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海标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护理工作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重中之重,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随着健康中国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健康格外重视,医院、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护理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高度重视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深入分析影响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真实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为我国护理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职业道德是指职业或岗位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判断相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护理活动的效果和服务的先进水平,体现了护理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因此,职业道德是护理专业职业技能的核心和基础。在护理专业,职业道德修养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对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学校1247名在校护理专业学生、628名毕业一年后学生、近45家实习医院、30多名护理专业教师以及部分患者的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学生对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职业道德课程的实践环节、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等方面认可度不高。具体如下表所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如表 1、表 2):
表1
表2
学校无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只是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大二第二学期的《护理管理》课中讲授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授课教师都是校内老师,基本上按教材内容讲课,授课内容更新慢、教学案例不丰富,仍停留在80、90年代的事迹解读。职业道德课程内容要结合时代主题,符合现在00后学生的性格特点,特别是疫情背景下,无数医护人员面对汹涌的疫情,主动请战、勇敢“逆行”,以生命的名义,用爱心的行动,舍小家为大家,紧急驰援疫情防控斗争的第一线,是职业道德教育最好的教科书。
目前学校在讲授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时,仍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PPT讲课,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参与性、缺少课堂互动。我们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任课教师通过案例与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相结合,构建新型的课程内容体系。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扮演教学案例中的人物,再现案例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职业道德课程教堂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我们在课堂授课环节,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点,不能满足只讲清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感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学生本人、社会对护士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大多数人只是把护士定义为医院医生的助手,认为护理工作比较简单,不需要很专业的技能,只要会打针、会发药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关系到医患关系。
另一个,在护理工作强度、日常考核等方面,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护士都觉得日常工作强度大,要三班倒,特别是晚班,一旦碰到抢救会更加忙碌。平时工作中业务知识的考核频繁,有周讲课、月考评、继续教育学分等要求,还有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要求。
从学生、用人单位、任课教师的调查结果来看,54.3%的人员认为目前学校、医院对学生、护士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体系上不够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体系的健全、医学健康意识的增强,都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建立多层次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要推陈出新,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人文素养,强化对学生开展现代生命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新形势下的医德规范学习,让学生职业道德品质更具内在化。
教师在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过程中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育人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针对性、满足学生职业成长发展需求,使得专业课程与职业道德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学生是职业道德课程教育的主体,高校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才能确保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知晓哪些事项可以做,而且要做到极致,哪些事项不能做,是工作的高压线,一旦发生会导致丢掉工作,严重的会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日常学习、临床实习过程中,做到常提醒、常反思,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护理人才。
护理专业学生下临床实习是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的关键一步。临床实习阶段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众多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改变、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高校要加强和实习单位的联系,就实习期间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选拔、临床实习考评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要求。实习带教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快适应角色转换,督促学生在实习阶段提高护理工作的价值观念,坚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
高校要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倡导“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职业精神新要求,围绕“仁心”“仁爱”“仁术”的理念,营造积极向上、崇尚医德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新生始业教育的“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新生第一课,百名院长、专家的“四百讲堂”,“5.12”护士节授帽仪式,医学生宣誓、“医路健行”志愿服务等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护士职业道德搭建教育平台,使同学们在无形中做到了护士职业道德的内化。
鉴于医疗卫生职业的特殊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建构一套适合医学生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机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确定考核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从思想水平、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明素养等教育效果来设置观测点。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注重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学院内形成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护士是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改大局中的主要贡献者,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得她们能以仁爱之心,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这对改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