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关于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1-08-10 07:26张苑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时间轴时空观念

张苑华

(深圳市西乡中学 广东·深圳 518100)

当前国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思想,在认知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对适应教学改革的教师们,具有借鉴的意义。建构主义的教学基本观点是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指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合作解决并构建知识概念和意义。因此,建构主义的一些学习理论能为课堂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而本文将要探讨的时空观念是当前中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是历史思维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和其它的核心素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下面是历史教学实践中,关于如何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一些思考与想法:

1 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建构学生时空观念的教学环境

1.1 “引导者”要看好“引路航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要从积极剖析初中历史课标开始,让课标确切地成为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引路航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大体分成四个层次,包括:(1)基本时间、空间概念的掌握,并熟悉课本里的地图及地图的注释。(2)熟悉具有时间特征的历史阶段名称。(3)能够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与相关的史实联系,并能加以描述与说明。(4)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评价人物及事件,并且能跨地理空间对同一时期的人物与事件进行横向比较、归纳并得出启示。

综上所述,课标对初中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要求包括宏观上、微观上的时空观,尤其是第3、4点要求,更明显体现对九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要求。但相信有许多历史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升到初三的学生中仍有相当比例的同学对基本时间、空间转换相当陌生。教师们需要在初三新授课时,再挤时间讲解一些基本的时空转换等基础知识。当然,这并不是初一、初二的历史教师们没有讲授这些知识与技能,而是这些知识没有得到周期性、有效的巩固或运用,因此并没有真正纳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里,这客观上也反映了中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需要连贯性与系统性。教师们可以通过大科组集体备课,整合校内外资源,制定细化到单元的教学计划;同时,平时三个年级的备课组保持沟通共享进度、共商教法,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不断调整出符合学情与课标要求的教学设计,这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对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历史时空方面的知识进行逐年整合。

1.2 “组织者”要看到“校内校外”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课堂秩序的维护、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需求合理地组织校园文化展览、文化艺术节活动、知识竞赛或者是社会实践活动,来创设有利于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环境。例如,初三世界史的教学前,安排学生看《大国崛起》和相关的书籍。在这样的知识初步的积累下,学生的思考才有基础知识作为依托。教师也才能在教学互动中,通过对话、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但是当学生质疑的内容会影响教学进程或与教学无关时,教师可以发挥课堂主导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将讨论方向有技巧地转向教学内容,可以将学生的质疑改为课后拓展,或肯定学生的思路并邀请学生进行课后进一步讨论。

2 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建构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主动探索、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当前的中学生在遇到时空跨度较大的练习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发生时空错乱、混淆知识点的情况。由此可见,这些学生的历史时空知识也是“教”出来的,没有“学”进去,没有将相关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更何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们总能感到学生的时空观念的培养还是其它能力素养的培养,都与自己的既定目标有所差距。下面将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关于上述问题的一些想法。

第一,要创新教学方法,便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每个班都有相当比例的同学出现基本时空概念混淆,如公元前后混淆、时间计算出错和民国时间换算出错等问题。如当材料连续几道小题涉及诸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学生极易出现时间混淆误判的情况。包括学生在初三阶段涉及世界史的学习也是一样,每一单元、每一主题都有时间轴的情况下,缺乏真正意义上学生自主构建的知识体系,这是学生频繁出现混淆与出错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时空框架,并设置教学情境与探究问题,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并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例如,当学生反映说每个单元都有时间轴,有点记乱了。此时,可以进行一些教学创新,例如将世界史课程中的所有时间轴调整为“母子图”,如下:

这里的世界史的时间轴“母图”是固定的,从中分出若干子图,如“世近A:走向近代(第13-16课)”“世近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19课)”,看教学需求作进一步调整。这样给学生一个大时间框架,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就能逐步将时间、地点与事件整合进母子图里,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时空框架,这也有利于进行宏观的历史教学。在教师进行单元教学时,学生也能直观看到目前所学的知识点在母图中的大概位置,例如当讲到“世近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为了教学需求,也会标出部分“世近A”的内容,既能作为知识点的回顾与联系,学生也能较清晰感知事件时间的前后顺序与联系。

第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要从学生出发,要注意合理性。

(1)在备课环节,要反复思考教学情境设置的合理性。如通过假设的人物经历让学生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或虚构故事情节去激情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或通过网站下载的视频去进行教学补充时,老师都必须持有谨慎的历史态度去分析材料的合理性,否则创设的情境存在问题,将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环节,进而影响学生知识的构建与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教学情境的设置也要了解学情。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和设置的自主学习环节,需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来设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索或交流,并适当进行引导。最后,合理的情境创设,能有效通过认知的冲突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同化,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2)教师应在学生活动或自主学习前给予引导。例如在时间跨度大的专题教学中,设置时间轴的制作环节,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前,讲解制作的目的、时间轴存在的逻辑关系等。举个例子,比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的侵略、抗争与探索历程专题时,教师就要去引导学生怎么利用时间轴的上下两部分对相关的事件进行归纳整合,例如从国内外角度、政治经济角度、或正反面影响角度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能力,有利于相关历史时空线索的整合;同时,也避免学生割裂看待事件,教会学生如何从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对相关事件进行串联与整合。

(3)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的。这是对历史教师团队的合作、教师的教学耐心与细心的考验。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地图来归纳叙述东西向的探索历程;通过在地图上旅行来讲解探索历程,训练学生的时空思维;或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与家国情怀,具体的操作得看自身的教情与学情。但是史料的选择与练习环节的设置,确实需要教师及其备课组进行合理设置,因为现成的练习资料未必合乎教学需要与学情现状。这一环节,备课组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备课资源、互相听课研讨,整合校内和课外资源。甚至可以将研讨出的成果具化成课件、学案、练习等,再通过反思与验证合成校本教材,是提高学生的时空观等核心素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其次,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的思考与展示思路的时间,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有些老师觉得还有一些因素影响到学生的时空观念的培养与知识框架的构建。但教师就是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习的存在。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管是尽一己之力还是联合团队之力,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教学中寻找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跟进学生的“学”与获得学生的反馈,并进行反思与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的效率,才能总结出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最后,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应对考试,它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一个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环节,因此,培养过程应该贯彻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是直接地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例如,现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环节、历史与地理科组合作举办学生竞赛活动或研究活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作业等形式,都能服务于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至于怎样去运用以及探索新的方案,都需要教师们的思考与主动探索。

猜你喜欢
时间轴时空观念
时间轴上二阶非线性非自治延迟动力系统的振动性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镜中的时空穿梭
时间轴里的“共和国记忆”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健康观念治疗
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