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农生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稽留山民、昔耶居士等,有“扬州八怪”之首的美誉。金农有诗名,善画工书,尤“漆书”自创一格,为清代书法名家,亦是清代碑学运动的主力军。
关键词:金农;书法;创新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史,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都不是墨守成规、死守观念的人,他们往往于继承中努力找寻自我,又在法度规则中独创新法。金农在书法艺术史中无疑是一位革新者,他勇于突破世俗观念,一改仿古、模古之风,以自我扬弃的艺术精神,成为书法艺术创新的开路先锋。深究金农书法艺术的闪光点,“创新”思想无疑是他登上艺术殿堂、步入极高境界的关键。
金农出生于清朝(1687—1763年)年间,原名司农,字寿门,号冬心,自称“三朝老民”,浙江钱塘人。他于弱冠之年饱览群书,勤勉好学,挥毫泼墨,闻名乡里。中年以后,好游历,穿梭于名山大川之中,后于扬州安家。当时书坛盛行“馆阁体”,书体主流为赵孟頫的秀美书风,王铎等擅长的浪漫书风也得到广泛传播。金农处于此潮流中,毅然选择将汉碑作为自身书体发展的主攻方向。他鲜明地提出了“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的艺术主张,该主张成为他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中心思想,为其书法艺术的开新奠定了思想基础。金农的创新观念,集中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反对一味仿古
金农所处时代“师古”之风盛行,他却独领风骚,追求“独绝”。金农于《鲁中杂诗》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文字间可探金农的革新精神,誓与古人书法分离,要自创新风的决心。其中,金农一漆书作品中有文:“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法也。”他向世人宣告,金农书法为前无古人的创造。在书法学习中,他极力推荐汉碑,且成为清朝初年最重要的参与访碑活动并肆力学习汉碑的书法家。因此,清初隶书标榜为金农所属,且对后来汉碑书体的复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金农主攻汉碑,不求皮毛,直追风骨精神,融古隶为一炉,别出新意,自成一体。他以不同于古人法则的学习意识,独开新法,大胆创新,吸收汉简倒薤笔法,并加以发挥利用,革新八分书及飛白书,创造出“渴笔八分”的独特风格。他学习先贤“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的传统之法,但止于领悟,少于模仿追求,而是以“漆书”新法,截去毫端,大胆刷出魄力沉雄的擘窠大字,独绝古今。他所取法的“吾师”即师碑和师写碑的无名书家,其成为后来碑派书家的重要书法观。
二、不与时代同
金农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帝喜好董其昌书体,乾隆帝推崇赵孟頫书体,赵体帖学名扬天下,“馆阁体”成为时代主流,书风日趋柔弱纤媚。物极必反,到了后期,书坛异样发展,呈僵硬呆板、了无生气之态。金农不与时代齐驱,率先举起革新大旗,一改书坛的阴柔风尚,尽显阳刚之美,将率真古拙作为书法意趣,在笔下横留金石之气,独创新的书体风貌,成为书坛中引导帖学向碑学转变的重要人物,是帖学的反叛者,更是碑派的引领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金农已三十有余,曾作诗“内史书兰亭,绝品阅世久。风流翠墨香,得之独漉叟。楮烂字画全,光华神气厚。旧传七遗民,淋漓跋其后。惜为老黠工,名迹已割取。椟去珠尚存,何伤落吾手。少日曾临摹,搴帷羞新妇。自看仍自收,空箱防污垢”,可见金农早年研习王羲之《兰亭序》,然作诗时抛弃“二王”之法。他的行书尽显古代金石碑体的风采,与古人行书的流美秀润相异,整体形貌质朴古拙,焕发新彩,开创了碑体行书的先河。《汉阳随笔》评道:“先生书,淳古方整,从汉分隶得来,溢而为行草,如老树著花,姿媚横出。”
