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牛鼻子梁铜镍矿两期矿化作用及其找矿意义

2021-08-11 07:46徐新文段建华刘江峰杨晓鸿徐加球
金属矿山 2021年7期
关键词:含金铜镍基性岩

徐新文 段建华 刘江峰 邵 继 杨晓鸿 徐加球

(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青海 西宁 810008)

牛鼻子梁铜镍矿位于青海省西北缘阿尔金山,行政区划属茫崖市管辖,是青海省在阿尔金地区新发现的铜镍矿,自2009年发现以来,得到了广泛而较为深入的研究[1-3]。不少学者对含矿超基性岩岩石特征[4-5]、矿床特征[6-7]、形成机制[8]、矿床成因[9-11]、铂族元素和Re-Os同位素特征[12]、同位素年代学[13-16]、找矿潜力[17-19]等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该矿床是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熔离—贯入型矿床,具有代表性,但对其矿化特征、找矿潜力、找矿远景和找矿方向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对2015年新发现的金矿化的矿化特征、找矿远景和找矿方向缺少系统性分析。本研究结合2020年金矿找矿新进展,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识别出矿区范围内两期矿化作用,早期为铜镍矿化,晚期为金矿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期矿化作用的特征,分析了找矿潜力,总结了找矿远景,预测了找矿方向,为区域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上大地构造属华北板块的柴达木陆块的俄博梁克拉通盆地边缘(图1),成矿区划属东昆仑成矿省的俄博梁华力西期(钨、铋、稀土)成矿带,地层分区属东昆仑—中秦岭地层分区、柴达木北缘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为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片麻岩岩组(Pt1D1),主要岩性为上岩组的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透辉(闪)石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片状斜长角闪岩,偶夹石英岩。该岩组变质岩岩石组合类型为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组合,原岩建造组合为基性火山岩-黏土岩-大理岩组合。该岩组变质岩应变强烈,片理片麻理发育,角闪岩相、中压相系为古元古代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产物,大地构造环境为被动陆缘。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近EW向、NW向和NE向3组。其中,以近EW向断裂规模最大,其它方向断裂次之。断裂普遍具有长期、多次、复杂活动的特征。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而剧烈,岩浆岩分布广泛且规模较大。其中,侵入岩从超基性—酸性均可见到,岩石类型繁多。区内侵入岩由老到新分别可见古元古代、早寒武世、晚泥盆世、石炭纪、中二叠世、晚三叠世几个时代的侵入岩。其中,以石炭纪、中二叠世侵入岩构成区内侵入岩的主体,分布较广。基性及超基性岩多呈脉状,零星分布。区域圈定了1∶5万△T磁异常3处,圈定了1∶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4处,其中C3异常、AS11异常与已发现的铜镍硫化物矿体的牛鼻子梁基性—超基性岩体位置对应,并与发现的金矿化有一定关系。在该带北部新疆境内发现了祥云金矿、盘龙沟金矿、太平沟金矿、太平沟西金矿及喀雅大湾铜多金属矿、哈什大达坂铅锌矿、更新沟铜多金属矿等。因青海境内地质工作程度低,除了牛鼻子梁西金矿点、盐场北山铜镍矿点、交通社西北山西金矿点、黄矿山多金属矿化点和大通沟南山石墨矿外,目前尚未有成型的矿产,但预示青海境内金矿的找矿前景依然较大[20-21](图1)。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仅见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Pt1D1),主要出露于矿区西北部和南部[2]。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Pt1D1gn)和透辉(闪)石大理岩(Pt1D1mb)、少量黑云石英片岩(Pt1D1sch)等。

区内古元古代褶皱构造较为发育,由于地层变质程度深,褶皱形成机制复杂。牛鼻子梁凸起分布有一系列的次级褶皱,褶皱轴走向以EW向为主,局部呈近SN向。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16条断层,主要为近EW向、NEE向和NWW向3组断层,其中以近EW向F4断裂规模最大,为区域性断裂;其次为F11断裂,其出露虽少,但在NEE向延伸已形成较大的沟谷,F8、F11断裂规模较小,F7断裂被 F4断裂错断开。F2断裂和F3断裂为含金构造蚀变带。

