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外体育文化反思与架构探索

2021-08-10 06:42王贵仓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课外体育

王贵仓

引言

我国青少年七至二十四岁在学校度过,其身体素质的高低、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更多受学校体育的影响。当提到学校体育,体育课似乎成了学校体育的代名词,学校课外体育始终被忽视。随着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国内外的课外体育发展情况,学校课外体育文化氛围不足成为广泛的共识。但就如何构建学校课外体育文化并未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本文在了解国内外学校课外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文化,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进行反思,从中国节日文化的视角对学校课外体育文化发展进行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进行架构。

1 我国学校课外体育发展反思

学校课外体育与课外体育不同,课外体育指体育行为为主体在体育课之外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学校课外体育则是学校和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外时间,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由于其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相比课外体育更有助于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文化整体作用,实现学校体育价值。

1.1 我国学校课外体育物质层面发展反思

1.1.1 体育场地空间不足发展不均

据《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2019)》显示,全国体育场地面积25.94亿平方米,田径场地16.10万个占总面积的37%;游泳场地2.44万个占总面积的2%;足球场地8.76万个占总面积的9.56%、篮球场地90.36万个占总面积的20.97%、排球场地8.2万个占总面积的1.08%、乒乓球场地69.69万个占总面积的1.81%、羽毛球场地16.61万个占总面积的1.31%。冰雪运动场地1133个占总面积的1.89%;体育健身场地89.81万个占总面积的17.73%。

球类和田径占了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游泳和冰雪场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少。球类场地中篮球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最多,排球和羽毛球场地数量和面积最少,各类体育场馆发展不均见图一。

图一 我国各类体育场地面积占比

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全国民用场地面积,城镇占68.60%,乡村占31.40%,城乡体育场地分布不均衡。全国各类系统体育场地面积占比中,体育系统占4.79%;教育系统占53.01%;军队系统占2.16%;其他系统占40.03%。管理学校体育发展的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占据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一半以上见图二。

图二 我国各系统体育场地面积占比

据《学校体育场地调查数据》和2012-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学校体育场地面积东部占44.62%,中部占31.63%,西部占23.75%。存在东、中、西发展不均现象。在2012年我国存在小学、中学和高中,体育场地器械不均现象,为实现小学、中学和高中体育场地器械均衡发展,国家以小学与中学作为体育资源配备重点。实现了近七年小学、初中和高中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和体育场(馆)面积达标率逐年增加。但总体上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和体育场(馆)面积距离实现100%达标率还有一定距离见图三。

图三 近7年小学、中学、高中体育器械配备与体育场(馆)面积达标比例

1995年至2018年人均场地面积从0.65平方米增长至1.86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增长了2.86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虽持续增加但距离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平方米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见图四。

图四 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曲线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城乡体育场地分布不均,各类体育场馆发展不均现象。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虽占据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一半以上,但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仍存在东、中、西地区发展不均;小学、中学、高中体育器械配备与体育场(馆)面积未全面达标。学生体育空间和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1.1.2 体育时间不足休息日成为 “ 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 盲区

时间是体育锻炼的前提,为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国家要求学校 “ 开足体育课 ” “ 落实大课间 ” “ 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 。据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专题调研中了解到: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平均开足率为95.39%,每天一小时锻炼活动平均落实比例为96.92%,大课间体育活动平均落实比例为92.83%。又由于教育制度和考试压力的影响,老师、学生和家长在价值观层面上唯分数论、唯大学论,部分学校没有开足体育课、落实大课间。在学校常常出现体育课给中、高考科目让路的,体育课似乎变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 “ 摆设 ” 。

据2013年 “ 学生体质健康相关行为调查 ” 和2015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了解到:学生在放学后,70%以上的学生不会参加户外体育锻炼,93%以上的家长反对中小学生放学后离家与同学玩耍只有12%的学生在休息日参加体育活动,其中只有39%累计时间在1小时以上,本为学生提供休息、娱乐的双休日被各种补习班占据,双休日变成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开展 “ 学生每日锻炼一小时 ” 的时间盲区。