然而,革新者往往会经历一段不被认同的时期,金农书法曾一度被指“病笔连篇,恶俗之极”。清末书法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云:“郑板桥之行楷,金寿门之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以之师法后学,则魔道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书道:“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之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金农作为在书坛举起革新大旗的大家,没有一味迎合时代,而是走在时代的前沿,追求古质朴茂的审美意趣,彰显其天然率真的美。对当时流行的“二王”书风,他不以为然,毅然选择尊碑抑帖。《鲁中杂谈》中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此时,阮元的《北碑南帖论》还未面世,金农就以超前的意识,站在前碑派的立场上,将矛头直指当时的书圣,勇敢反对帖派。金农不以“二王”行书为法度,另以北齐石刻为“吾师”,独创其古朴苍茫的书法风格。
三、尊师之法,却一改师法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初入扬州时勤勉好学,师承专攻汉碑的郑燮。早期,他喜好郑簠书体,以《夏承碑》为学习范本。这一时期金农的书法多为隶书,用笔圆厚而从容,结体方扁而匀称,虽然起笔处可见郑簠书体的印迹,但后期他逐步将学习方向转为汉碑。他尊师之法,以心为师,不求形似。他由隶书向汉碑转变的时间极短,直接临池《华山碑》,书体风格一改师法,逐渐摆脱其师的影响,走出拥有个人风格的创新之路。郑燮是金农的老师,金农最终却形成了不同于郑燮的书法意味。金农书体气势磅礴,风格工整,俊美圆润,结体紧密,多圆笔,时而见方笔,单字整体而观方中趋扁,看起来粗俗简单,似无章法,其实提按分明,充实宽博,起收笔处严谨小心。从金农的《东坡五古四首》中可见,其风格工整,笔画沉厚朴实,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风格朴素简洁。有书法家品评他的书风为“多用渴笔,笔画毛涩畅润,纯以方笔写出,横画长阔,竖画短细,线条厚重,波挑多用倒薤撇法,既有金石之趣,又显姿媚”。“倒薤”在书法中指小篆书的笔法,书体收笔处呈尖锋状,形态似薤叶倒垂状,又名“垂针”。金农的行草、隶书和漆书也惯用此“倒薤”之法,这是他最为显著的艺术风格。
四、与书友同工汉碑,却风貌各异
“不与人同”和“游戏通神,自我作古”是金农主张的艺术思想。
金农与高凤翰、高翔等书友同室承师,以汉碑为学习方向,但所作隶书的最终风貌却各不相同。郑燮在诸多弟子中与金农联系最密,师徒都写隶书,却风格各异。金农在漆书作品中题道:“康熙间金陵郑谷口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若一时学郑谷口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金农此言论便是表明绝不与书友相同,要敢于创新。后人评价金农在“扬州八怪”中隶书成就最高,当时书动京华,外域争购。
五、超越自我,敢于自我否定
金农对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便是超越自我,不断更新观念,敢于自我否定。步入中年的金农,高呼“华山片石是吾师”,到50岁以后改写字形奇古的《国山》《天发神谶》两碑。推陈出新的理念推动他隶书艺术风格发生转变,不断升华。直至晚年,金农仍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创新。其诗文作品《扬州杂诗二十四首》中有云:“昙罐村荒非故庐,写经人邈思何如?五千文字今无恙,不要奴书与婢书。”文字间流露出他不断改革创新的艺术态度。他在经书摹写的过程中也保留了这种态度,不忘抓住時机,创造新写法。他从古代不知名的写经人手中,留心观察和窥探书法生机,以“不要奴书与婢书”的高亢呐喊,诉说自己勇于开新的艺术心声。金农的各类书画作品面孔各异,皆不同类。
历代书法大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每种风格的背后都包含着艺术家的个性,有个性的作品才有张力和生命力。金农张扬的个性,体现了他内心的激情,“老夫乱涂抹,胜似画双蛾”。他的书法艺术个性是多面的,时而“古”,古得出奇,书写隶书类似汉简;时而“新”,新得惊人,在隶书中融入前卫意识,而且还在书法本体的动脉中倾注了时代精神,或跨时代的创新意识。金农前卫风格隶书的成功创作,为后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阳关大道。
作者简介
张樱,1991年生,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郁明.金农“荐举博学鸿词科不就”考[J].美术研究,1986(4):73-76.
[2]王白桥.金农书法论[J].书画艺术,2009(6):56-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