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运动对大学生群体凝聚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1-08-10 06:42干敏智张松林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龙舟显著性凝聚力

干敏智,张松林

1 前言

龙舟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便已盛行,它是中国传统民俗和娱乐活动之一。目前普遍认可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1]。龙舟课程不仅有锻炼身体的价值,其团体配合、分工协作的特点也十分突出,实践操作性很强,而且凭借特色的水上运动环境对广大学生来说有一定吸引力。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群体凝聚力包括团结群体内部和协调其他群体间关系[2],提升群体凝聚力对培养提高群体凝聚力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适应社会有积极影响。目前高校龙舟课程开展有限,本研究以龙舟运动对大学生群体凝聚力影响进行实验,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目的传统民俗体育创新发展,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龙舟运动对大学生群体凝聚力影响。调查对象:龙舟课的3个班级(1男班19人,2女班50人,总样本69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文献检索搜集资料,符合主题 “ 龙舟 ” 并含 “ 凝聚力 ” 的文献仅4篇,探讨龙舟对学生凝聚力的影响的文献几乎没有,本文有一定创新性。

2.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马红宇[3]2004年修订的《运动中群体凝聚力问卷》,该量表由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致性和群体社交致性4个维度组成,9、14题为反向,共15题,经多次应用测量分析,具有良好信效度。课程前发放67份有效67份,课程后发放65份回收62份,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5.38%,符合要求。

2.2.3 实验法

在温州大学龙舟课堂进行实验,龙舟课程贯穿一学期的16周,每周2课时即上课时间90分钟。前三节课教基础技术,练习巩固后期再教授技术、战术、规则,以及起航、途中、冲刺等技巧,在实验前后对学生进行二次测试。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10整理数据,SPSS17.0软件对有效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课程前测和后测的群体凝聚力对比分析

将龙舟课程学员在课程前后所测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处理结果见表1,系统学完课程后,学员在凝聚力的4个维度上有 “ 群体社交吸引 ” 维度p<0.05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余3个维度均p<0.01具有明显显著性差异,在凝聚力总分上也具有明显显著性差异,说明龙舟课程对提高凝聚力各维度及其总体水平有明显积极作用,是一条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表1 课程前测和后测的群体凝聚力对比表

比较课程前后凝聚力各维度数据,由高到低进行分析:

群体任务致性是指成员在群体中对群体任务和目标共性的感知。龙舟是一项团体配合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定距离,而龙舟课程安排是这样的:技术教学与训练时学生是交叉组合的,在后期一个班级分为两艇竞争,一艇10-12人由学生自己成团组合,共同面临最终考核任务。在龙舟训练课上任务表现为水域往返练习,目标到达终点;在期末考核课上,任务目标为动作一致,节奏强烈,与鼓点合拍度较高。无论怀着 “ 学习技能 ” 还是 “ 得到学分 ” 的目的,在龙舟课程设置的有限性下,集体和个人利益一致,多数成员会分担责任、共同期待、积极奋斗目标,这样的一致性原则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成员的群体任务致性得分自然明显提升了,成员学会了分工协作,一致向目标前进。

群体社交吸引是指成员对自身在群体和成员之间被认可程度的感知。选择龙舟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有三两结伴选课的,但总体还是陌生人居多,成员之间缺乏交流,但课程前群体社交吸引得分良好,表明大学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时较有社交自信,对集体活动持比较积极的态度。龙舟课程后,该维度数据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这一方面可能与龙舟项目要求有关,龙舟动作节奏整齐划一,因而在划船过程中任何一个人动作错误或偷懒都非常明显,这给成员带来一定的压力,他们会主动或被动针对自身情况做出调整来适应团队的节奏,同时,龙舟在练习和考核时都需要组合,教师只对成团组合提出调动建议,学生掌握分配工作的主动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员之间互助交流,为完成任务沟通探讨,并在取得成绩时获得成就感,满足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交往时多为内敛含蓄,不会特别明显表达喜爱或依依不舍的感情,这可能是成员对被群体认可程度的感知在课程后没有达到明显显著性差异的原因。