矿区出露的侵入岩除了泥盆纪牛鼻子梁基性—超基性岩体(∑D3)外,主要为早泥盆世的石英闪长岩(δοD1)及晚泥盆世的二长花岗岩(ηγD3)。共圈出了4处由基性—超基性岩引起的1∶5 000ΔT磁异常,圈定了6处1∶2 5000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牛鼻子梁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柴达木地块西北缘,北距阿尔金南缘断裂的直线距离约30 km,岩体产出地区属俄博梁古元古宙古陆,岩体产出的地质背景为古老地块边缘。牛鼻子梁岩体围岩为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上岩组(Pt1D1),共圈出4个岩体。其中,牛鼻子梁Ⅰ号岩体位于矿区北东部,形似一“马蹄形”,长轴呈NW向延伸,地表出露长约3 00 m,宽200~300 m,与C3-1异常相吻合。主要岩性为辉长岩、二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二辉岩等,普遍发生蛇纹石化,钻孔岩芯可见稀疏浸染状磁黄铁矿、黄铁矿硫化物。Ⅱ号岩体位于矿区中西部,呈NWW向延伸,西窄、东宽,中间膨大。地表出露长680 m,宽20~250 m,与C3-2异常相吻合,岩性主要为辉石角闪橄榄岩、角闪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可见稀疏浸染状硫化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根据以往工作成果认为该岩体为一楔形体。目前,该岩体中已发现铜镍硫化物矿(化)体5条,赋矿岩性均为角闪橄榄岩。Ⅲ号岩体位于矿区中部,呈NWW向延伸,东窄西宽,地表出露长1 000 m,宽20~250 m,与C3-3异常相吻合,岩性主要为辉石角闪橄榄岩和辉长岩,岩石具有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可见稀疏浸染状硫化物,目前该岩体中已发现铜镍硫化物矿体7条,含矿岩相主要为橄榄岩相,经野外调研可知,Ⅱ号岩体与III号岩体同属于一个岩体,被后期的F4断裂错段分割成两个岩体,目前发现的矿体主要赋存于Ⅱ号岩体与Ⅲ号岩体中。Ⅳ号岩体由4个出露地表的基性—超基性岩体组成,岩体形态不一,以不规则状岩枝为主,长50~1 000 m,宽20~200 m,出露面积0.05~0.10 km2,与C3-4异常相吻合,岩性主要为二辉岩、橄榄辉石岩等,岩石发育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局部偶见星点状硫化物[20-21](图2)。

3 两期矿化特征

通过2009—2015年预普查及调查评价和2020年普查,共发现铜镍矿(化)体13条(其中工业矿体3条,低品位矿体6条,矿化体4条);发现5条含金构造蚀变带,共发现金矿(化)体17条(其中工业金矿体10条,金矿化体7条)[20-22]。

3.1 铜镍矿化特征

3.1.1 矿(化)体特征

(1)Ⅱ号岩体。2009—2015年普查及调查评价时在矿区共发现5条铜镍矿(化)体,其中铜镍工业矿体1条(G-M1),低品位矿体2条(D-M1、M2),矿化体2条(M3、M4)。M1~M3矿体均处于F7逆断层的破碎带中,F7断层倾向南,倾角72°左右,上盘为角闪橄榄岩岩体,下盘为达肯大坂岩群斜长片麻岩。5条矿(化)体虽然彼此独立,但是含矿岩石类型、矿石矿物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相似,可以认为是同一类型(即热液型)矿体。