1.1.3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单一缺少趣味

为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学校课外体育内容从单纯的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为早操、课间操、课外班级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多形式。但是许多学校开设的早操内容为跑步。课间操为广播体操,武术操、健美操等闭合性的操类运动。其优势在于易教学,易组织管理。其缺点是运动量小缺少趣味性,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微乎其微。虽然春、秋季举行的运动会、 “ 阳光体育活动比赛 ” 等,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是开设次数少、时间短。并且比赛内容多为传统的田径类项目,竞技性较强,趣味性不足,普通学生参与率低,成为少数学生的盛会。

1.2 学校课外体育精神层面反思

1.2.1 体育精神标识缺失

由于多元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文化逐渐多元化。 “ 实证主义 ” 思想意图运用科学的理性解释校园体育文化,把心率、运动负荷等作为衡量体育的标准化范式但忽视了对 “ 人性 ” 的文化认同与思考。如今00后成为青少年的主力军,他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享乐,而更多追求精神方面,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他人的认可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然而家长和老师仍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定位学生的成长需求,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和体育行为的培养,缺少了敢于拼搏、不怕失败、尊重规则、团结进取、互帮互助的精神浇灌。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学校课外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精神的培养,积极鼓励青少年参与合作性的集体性运动,培养青少年尊重规则、尊重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发挥个人作用体现个人价值,与同伴一起通过努力,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和承担失败后的痛苦,塑造了美国的 “ 肌肉文化 ” 、日本的 “ 剑道文化 ” 符号。追溯历史,我国作为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家,对青少年精神的培养需构建多元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特有的精神文化符号,向青少年传递敢于拼搏、不怕失败、尊重规则、团结进取、互帮互助的精神。

1.3 学校课外体育制度层面反思

1.3.1 政策发展反思

学校课外体育考核具体措施缺失。纵观我国1949年至2019年学校体育发展政策。学校课外体育内容方面:政策要求:学校体育要每天坚持做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并且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在学校课外体育时间方面:政策要求学校开足大课间,每天让学生参与1小时的体育锻炼。为了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国家制定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落实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的意见》从法律制度层面进一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良性开展。在学校体育开展考核方面:2019年《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要求将 “ 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小时) ” 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

虽然通过多种方式确保了 “ 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 但是这1小时包括了体育课和学校课外体育,体育课尚能依据体育课程标准评价,但是学校课外体育开展状况如何评价?其具体措施相对缺乏。

1.3.2 政府管理反思

政府管理从纵向向横向转变。政府对学校教育的管理主要采用由上至下的 “ 纵向 ” 管理模式,依次通过国家教育部下发文件经省教育局、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下达学校由学校执行,一切由政府包办。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结合本国国情积极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在2016年《体育发展 “ 十三五规划 ” 》指出要加快供给侧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传统的纵向垂直管理模式向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良性互动、共同合作的横向管理模式发展。

面对国家推行的供给侧改革,上海、北京、长沙、武汉等一线城市积极探索。以北京市政府购买青少年课外体育服务实践为例。北京市政府在 “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组织、学生自愿 ” 的原则下构建了 “ 1+3+N ” 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体育俱乐部形式、政社合作形式、社区教育形式和校与校 “ 结对子 ” 形式。2015年北京市又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5万余名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委托给社会组织,开创了 “ 政府购买+互联网+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 ” 新模式。政府的角色从管理者变成了资金提供者、监管者;社会组织为治理者、服务者,节约了公共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形成了政府监管横向合作模式。北京的成功经验向我们证明了,政府监管 “ 购买服务 ” , “ 横向合作 ” 的方式将成为促进青少年体育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

1.3.3 学校管理反思

学校课外体育形式主义严重。自1964年学校体育实行 “ 两课 ” “ 两操 ” 以来早操和课间操构成了学校课外体育的固有内容,其中早操为晨跑,课间操为广播体操,形成了学校策划安排,教师组织管理的模式。近年来随着特色体育学校的发展,一些学校与体育教师,从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出发,定位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将交际舞、武术操、健美操和流行舞蹈等引进学校,看似充满特色的学校体育,使得如今的体育课变成为了舞蹈课、广播体操课和武术操课等,大课间则成为体育课学习成功的展示舞台。学校体育背离了提升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初衷,使 “ 阳光体育运动 ” 、 “ 每天锻炼一小时 ” 等体育政策只流于形式。

