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声乐课”

2021-08-09 06:25陆琳
艺术评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声乐学习音乐审美新媒体

陆琳

摘要:“新媒体”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已经熟悉到无法再熟悉,是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社交工具。相对比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新”不仅在于传播速度上,更在于传播内容的精准性和丰富性。从微信到微博,从抖音到小红书,新媒体利用其自身的优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同时,对声乐学习方式也带来了一些积极转变。

关键词:新媒体  声乐学习  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05

一、声乐学习的特殊性

声乐学习是一个看不到也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很抽象的学习状态,它既不是乐器,看得见也摸得到,也不是音乐史论,靠理解就能轻松搞定。声乐学习初期只能在老师示范演唱之后,对老师声音进行模仿,逐步理解歌唱的“管道”和“位置”。正是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对歌唱“管道”和“位置”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一段时间内要重复发声基础的练习,因此大部分声乐采取的是一对一这种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能直接发现歌唱中的问题,也能及时获得老师的指导进而解决问题,但是这种传统的声乐学习方式伴随而来的是学生时间和金钱上的大量消耗。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中的贺词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術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的推动着社会发展”。①新媒体作为互联网发展下的产物,为声乐学习者开辟了新的学习方式,从音乐慕课到微课,从微信订阅号到线上直播课等,音乐人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开拓创新。

二、网络资源丰富,提升声乐审美能力

(一)情感表达是提升音乐审美的灵魂

审美的本意是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声乐审美体现在演唱者能在声乐作品中发现和感受音乐的美,能通过歌声表现声乐作品美的能力。优秀的歌者拿到一首作品时,会先做好歌曲的案头工作,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学习和感受作品传递出的音乐情感,进而通过自身的理解精准处理声音和表达音乐情感。正如著名指挥家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曾说过:“任何一个学音乐的人,无论他在音乐上的演唱技能如何高超,若是缺少感情的表达,他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匠,匠人满街都是,而艺术家却在百万人中难找一个”。

《越人歌》是今年传唱度非常高的艺术歌曲,众多音乐大家在音乐会中都有精彩的诠释。全能型选手石倚洁老师演唱的版本,前半段深情娓娓道来,情感处理含蓄细致,后半段以高音的厚度和力度将歌曲推向上高潮,将自己对歌曲的感悟用声音完美的诠释出来;花腔女高音常思思老师演绎的版本,也是别具一格,羞涩的声音下流露出一丝丝的卑微情绪,表现了不一样的《越人歌》。中国歌舞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吴梦雪也在自己的抖音中与粉丝分享了《越人歌》的演唱处理,本身《越人歌》就是一首楚辞,在咬字上很有讲究,尤其是在演唱时“今夕何日兮”的“今”字,整首歌曲的音域其实不高,演唱起来是非常舒服的音区,但是作为歌曲开头的第一个字,已经到了全曲第二个高音,小字二组的d,直接咬“jin”的话,声音会很紧,空间感不强,造成整首歌曲的紧绷感。吴梦雪老师对此有详细讲解:先发“ji”随后再归韵到“n”上。笔者经过这样练习之后,发现确实声音会松很多,颇有收获。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的观点,音乐本身是没有感情和灵魂的客观存在,哀乐则是人被触动之后产生的情感。每位歌唱者的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对音乐的表达也不同,所以我们需要从歌曲不同的演绎中,感受歌者表达的不同情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妙。作为学习者,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供我们参考,但一定要有区分和创造的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技巧和感悟去演绎作品。

(二)聆听“线上音乐会”,增强音乐审美

除了学习理解歌曲的分析和处理之外,多聆听、欣赏也是增强音乐审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由于地域的限制,学习资源资源分配不均衡,许多声乐家的讲座和音乐会往往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频繁上演,但对于大多数非一线城市的声乐学生来说,不仅学习机会少了很多,音乐欣赏的积累也相对薄弱。