(2)Ⅲ号岩体。2009—2015年普查及调查评价时共施工了11个钻孔,其中有6个钻孔见矿,共圈定了铜镍矿(化)体7条(M5~M9、D-M10、G-M10),均为隐伏矿体,其中工业矿体2条(M7、G-M10),低品位矿体4条(M6、M8、M9、D-M10),矿化体1条(M6),均属岩浆熔离—贯入型矿化。ZKⅢ-1601及ZKⅢ-0801中见有少量块状矿石赋存在围岩及橄榄岩相中,极有可能是矿浆贯入形成的,并且见矿钻孔下部所见的块状矿石硫化物含量极高,最高可以达到80%,这是矿浆期形成的矿石所具有的特点(图3)。铜镍矿(化)体特征参数见表1。

(3)Ⅳ号岩体。2020年普查时在Ⅳ号岩体西北部的辉长岩中新发现铜镍矿化体1条,长约200 m,真厚度为6.37 m,Cu平均品位0.18%、Ni平均品位0.13%,岩石中见有少量孔雀石化。地表由20NTC26单工程控制,利用1个钻孔进行控制未见矿。M9磁异常与Ⅳ-2超基性岩体对应较好,通过1个钻孔验证已穿透岩体底部,发现了多层含少量黄铁矿辉橄岩,初步查明了磁异常起因,但未能圈连铜镍矿(化)体。

3.1.2 矿石特征

矿石主要有用组分为Cu、Ni、Co,铂族元素也达到了伴生组分要求。矿石矿物成分镜下鉴定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紫硫镍矿、磁铁矿、黄铁矿等,地表及浅部发育镍华、孔雀石化、褐铁矿化,镍华呈薄膜状分布。矿石结构主要有海绵陨铁结构、他形粒状结构、他形填隙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侵染状构造,其次为块状构造、稀疏侵染状构造。

3.1.3 矿床成因

矿床主要成因类型为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熔离—贯入型矿床,牛鼻子梁矿床主要赋存在岩体下部的橄榄岩相岩石中,呈层状分布,具有韵律性旋回。由于牛鼻子梁岩体和金川岩体的多种特征相似,应用深部熔离—贯入成矿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矿床成因。推测在牛鼻子梁岩体的下部存在一个岩浆房,首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随区域性大规模构造活动液压式挤入该岩浆房中。在缓慢冷却的过程中岩浆变成晶粥状,岩浆中的硫达到饱和而熔离,与亲硫元素形成硫化物液滴,进一步聚集成矿浆。在重力分异作用下,比重较小的斜长石向上部聚集,比重较大的橄榄石、辉石以及硫化物向下部聚集,形成垂向分带。在此时已经决定了岩体后续冷却过程中各岩相岩石间的层状分布特征。

其次,区域性深大断裂的剪切作用使得覆盖在岩浆房上部的物质破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这就使得岩浆房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岩浆房中的岩浆以垂向分异顺序上涌。与此同时,深部未分异的岩浆涌入岩浆房中,在此过程中可能重新溶解了还未来得及上涌的硫化物。随着岩浆房中大量分异岩浆的涌出以及深部未分异岩浆的补充,这两方面的调整使得岩浆房再一次达到平衡状态,开始新一轮的岩浆分异。在多次的岩浆活动中,硫化物在岩浆房底部逐渐富集形成一定规模的矿浆。这些硫化物可能在聚集到一定规模之前就有少量的硫化物随富含晶粥状的橄榄石、辉石上涌,形成厚度较薄的矿(化)体,其分布同样具有层状特征。

最后,在某次构造活动中,岩浆房中的矿浆上涌,贯入到岩体(也有可能贯入围岩,已在围岩中见到少量块状矿石)形成矿体。在矿浆上涌之时,岩体已经固结,矿浆与岩体中崩碎的岩石(即岩屑)发生同化混染,这就使得块状矿石中普遍包裹有岩屑。区域性构造活动控制了岩体及矿体在地表的分布区域,同时也为岩浆上涌提供了动力和通道,块状矿石中磁黄铁矿发育的变形双晶说明矿体在形成之时构造活动频繁。岩体形成之后,构造活动切割破坏了完整的岩体,加之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如今的样貌[20-21]。