管理固化,体育教师人微言轻。学校管理呈垂直化的管理模式,校领导对学校内的一切事务具有决断权,出现了非体育专业的领导人根据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和他校开展经验,选择学校课外体育内容,定位学生需求。对其内容体育老师无权过问只能执行决定。体育教师作为体育事业一线工作者的是政策执行的终端环节。但是由于国家尚未建立合理的反馈通路,学校体育政策的制定者往往不能充分的听取体育一线教师的意见,出现体育一线教师失语现象。

2 节日文化视域下学校课外体育文化架构探索

2.1 学校课外体育物质层面搭构

2.1.1 学校课外体育空间的扩延

空间是学校课外体育开展的基础,面对我国学校课外体育存在场地空间不足,发展不均等现状。我们应尽充分现有体育空间资源,做好学校课外体育工作。

自《全民健身条例》颁布以来,公办与民办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陆续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充分地利用了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空间。为满足学校开展课外体育,占据我国体育场地面积44.82%的体育系统和其他系统也应该效仿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办法,将体育系统和其他系统的体育场地空间向学校学生开放,扩大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空间。

2.1.2 学校课外体育时间的搭构

时间是学校课外体育开展的前提。面对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时间不足,我们应该积极地将目光转移至 “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 的盲区 “ 休息日 ” 。休息日本是国家为青少年提供休息娱乐的时间,但是现在的休息日早已变成学习的第二课堂。学生在休息日毫无休息可言。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考虑将学校课外体育时间扩延到休息日,弥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足。

2.1.3 学校课外体育内容的搭构

面对学校课外体育内容的单一固化,毫无乐趣的现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经验,重视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协作性、充满乐趣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喜欢参与、主动参与,达到学生喜欢体育、热爱体育、终身体育的目的。

2.2 学校课外体育精神层面的搭构

2.2.1 学校课外体育文化 “ 符号 ” 搭构

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节日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有文化,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符号。从节日文化的视域出发,搭构属于中国特有的学校课外体育文化节,有利于构建敢于拼搏、不怕失败、尊重规则、团结进取、互帮互助的精神 “ 符号 ” 。

学校课外体育文化节的构建就如春节、端午节、劳动节等节日,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提起春节是家人的思念;提起端午节想起屈原;提起学校课外体育文化节,则想起敢于拼搏、不怕失败、尊重规则、团结进取、互帮互助的体育精神,

2.3 学校课外体育制度层面的搭构

2.3.1 政策支持

学校课外体育文化节只有政策的支持才能建立,休息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每天锻炼1小时的时间盲区,从政策法规上将休息日设置为学校课外体育文化节将有利于解决学校课外体育时间不足的问题,将学生从第二课堂解放出来。

2.3.2 政府监管扶持

根据北京市政府实践经验,可知学校课外体育文化节的举办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外包的形式,外包给体育俱乐部、高校、社区等社会组织或团体。政府变成资金提供者、监管者;社会组织变为治理者、服务者,学校、教师变为协助者、家长、学生变为参与者,共同合作开办学校课外体育节。

2.3.3 学校课外体育文化节组织与评价模式搭构

承办方为学校课外体育节策划内容并组织管理,学校提供场地创造参与环境,体育教师以体育家庭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参与,学生家长受邀来校观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然后以学生、家长和体育教师为评价主体。学生和学生家长为政府提供参与满意度的回馈,体育教师对运动量、运动时间等做出相对应的评价。由政府整合反馈与评价,给出社会组织服务满意等级支付资金。形成了政府监管;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评价;社会组织服务的评价模式。

结语

学校课外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休息日构建为学校课外体育文化节,将是创建我国特有学校课外体育文化 “ 符号 ” ,丰富学校课外体育精神内涵,转变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解决学校课外体育时间不足的重要路径。总结学校课外体育发展的经验,学校课外体育文化节的搭构必须要以政策支持为前提,政府监管投资为保障,利用学校课外体育文化节外包的形式,让社会组织对学校课外体育内容进行策划管理;再由学校与体育教师创造参与环境;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并评价反馈的方式进行。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课外体育
中国运动员2021年获67个世界冠军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和对策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励展携手中国体育场馆协会推出全新体育场地展,打造体育产业行业平台
我们的“体育梦”
取经之路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