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med 等速运动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8-11 05:29:50陈丽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偏瘫溶栓肢体

陈丽萍

(东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东台 224200)

急性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血管梗死或坏死引起脑部血流灌注不足,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引发偏瘫。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因下肢功能障碍,影响平衡及步行能力,极易发生跌倒,不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影响其正常生活,不利于患者康复[1]。为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临床多在患者溶栓治疗结束后安排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受患者肌力下降、肢体控制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常规的肢体锻炼、步态训练等难以精准控制强度,康复效果与安全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2]。 MOTOmed 等速运动是利用等速测试训练仪进行循序渐进训练的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训练数据反馈结果,调整训练频率、强度,有利于提高其肢体协调性和肢体功能,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基于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分析MOTOmed 等速运动训练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0 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满足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4];(2)存在一侧上、下肢运动障碍;(3)年龄20~85 岁之间;(4)病情、生命体征稳定;(5)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具有静脉溶栓治疗禁忌证者;(2)原发性肢体功能障碍者;(3)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照患者入院年份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 例。对照组中有男性19 例,女性21 例;年龄56~83 岁,平均年龄(71.00±7.59)岁。 观察组中有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龄52~85 岁,平均年龄(71.40±9.27)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降压、控制血糖、降血脂等,同时进行溶栓治疗。 于溶栓治疗结束24 h 后测定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根据结果为其制定具体的康复训练计划。

对照组进行常规肢体功能锻炼。患者溶栓治疗后先进行关节训练,对其患侧关节进行被动屈曲、伸展活动,每个关节活动10~20 次为1 组,每次1~3 组,每日2 次。患者病情改善后可指导其主动进行患侧肢体屈伸、外展、内旋等活动。 若患者耐受程度较好,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尝试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如半桥抬臀、抗阻夹腿、翘腿摆髋等,后练习缓慢起坐与床旁坐,逐渐过渡至床下活动,每日2~3 次,每次30 min。待患者可下床后,可逐步开展步态训练,包括向前行走后转身、交叉步行、平衡杠内行走、上下楼梯等,每日2 次,每次15~30 min。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MOTOmed 等速运动训练。 使用MOTOmed viva 2 型肢体康复训练设备 (RECK-Technik GmbH & Co.KG, 国械注进20172261452),治疗时机为患者肌力初步恢复后。(1)上肢训练:治疗时患者端正坐好,身体放松,调节座椅与机头角度为0°,将患者肘关节放在支架上固定,伸直后,嘱患者用手操作纵杆进行等速肌力训练。 体位设置为肘伸直0°, 肘关节活动范围100°内, 以向心60°/s、离心90°/s、向心120°/s,离心150°/s、向心180°/s、离心210°/s 的角速度进行训练。 之后进行躯干腰背部训练,取站立位,以向心30°/s、离心90°/s 的角速度进行训练。 上肢训练每组10 次,训练5 组为1 轮,每周训练5 轮。(2)下肢训练:首先利用屏幕显示自行车图标,让患者进行被动助力练习,尽可能延长训练时间。 而后通过双下肢运动力量分配界面,反馈肢体力量百分比,结合患者肌力设置不同阻力,使双下肢运动速度保持一致。 随着下肢力量的恢复,可进行对称训练,利用屏幕反馈,使双腿力量百分比尽量维持在50%左右。 下肢训练每日1 次, 每次20~30 min。MOTOmed 等速运动训练的强度以患者产生肌肉疲劳,但次日疲劳消失为宜。

两组患者均训练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下肢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评价时点为溶栓治疗后24 h 及训练1 个月后。 采用Fugl-Meyer 运动量表下肢功能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limb,FMA-L)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共7 个条目,满分34 分,分值越高提示下肢运动功能越好[5]。 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总分100 分,项目包括修饰、穿衣、洗澡、吃饭、床椅移动、大小便控制、步行、上下楼梯等10 个项目[6]。 完全自理:100 分;轻度依赖:61~99 分;中度依赖:41~60分;重度依赖:≤40 分。 评分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2)训练满意度:采用该院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训练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满意度=满意人数/该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比较

溶栓后24 h,两组患者的下肢FMA 评分及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比较[(±s),分]

?

2.2 两组患者训练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训练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训练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由于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累及神经,导致中枢神经对肢体丧失控制,进而发生偏瘫[7]。偏瘫带来的下肢运功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并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 因此有必要强化肢体功能锻炼,以重塑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8]。既往常规的肢体功能锻炼主要为被动训练、主动训练等, 但训练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患者状态的有效评估,难以精准控制训练强度,且难以平衡肌肉、神经的功能状态,康复效果不理想,且可能增加患者运动损伤的风险[9]。 MOTOmed 等速运动训练是一种全新的训练模式,近年来已逐渐应用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康复中, 并起到了较好效果。 采用MOTOmed 肢体康复训练设备进行训练, 运动速度相对稳定,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点上都能为肌肉提供适当的阻力,可使肌肉得到充分收缩,对提高肌力有明显作用[10]。 在训练过程中,还可将患者肌力强弱、肌肉长度变化等信息直接反馈到界面上,使患者及医护人员能够根据反馈信息控制训练强度,确保肌肉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始终承受最大阻力, 产生最大肌力,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FMA 评分及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OTOmed 等速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及自理能力。 原因在于,利用等速运动训练器械进行模式化、重复性、强制性的运动,可刺激大脑皮质功能重塑,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患者康复;还可进一步刺激机体的代偿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而观察组患者的训练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训练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原因在于,通过等速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减轻其思想包袱;同时还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消除患者顾虑。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静脉溶栓后进行MOTOmed 等速运动训练, 能够有效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并可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偏瘫溶栓肢体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