3.1.4 矿化蚀变特征

牛鼻子梁铜镍矿床的围岩蚀变基本不发育,但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蚀变较强烈,根据蚀变矿物类型和产出特征主要可分为两类。第1类主要有蛇纹石化、滑石化、透闪石化、纤闪石化等,该类蚀变在岩体中普遍发育,是矿区内最主要的围岩蚀变,为岩浆晚期挥发分对硅酸盐矿物作用的产物;第2类主要有硅化,见于II G-M1矿体中,为成矿后热液作用的产物。矿化主要有深部矿体中的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地表及浅部发育的镍华、孔雀石化、褐铁矿化等(图4)。

3.1.5 找矿标志

超基性岩地表氧化呈土块状铁帽为地表氧化带标志;孔雀石化、黄钾铁矾化、磁黄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矿化蚀变为矿化蚀变标志;橄榄岩相、角闪橄榄岩相及二辉橄榄岩相等含矿岩相为岩相找矿标志:磁异常与超基性岩脉对应地段为地球物理与超基性岩脉标志;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多金属异常为地球化学标志。

3.2 金矿化特征

3.2.1 矿化带矿(化)体特征

2015年调查评价和2020年普查时共发现5条含金构造蚀变带,长200~4 000 m,宽3~10 m,带内主要为构造碎裂岩,石英脉较发育,共发现金矿(化)体17条(其中工业矿体10条,矿化体7条)。

2015年调查评价时发现2条含金构造蚀变带,4条工业金矿体。

Ⅰ号含金构造蚀变带位于Ⅰ号岩体北部区域断裂构造F2左行平移断层和F4逆断层之间,为次一级断裂构造;破碎带自西向东沿途切穿基性岩体、达肯大坂岩群地层、花岗岩体等。蚀变带长2 930 m、宽2~13 m,发育较强的褐铁矿化、硅化、黄钾铁钒等矿化蚀变;经1∶2 000岩石地化剖面YP8、YP9、YP10测量,探槽TC01、TC03揭露控制,圈定了金矿体2条M1(Au)、M2(Au),另采集拣块化学样28件,Au品位一般为 0.3~10.3 g/t,最高达112 g/t。

Ⅱ号含金构造蚀变带位于Ⅰ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北面约100 m处的次级断裂构造中。蚀变带长863 m、宽2~6 m,破碎带自西向东沿途切穿基性岩体、达肯大坂岩群地层等,发育较强的褐铁矿化、硅化、黄钾铁钒等蚀变,破碎带通过处负地形明显、岩石破碎、石英脉发育;经探槽TC05、TC09揭露控制,圈定了金矿体2条M3(Au)、M4(Au)。另采集拣块化学样10件,Au品位一般为0.33~7.25 g/t,最高9.61 g/t。

2020年普查时对原发现的2条含金构造蚀变带、4条金矿体进行了加密追索,Ⅰ号带经重新圈定,带长达4 000 m,宽2~15 m,新发现M6(Au)、M7(Au)金矿体2条和K3-K6(Au)金矿化体4条;Ⅱ号带新发现M5(Au)金矿体1条和K1-K2金矿化体2条,共新圈定金矿体3条,金矿化体6条,金矿体的品位进一步提高。

2020年普查时新发现了3条含金构造蚀变带,共新圈定金矿体3条,金矿化体1条。

Ⅲ号含金构造蚀变带位于矿区Ⅰ号蚀变带东部,带长约200 m、宽3~5 m,呈NW向展布,具有褐铁矿化、硅化蚀变,带内石英脉发育;经槽探揭露,带内圈定M8(Au)金矿体1条。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碎裂岩中褐铁矿化较强、石英脉发育的部位。

Ⅳ号含金构造蚀变带位于矿区东部,长约500 m、宽5~15 m,呈NW向展布,发育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偶见孔雀石化,局部石英细脉中可见明金;带内自中心向两侧依次为石英细脉—构造碎裂岩—糜棱岩化岩石。经槽探揭露,带内圈定M9(Au)金矿体1条、K7金矿化体1条。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碎裂岩中褐铁矿化较强、绢云母化发育部位和强糜棱岩化地段。

