规律。如果不知道声旁的读音,让学生按形声字规律猜,那根本无法猜。AB两位老师无法回答。就这个问题对福安城区教师进行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份,结果与上述教师回答有所不同:选择“有效”的有37人,占66.07%;选择“无效”的为0;选择不好判断的有19人,占33.93%。

问题五:您怎么判断学生是否猜对了读音?ABCD:无法准确统计猜对人数,凭感觉、经验判断吧。学困生确实不会,这个我们心里有数。因为接触一段时间,老师就会知道学生的识字量、识字能力大概达到什么水平了。CD:属于一类、二类生字,特別难的,我们还是会拿出来进行全班教学的。

问题六:您觉得汉字猜读音科学吗?A:不好判断。比如,老师将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形声字进行归类让学生猜,学生就会发现这个规律,可以通过猜读的方法来识字。可是声、韵、调不同的形声字很难猜,因为我们认识这个字,所以觉得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能够猜得出来,学生不认识这些字是猜不出来的,这种情况下猜字音是不大科学的。C:我觉得猜字音不靠谱儿,还是老老实实地查字典比较稳妥。问卷的情况则是:25人选择“科学”,占44.64%;30人选择“不好判断”,占53.57%;只有1人选择“不科学”,仅占1.79%。

2.答问简析

对于猜读(主要是依据字形猜测读音)是否有效,接受问卷的教师,选择“不好判断”的有19人,占33.93%,选择“有效”的却有37人,占66.07%。問卷结果与笔者的测试结果严重冲突。孰可信孰不可信?笔者的测试一对一进行,是否有效一清二楚。对其他教师并未进行类似的实测,只是根据日常教学作出模糊判断。我们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的学生识字起点不同,总有部分学生已经认识课文编排的生字,因而也总有学生不用猜就能读出那些字,以至于让教师误以为学生猜对了。受访的四位教师,对有效性完全无法判断,他们是城区重点小学教师,教学经验更丰富一些,相对而言,他们“无法判断”的认识,比其他教师“有效”的判断更接近真实。但即使是这四位教师,他们对于学生是否猜对,也只是“无法准确统计猜对人数,凭感觉、经验判断”。

尽管四位受访教师无法判断“猜读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但依然毫不含糊地让学生猜。问卷中,56位教师中有55位教师会不同程度地让学生猜,尽管其中有19位教师对有效性无法判断。这表明,多数教师并无独立思考的习惯,深陷盲目。

独立思考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的短板,本次访谈再次印证了这一点,缺乏思考,不问成效,盲目跟风,真实反映了一些教师的教学现状。

四、识字教学策略

如此猜音、猜义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汉字认知的规律,使得识字教学偏离正轨。相比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识字教学的目标相对单纯和明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十年间,几代语文人前赴后继地探索,从实践中总结出不少切实有效的宝贵的识字教学经验。当然,不能说识字教学应满足现状,故步自封,其优化或改进的空间依然存在,但是,任何创新手段都不应违背常识,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其一,音、形、义联系的识记本质。汉字音、形、义联系归根结底是社会成员的约定,构建其联系本质上是识记。因此,遵循记忆规律,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识记效果,才是正确的路径。

其二,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汉字音、形、义三个要素中,孰为教学重点和难点,答案本来非常明确,但近年来各种创新的教法却模糊甚至颠覆了原有答案。汉字音、形、义三要素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口头上已经知晓其读音,也意会其字义,只是不知其形,所以字形才是新信息,是教学重点。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经验里没有的新信息,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是教学难点,而字形正是新信息。识字教学要着力于突破字形难点。那些猜音、猜义的做法,显然模糊或者淡化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教师教一个生字,往往寻根溯源,大量讲解字形和字义的演变,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向字义。

其三,汉字字形信息加工的多样性。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信息进行加工有助于识记,加工深度与识记效果呈正相关。而对汉字字形加工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从造字方法上说解汉字形体无疑是一种有深度的加工方式,但由于汉字形体和其意义的演变,许多字不可说解,或者不适合对接受能力有限的小学生进行说解。常见的加一加、减一减的字形加工方式虽大多违背造字原理,但其是将生字转化为熟字,将经验里没有的转化为经验里有的,完全符合学习心理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自我选择的加工方式往往更有助于记忆,而自我选择的方式其实是丰富多样的。小学生不同于成人,长于机械识记短于意义识记,所以机械识记也是不能全然否定的识记方式。

(施茂枝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调查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