群体社交致性是指成员在和群体及成员之间交往过程中对共性的感知。选择龙舟课程的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专业,但都是温州大学大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相似性。龙舟运动的职责结构非常清晰,鼓手和舵手被赋予众人的信任,众人需要合力完成任务,开发潜能。课程持续一个学期,学生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交换想法感悟,激发共鸣,又在教师布置任务和分组竞争的压力下共同奋斗,培养出了默契,形成了归属感。经历得越多,学生们发现互相之间相似点也增多,这也就是课后的群体社交致性相比课前的有明显显著性差异的原因了。鲜活的记忆不会褪色,许多学生也会选择在课余时间与课上的好朋友维系感情,在询问中,男生会和好朋友一起打篮球、聚会,女生更倾向于聊天逛街。

群体任务吸引是指成员对群体任务和目标吸引力的感知,感知程度越高越能促使成员投入努力。龙舟是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从小便从书上看到端午节赛龙舟,但学生却没有接触过,因此,龙舟对大学生而言是一项新颖独特的运动,且龙舟运动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艇上操作练习动作,相较于理论更有趣,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正是强实践性,大学生在完成团体任务的过程中,个人必须付出努力,新学的基础技术需要反复纠正练习才能形成肌肉记忆;水域往返练习时需要调整节奏来适应团队,上肢也得到了锻炼……没有努力播种就得不到收获的果实。而已经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团队成员便更加渴望成功的喜悦,团体任务对他们而言更具吸引力,反过来又投入更多努力。

综上所述,龙舟课程促使大学生相遇相知,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方向,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分工协作、团队配合,从而提升了凝聚力水平,为今后适应新环境克服新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不同性别在课程前后测的群体凝聚力对比分析

从表2数据看出,课程后群体凝聚力各维度及其总分数据均高于课程前的数据,表明龙舟课程在对提高大学生群体凝聚力各维度及总分的数据有一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前男生在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2个维度的得分数据高于女生的得分数据,在课程后又增加了群体任务致性维度,即3个维度的得分数据高于女生的得分数据,说明男生更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愿意在集体中展现自己并结交伙伴,可能与男生性格更外向坦率有关,龙舟课程提高了男生的群体任务致性数据,是因为在竞争压力下激发了男生的荣誉感,课程后的男生相较于女生,更愿意投入时间奋斗来提升自我、完成任务,对自我认知更清晰,对身处的团队认同感更高,并且对于胜利的渴望即求胜欲和荣誉感更强烈。课程后,女生在群体社交致性维度和总分上得分数据仍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在团队相处中较和谐,龙舟课程促进大学生交往沟通,而女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得更为融洽亲密,可能与男生倾向个人独立,女生喜爱结伴而行有关,同时,女生的群体凝聚力总体数据表现略优于男生的总体数据。

对不同性别在龙舟课程前后的群体凝聚力各维度和总分进行T检验,得出无论在课程前测还是课程后测,男女生在群体凝聚力4个维度及总分上比较,全都p>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不同性别在群体凝聚力维度和总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龙舟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群体凝聚力各维度及其总分数值,且对不同性别在群体凝聚力的提高方向上有数据上的差异,但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龙舟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群体凝聚力各维度及总体水平有积极作用。龙舟课程后,大学生在 “ 群体社交吸引 ” 维度上差异显著,在 “ 群体任务吸引 ” 、 “ 群体任务致性 ” 、 “ 群体社交致性 ” 3个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

2.龙舟课程对不同性别的群体凝聚力维度的影响有数据差异,但不同性别在群体凝聚力上没有显著差异。

4.2 建议

1.民俗体育龙舟的创新传承,高校龙舟教育还需要更多理论依据和实践成果。

2.本研究表明龙舟课程的大量实践互动对大学生群体凝聚力产生积极影响,有条件的地区可在高校推广龙舟文化,开设龙舟课程,激发传统体育活力,丰富课程内容,也助推龙舟在高校教育的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龙舟显著性凝聚力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龙舟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观云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说“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