Ⅴ号含金构造蚀变带位于Ⅳ号蚀变带南面山顶,长约600 m、宽3~8 m,呈NW向展布,发育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偶见孔雀石化,带内岩石糜棱岩化强烈。经拣块样和刻线样初步控制,带内圈定了M10(Au)矿体1条。

上述5条含金构造蚀变带的特征参数见表2。

区内金矿体长80~170 m,真厚度为0.81~3.21 m,平均品位为3.16~90.32 g/t,局部石英中可见星点状分布的明金。通过2个钻孔对Ⅱ号带M4(Au)、M5(Au)矿体和Ⅰ号带K6(Au)矿化体初步控制,发现倾向延深逐渐尖灭。区内17条金矿(化)体的特征参数如表3所示。

3.2.2 矿石特征

矿石主要有用成分为金,矿物成分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次为黄钾铁钒、他形黄铁矿及少量自然金、磁黄铁矿、辉锑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斜长石、绿泥石等。初步判断区内金矿石中金主要呈显微—超显微自然金赋存于石英、黄铁矿等矿物晶隙或裂隙中。矿石结构以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以星点状、浸染状和细网脉状为主,次为角砾状构造。矿石自然类型为金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局部偶见石英脉型。

3.2.3 矿床成因

目前,矿区已发现的金矿成因类型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其次为石英脉型金矿,金矿化带受构造控制明显[22]。

3.2.4 矿化蚀变特征

构造破碎带普遍见有较强的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黄钾铁钒化、高岭土化等矿化蚀变现象(图5)。

3.2.5 找矿标志

黄褐色—红褐色构造破碎蚀变带为寻找金矿的构造标志;破碎带内的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黄钾铁钒化、高岭土化等为找金的主要矿化蚀变标志;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Au异常、岩石地化剖面所圈定的Au元素高含量区段为地球化学标志。

4 两期矿化找矿潜力

4.1 找矿前景

4.1.1 铜镍矿找矿前景

目前Ⅱ号岩体发现的5条铜镍矿(化)体均为热液型矿化体,并且都已进行了钻探控制,找矿前景不大,而Ⅰ、Ⅲ、Ⅳ号岩体为岩浆熔离—贯入型矿床,找矿前景较大。

Ⅰ号岩体根据已有一个钻孔资料,越靠近岩体近EW向的中轴部位,岩体深度越大,从中轴部位向南北两侧,岩体厚度逐渐减薄,钻孔岩芯可见稀疏浸染状磁黄铁矿、黄铁矿硫化物。由于钻孔资料有限,目前还无法确定岩体的最大深度。该岩体NW侧的辉长岩中发育较大面积的低缓正磁异常(C-1-1),呈椭圆状,外围有负磁异常环绕,反映了“小岩盆”的特征。地表出露的少量基性—超基性岩体,岩石矿物颗粒相对较粗,结合磁异常推断深部应存在较大面积的超基性岩。此外,该岩体可见少量的条带状堆晶辉长岩,是岩浆侵位后发生就地分离结晶的产物,工作程度低,具有进一步找矿的前景。

