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妮
摘要:学生刚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问题。本文从心理课困境谈起,剖析原因,提出了突破心理课困境的设想,并结合课例阐述了自我探索心理课程的三类课型、三个阶段和三大技术。实践发现,自我探索心理课程能有效帮助学生探索内在自我,建立起稳定的自我,获得积极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心理课;自我探索;适应;心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1-0020-03
为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我校调整课程结构,面向全体学生,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以下简称“心理课”)。但随着心理课的实施,作为心理课任教师的我发现学生存在一系列接受性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我探索并尝试开发了自我探索课程,来解决学生对于心理课的接受性问题及拓展校本心理课程的内容。
一、困扰:课堂上的“三难”
(一)话题窄:说来说去都是成绩
受到高强度学习安排和外界高期望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一种自动化思维,就是对于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更多的是从学习层面出发。这致使他们的视域变窄,忽略了生活中其他精彩的事情,常常因为学习上的挫折而情绪崩溃,也导致主观幸福感下降。
例如,在四年级心理课的活动——寻找我的“有缘人”中,要求学生在活动单上写出本学期想要完成的小事,之后去寻找和自己有一样想法的同学并讨论。绝大多数学生在写完几件关于学习的事情之后,就和老师表示没有别的事情想做了。经老师提醒,学生才发现除了学习,还可以去关注交友、爱好等其他方面。在小学阶段,学习固然是最重要的任务,但是发现生活的多样性,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获得内心的丰富性,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要义。
(二)感受浅:谈来谈去只有情绪
“重感受,不重认知”是心理课的一大操作要领。在每次辅导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通常都会询问学生:“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有许多次,我得到学生的回应是“我很开心”或“我很难过”。也有学生回答“没有感受”。这样的回答不仅让师生的交流停留在浅层,无法深入,导致辅导效果不理想,也让设计活动的教师有了挫败感。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原因:活动设计体验性不够强,学生没有深入参与;辅导氛围安全感不足,学生表达有阻抗;教师缺少技术性引导,学生无法做到具体化。若是这样的现象不改变,只会让心理课陷入恶性循环:学生不爱说,老师上得累,辅导效果差。
(三)心态躁:管来管去还是吵闹
心理课注重活动体验,讲究“动感第一”,但是小学生原本就活泼好动,碰上活动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加之学生对心理教师没有如班主任或者主课老师的那般敬畏,心理课上往往会出现学生随意走动或说话等状况,课堂常常失去控制。这样一来,不想参与活动的学生愈发随意,而想参与活动的学生却没法投入,学生心态浮躁,教师上课情绪也受影响,心理课辅导效果大打折扣。
心理课堂上出现这样的“三难”,究其本质,可理解为学生对于内在压抑的释放。因平时紧张的学习生活,以及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权威压力,学生缺乏一个在学校自由释放和证明自己的契机,而心理课氛围宽松,没有成绩束缚,恰好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因此刚刚接触心理课的学生就会出现上述三种状况,利用不恰当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同时宣泄掉一部分消极情绪。当心理教师以同理之心看待学生这些表现时,就可以接纳學生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行为,进而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些困境,从而使心理课能真正使学生受益。
二、尝试:自我探索课程的实践
为了走出上述心理课的困境,在研究现有心理教材、立足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尝试在学校四年级段中开展了自我探索心理课程。自我探索课程融合在常规的心理课中,以自然体验课、绘画畅想课和戏剧表演课三类课型为主,课堂环节包括冥想、创作、分享三个阶段,主要运用参与性技术中的倾听、提问和具体化三大技术,帮助学生探索内在自我,建立稳定内在,获得积极的生命意义。
(一)三种课型的基本内容
1.自然体验课——建立与世界的联结
自然体验课将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树作为心理课素材,让学生去触摸、感受,在寻找与自己匹配的自然物中,建立起自己与外在世界的联结,从而感受每一种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如在“落叶与我”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寻找校园里能代表自己的一片落叶,并将它带回到自己的教室中,与他人分享。有学生找了一片有不少小洞的落叶,并且分享道:“我找这片叶子代表我,是因为这片叶子上的小洞,我把它看成我身上的缺点。”我问这个学生:“那你为何不换一片没有洞的叶子呢?”“没有洞的叶子就不是我了,因为有这些缺点,这才是特殊的我。”在寻找适合的叶子的过程中,学生接纳了自己缺点的存在,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2.绘画畅想课——建立与内在的联结
绘画畅想课利用心理绘画的形式,结合心理投射理论,将潜意识的内容具象化,深入体验自己的感受,观照内在,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起联结。如在“曼陀罗减压之旅”活动中,我让学生将压力事件想象成曼陀罗的形状,在安全安静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画出属于自己的曼陀罗图形。绘画本身就具有减压的作用,在画的过程中,也是让自己去接纳这些事情,避免消极回避。之后给自己的曼陀罗涂上喜欢的颜色,预示着自己有能力去转变压力,找回内心的力量。在活动的分享环节,有学生表示在画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因为可以完全跟着自己的想法去创造。
3.戏剧表演课——建立与生活的联结
戏剧表演课是基于心理剧理论,以学生的生活事件为内容,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表演和分享,形成认知碰撞,讨论问题解决之法。学生是天生的演员,他们可能会回避讨论自己的事情,却热衷于表演,而且同伴的表演更能激发起讨论的欲望,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如在“当冲突发生时”一课中,我让学生表演冲突发生时的情景。学生在分享中说道:“虽然只是演的,但是很生气。”作为旁观者的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着急但又无奈的情绪。通过表演,学生真实体会到了情境中人物的所想所感。讨论完方法后,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加以运用,加强了辅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