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春
【摘 要】“扎根”课堂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應以寻“根”,以材理标为出发点,通过扎“根”,以故推新;生“根”,以理促联;悟“根”,以思引拓等有效的策略,让复习深度发生。
【关键词】深度复习;数学概念;巩固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1-0066-02
"Rooted" in the Classroom, "review" in Depth
(Office of Education Commission, Chendai Town, Jinjiang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WU Xiuchun
【Abstract】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review class in the "rooted" classroom should be based on finding the "root" and taking the standard of aptitud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rooting, we will promote the new through the reason; grow the "root" and promote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reason; enlightenment" "Root", us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such as thinking, introducing and expanding, to let the depth of review happen.
【Keywords】In-depth review; Mathematical concepts; Consolidation exercises
新授课好上,练习课不好上,复习课最难上。复习课难在哪?难在不但要温故,而且要知新。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基于教材、“扎根”课堂,引领学生有效查漏补缺,温故而知新。“扎根”课堂的复习课又该是什么样的?
一、寻“根”,研材厘标
复习课有一个很显著的功能,那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沟通和整理。梳理知识就应该明确复习知识的“根”是什么?复习之“根”在哪里?其实,“根”源于学生、源于教材。因此,探寻复习课之“根”应从研读教材起步。研读复习课教材时,教师需要从整体上研读教材,对教材有一个深度的解读,厘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脉络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前联”与“后孕”,认真分析它的编排结构,这样才能把握复习之“根”,明确复习的目标,明晰复习内容。例如,五年级上册《“分数意义”的整理与复习》一课,对分数安排了两个阶段的学习,第一阶段是在三年级下册,主要以直观模型为主,借助直观操作,初步认识分数。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相关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教材,知道整理的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关系、真分数、假分数、约分、通分、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在梳理前就要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是什么?它们知识之“根”是谁?围绕这个“根”如何沟通梳理呢?厘清这些思考,在教学时,教师应紧紧把握住知识之“根”——分数的意义,以大问题“分数有用吗?”和小问题“你想到哪些知识?”“你想怎样分类?”驱动学生思考,借助简约素材:三个分数展开复习。通过研读教材、寻根探究的历程,复习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扎“根”,以故推新
(一)梳理
结构性强是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的概念是分散出现的,每个阶段都要先让学生对所学过的概念进行一次自我归类、整理,找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厘清知识之间的脉络,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系统化,通过复习把零散的知理识进行整理、归类,使无序、分散的知识变得系统,使所学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如,教学《立体图形体积整理与复习》时,可先让学生课前自己梳理,而后教师可以这样说: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对立体图形体积的相关知识先自己进行了整理,我收集了几位同学整理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梳理的。大家发现了吗?他们都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整理的呢?进而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体积公式、体积的推导过程和运用分类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同时,复习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回忆复习内容涉及的各个知识点之后,再引导学生讨论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归纳编织,合理构建,促使学生形成思维导图,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能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提升
复习课不但要巩固旧知,还要在旧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如,在学习《“运算律”整理与复习》一课时,学生容易混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两者外在“形式”上非常相同,但内在意义却相去甚远。在复习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个话题: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一样吗?你们怎么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25×44让学生简算,再展示两种不同方法:(25×4)×11和25×(40+4)=25×40+25×4,比较它们算法的不同,通过话题与实例引导学生将两个运算律进行深度的对比辨析,由一次的“深入比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学生对两个运算律将理解得更深刻。同时,解决同一算式运用不同的运算律进行计算,体现策略多样化,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三)拓展
特级教师闫学曾经说过:“好课是一道芬芳、 幽远的茶。”那么,拓展则是飘向大千世界的那道芬芳。如,《立体图形体积整理与复习》这一课出现两次知识拓展,第一次拓展:从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体积走向三棱柱的体积,归纳出柱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通过三棱柱到四、五等棱柱的渐变回归到圆柱,沟通知识的联结,渗透了极限的数学思想。第二次拓展:从三棱锥逐步变化到圆锥,归纳出所有的锥体体积都等于1/3的底面积乘高。这两次的拓展都是从已知拓展到新知,有效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样学生的学习是深度的。
三、生“根”,以理促联
“基础知识贵在求联,基本技能贵在求通”,郑毓信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了复习课 “串点成线”的核心目标。那么,又如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书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网络的重新建构呢? 这需要教师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网,让学生经历梳理之后达到触类旁通,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联结生长,这样复习自然就生根发芽。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一课时,教师在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了整理复习后,让学生回顾猜想:未来还会学习什么整数乘法?有的学生说三位数乘四位数等,然后教师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回头看,回顾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接着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接着继续追问:以后我们小学阶段乃至中学阶段都不再学习整数的乘法,你猜为什么?学生一方面猜测方法相同,另一方面猜测以后将要学习学习小数乘法、分数乘法。说完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计算:345×123应该怎样算……教师让知识与方法建立联系,从而将学生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在联系中让知识理解和思维张力协同生长,让复习课“生根发芽”充满“生长”的力量!
四、悟“根”,以思引新
復习课不但要梳理知识,还需要对整个复习的历程进行反思,分享经验,特别需要拓展延伸知识,拓宽数学视野,让复习从课堂走向课外,把复习引向远方和未来。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在课后教师不妨尝试提出这样的话题:复习课,有用吗?“倍数与因数”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整理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还有什么困惑呢?同时,呈现知识树图,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数学知识就像一粒粒珠子,只有把它们串联起来,我们学的知识才不会丢失。今天我们把倍数与因数整理成一棵知识树,想一想这棵知识树还会长出什么知识来呢?在学生反思后,进行小结:这单元是以后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总之,“扎根”课堂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针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再回顾和再认识,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梳理、拓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把握数学本质、启发数学思考,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焕好.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数学教师,2016(11).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