Ⅲ号岩体目前已发现铜镍硫化物矿体7条,含矿岩相主要为橄榄岩相。根据以往的钻孔资料显示,由西向东岩体底板深度逐渐变大(岩体底板海拔高度7号勘探线为3 100 m,0号勘探线为3 009 m,8号勘探线为2 774 m,16号勘探线为3 012 m,24号勘探线为2 775 m,32号勘探线为3 180 m),岩体具有向南东侧伏趋势,钻孔中所见矿体由西向东呈稀疏浸染状—斑点状—块状的变化趋势。1∶5 000磁测成果显示,C3-3磁异常梯度由西向东逐渐变缓,且岩体南东部有弱磁异常显示,说明岩体由西向东深度逐渐增大。综上分析,认为该岩体形态向南东侧伏,在空间上为一板状地质体。经野外调研可知,以往认为该岩体产状南倾,施工了多个钻孔均未揭露到超基性岩体,结合0号、16号、32号勘探线资料初步认为该岩体产状北倾,该“扁担状”岩体为深部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浅部显示;从磁异常特征和现有工程来看,该“扁担状”岩体向南东深部一直连续,不间断,深部可能存在与之相连的基性—超基性岩体,总体认为Ⅲ号岩体北倾、向南东侧伏,其北部及南东侧伏段有进一步的找矿前景(图6、图7)。

Ⅳ号岩体由4个出露地表的基性—超基性岩体组成,这4个岩体呈“椭圆形”分布,与地面不规则椭圆状的高正磁异常相吻合,负磁异常围绕正磁异常分布,表明该基性—超基性岩体为椭圆形的“盆状”岩体。同时通过重力剖面测量显示该岩体呈“岩盆”状产出,也佐证了岩盆的存在。地表露头为该“岩盆”浅部的表现,而钻孔中厚度不大的基性—超基性岩为其边缘的分支。但以往的钻孔布置在“岩盆”的边缘,没有揭露到“岩盆”中心深部的岩体和底部矿体。由于钻孔资料有限,目前还无法确定岩体的最大深度,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20-23]。

4.1.2 金矿找矿前景

矿区已发现的5条含金构造蚀变带规模较大,具有一定规模,拣块样显示品位较高,槽探初步揭露圈定了17条金矿(化)体,工程控制程度低,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1∶2.5万地球化学测量在矿区圈定的6处金综合异常未进行检查,且发现的含金构造蚀变带无金异常显示,预示区内具有较好的金找矿前景,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扩大构造蚀变带规模,发现新的矿化带矿(化)体[20,22]。

4.2 找矿方向

4.2.1 铜镍矿找矿方向

以往针对Ⅰ号岩体施工了一个钻孔(2012ZK01)进行深部探索,746.17 m终孔时仍未穿透辉橄岩,该钻孔往深部硫化物增多,Ni含量明显升高,另有较好的磁异常(M6)相对应,同时通过向上延拓处理,发现该岩体埋深较大,南东倾斜,说明其深部还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通过以往的工作成果分析认为,Ⅱ号、Ⅲ号岩体为一多期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从联合钻孔柱状图和勘探线剖面图来看,Ⅱ号、Ⅲ号岩体在空间上为一板状地质体,超镁铁质岩与镁铁质岩大体上相互交替出现,表现出较明显的分带特征,具有向SSW倾斜的趋势。Ⅱ号岩体也表现出相同的产状特征与侧伏趋势。从NW往SE方向岩体延深深度逐渐变大,地表出露的矿化辉橄岩也向深部延伸,见矿位置也逐渐加深(图6、图7)。通过勘探线(32号线、24号线、16号线、8号线、0号线与7号线)剖面图可以清晰看出含矿岩体表现出明显的向SE方向侧伏的趋势,形似“扁担”状的地质体,沿侧伏方向岩体延深很大,而倾向延深长度较小,表明岩浆从SE方向的深部沿着“扁担”往NW方向的浅部上涌,与岩体表现出的由NW方向的高强正异常向SE方向的低缓负异常过渡的磁异常特征相吻合。依据含矿岩体向SE侧伏的事实,深部钻孔钻探重心应为岩体的侧伏方向的深部,并探索深部可能存在的与“扁担”状含矿岩体相连的较大含矿超基性岩体,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Ⅳ号岩体西北部的辉长岩中新发现了铜镍矿化体1条,长约200 m,真厚度6.37 m,Cu平均品位0.18%、Ni平均品位0.13%,岩石中见有少量孔雀石化。该岩体位于M9高磁异常边部,ΔT极大值约700 nT,推测深部存在含矿超基性岩体,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区内圈定了Ⅲ号岩体南东侧伏段以及Ⅳ、Ⅰ号岩体“岩盆”中心3处靶区,如果进一步验证,有望取得较好的成果(图 8)[20,23]。

