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素,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人类天生适合素食”的观点广为流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文章通过比较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以及人的解剖构造和生理功能,得出结论,“人的构造更适合素食”。理由:①人的牙齿和颚骨适合磨碎素食,而非撕裂肉食;②人的唾液是弱碱性,较难溶解肉;③人和草食动物的肠道很长,适合慢慢吸收不易腐烂的素食,而肉食动物的肠道又短又直,可快速消化肉,在肉腐烂前排出。肉的残渣在人的肠道中会产生毒素。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表示,通过比较人类与草食和肉食动物的生理结构来说明“人类更适合素食”并不科学。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草食动物一般有强大的咀嚼肌、耐磨性更强的臼齿,而人的臼齿耐磨度、更换情况与它们差异很大。第二,人类的小肠和身高的比值明显低于草食动物。人类的肠道将近9米,与身高的比值为5,而多数食草动物的肠道是身长的9倍左右,食肉动物的肠道一般是身长的2~6倍。从这个指标来看,人类更偏向肉食动物。第三,人类胃液平时的pH值在2以下,进食后也很难到草食动物的4。第四,典型的草食动物,通常都有多个胃,或者有发达的盲肠,而人类只有一个胃,盲肠也不发达。
其实,按照哺乳动物食性而言,食肉和食草不是非此即彼,因为还有杂食性动物,人就是杂食性动物。动物在自然环境下会本能地从新的食物当中选取能满足自己营养需求的食物,并且,饮食取向也不一定仅由生理结构决定,比如大熊猫原本是杂食性动物,但目前已经变成爱吃竹子的“素食”动物。此外,食草的哺乳动物往往需要“一刻不停”地进食,觅食和进食的时间大大增加,这直接导致其用于社交的时间少于吃肉的同类,就无法像人类祖先一样发展,因此,吃素并不是进化,肉食杂食才是。
相较四处觅食欠缺资源的古猿、古人类,经历了漫长历史的现代人类,已经通过量产获得充足的食物,还能對食物进行各种加工和调配,人类的目标更多存在于,如何高效满足营养需求,并且吃得更健康更好。从营养角度来说,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含有大量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比如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过,这些食物很多现代人吃得太多了。过犹不及,其中含有的不利成分,比如脂肪、胆固醇等,也就变成了“健康杀手”。所以,现代的膳食指南,主张人们增加饮食中的素食比重。
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9年度排名中,强调均衡全面的地中海饮食,连续3年被评为最佳综合饮食,此外,这种饮食模式也是最佳糖尿病饮食和最佳心脏健康饮食,并且和DASH饮食(控制高血压的饮食方法)并列最佳健康饮食第一。地中海饮食,以植物来源食物为主,但没有将任何一种食物排除在外,其中包括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并且建议每日适量摄入奶制品,一周吃至少两次鱼类,适当吃一些禽蛋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