4.2.2 金矿找矿方向

对已有5条含金构造蚀变带,17条矿(化)体进行详细的揭露控制,可以圈定矿(化)体,扩大矿化带矿(化)体的规模,找矿效果会很突出;对圈定的6处1∶2.5万地球化学金综合异常进行查证,确定成矿有利地段,圈定矿化带矿(化)体,可以有效地扩大金矿的找矿前景[20,23]。

4.3 两期矿化重要的找矿意义

矿区内2015年发现了金矿,圈定了2条规模较大的含金构造蚀变带,发现了4条高品位金矿体;2020年普查工作又扩大了原含金构造蚀变带的规模,新发现了3条含金构造蚀变带,新发现了6条高品位金矿体和7条金矿化体,工作程度仍较低,矿区内寻找金矿的前景较大。前人在该成矿带邻区新疆范围内发现了祥云金矿、盘龙沟金矿、太平沟金矿、太平沟西金矿等成型金矿,在青海境内也发现了牛鼻子梁西金矿点,为该区找矿提供了借鉴,预示着矿区金矿找矿前景较好,如果金矿找矿取得突破,则可以更好地带动铜镍矿的找矿工作。

2009年发现了牛鼻梁铜镍矿化,对铜镍矿进行了预普查和研究,由于找矿未取得重大突破,规模较小,投资中断,导致后续的勘查工作未能有效开展;2020年普查工作限于工作量和工作程度,对区内铜铜矿的找矿潜力未能进行准确评价。基于以上分析,矿区铜镍矿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应进一步开展铜镍矿找矿工作,有望取得更显著的找矿效果。

5 结 论

(1)矿区内存在两期矿化作用,早期是受晚泥盆世超基性岩控制的典型岩浆熔离—贯入型铜镍矿化,晚期是受穿过岩体的EW向断裂控制的典型构造蚀变型金矿化,空间上铜镍矿化主要位于矿区南部,金矿化主要位于矿区北部,含金破碎带切穿泥盆纪基性岩体,成矿时间明显较晚,成矿后的断裂为破矿构造,对铜镍矿具有破坏作用,但对形成金矿有利,局部地段为含金构造蚀变带。

(2)矿区金矿找矿潜力较大,对已有含金构造蚀变带矿化体进行详细的揭露控制,可以圈定矿化体,扩大矿化带内矿化体的规模;1∶2.5万地球化学测量在矿区圈定了6处金综合异常未进行检查,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矿区铜镍矿的找矿潜力也较大,Ⅲ、Ⅳ、Ⅰ号岩体均有找矿潜力,其中Ⅲ号岩体为向南东端侧伏的“扁担”状岩体,倾向北,其南东侧伏段具有进一步扩大矿体规模的潜力,Ⅳ、Ⅰ号岩体均为“岩盆”状,钻探工程未能打到“岩盆”中心,布置一定量的钻探工作进行验证,有可能取得突破。

(3)区内两期矿化的发现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区内金矿和铜镍矿的矿化特征、找矿潜力和找矿方向,可以为该区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指明方向。金矿化的发现为区内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区内铜镍矿找矿提供了新的契机。

猜你喜欢
含金铜镍基性岩
复杂难处理含金物料高效回收技术研究及应用
降低铂钯精矿含金的生产实践
山东某含金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铜镍渣的胶凝活性研究
牡丹江地区侏罗纪砾岩型金矿特征浅析
美国北梅特铜镍铂矿床开发环评工作及启示
吉林省通化县四棚甸子地区铜镍成矿条件浅析
西准噶尔乌尔禾早二叠世中基性岩墙群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构造意义
新疆兴地Ⅱ号含铜镍杂岩体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物探方法在喀拉通克铜镍矿外围G21异常区的找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