不同于现场讲座或音乐会,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线上音乐会”的形式既能节省时间和金钱成本,又能让更多的的声乐学习者们看到最顶级的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比如2020年7月第二届“深圳声乐季”以“歌唱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为主题,在腾讯视频客户端可以全程观看雷佳、廖昌永、幺红等著名声乐家的大师课以及经历层层选拔的参赛选手同台竞赛,精彩绝伦;2020年11月13日,著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黄英老师在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举办了名为“爱的时光”独唱音乐会;2020年12月22日10:00—22:00,国家大剧院举办了12小时不停歇的线上艺术节,并分别在抖音、腾讯视频、央视网等10多个新媒体平台直播……新媒体平台上展示的音乐会不仅仅带给声乐学习者许多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眼界的开放和审美的丰富。

(三)短视频中的视听盛宴

“抖音”由今日头条推出的一款短视频分享App,2016年9月正式上线,是一个专注于年轻人音乐短视频创作分享的社区平台,并迅速成为短视频行业中的黑马。

抖音App中有一位名为“张弛”,简介中特意注明“提高大众审美品味”的账号,这个账号每天都会分享优秀歌唱家的视频。最近他分享了谭盾大师耗时6年,以传颂千年的敦煌故事为背景演绎的《敦煌·慈悲颂》系列,其中上传了黄英老师演唱《慈悲的佛啊,您在哪里》、龚琳娜老师演唱的《心经》以及谭维维演唱的《遇知音》等,声乐学习者从这些视频中可以感受交响乐的大气磅礴和声音美妙的同时,似乎也听到了自远古而来的敦煌文化的回响。另外该账号还分享了许多年轻的声乐歌唱家比如星海音乐学院女中音歌唱家吴虹霓、28岁的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副教授张玫瑰、浙江音乐学院女高音博士卢思嘉、韩国青年男低音歌唱家吉炳文等等的声乐演绎视频,向我们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声乐使者,传递了年轻的声音,及时更新了我们对声乐学习的知识储备和认识。

三、“别样”课堂,参与感更强

新媒体的亮点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频的拍摄者和制作者,而抖音更是将这个亮点发挥到了极致。

(一)直播间里的声乐课

直播间里的声乐课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播老师给学生上课的过程,另外是通过软件视频连麦功能面对镜头上课。第一种形式声乐学习者在观看直播课程的同时,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自身声音的问题更清晰的去思考。在上课的过程中,思考是很重要的,学生专注于老师的授课,并不能及时的意识到声音的问题,因此在听别人上课的过程中更加能够体会到问题所在,之后避免在自己演唱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还可以更加了解歌曲的处理和技巧,相当于上了一节大师课。武汉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武汉音乐学院特聘全职声乐教授的王丹萍老师的抖音号有1337个抖音作品,38.3W粉丝,获得了171.2W个点赞(截止2021年1月)。王丹萍的1337个抖音作品中,80%是辅导学生处理声乐作品,涵盖了流行的、民族的和美声的不同形式。声乐学习者,通过对王丹萍抖音作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音乐水平。第一,观看者通过对比视频分享的音乐学院学生的声乐演唱实力,可以更精准明晰自身的演唱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上,从而充分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第二,观看者可以借鉴视频中学生们的演唱曲目,丰富自己的曲目量,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练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过王丹萍的视频作品,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学生在演唱时的问题,以及老师对声音问题的指导、对音乐情绪的处理直至作品较完美呈现的全过程,学习到统筹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

如果说第一种形式只是听别人上课不够过瘾的话,第二种形式可以增加参与感,让你在直播间大展歌喉。通过连麦可以与你心仪已久的老师学习,女高音歌唱家张家毓在她的抖音账号中写道:“如果你想迅速找到正确的歌唱位置和气息的搭配,瞬间解决圆润的高音,请关注抖音直播”,同时也备注了联系方式,可以提前约定时间进行线上声乐课,这无疑也是拉近了与大师学习的距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直播课,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方式,只思考不实践,那只是思想中学会了而已,但是只上课不思考,不会理解老师强调的重点,两种形式需要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进步。

(二)“合拍”演唱,最真实的虚拟体验

除了“教”怎样演唱之外,抖音技术团队开发了新的功能——“合拍”。“合拍”指的是与你喜欢的视频进行合作拍摄,首先选择喜欢的合拍视频,随后看到两个视频框,一个视频框在播放发布者原视频的同时,另一个视频框录制拍摄者自己的视频,两个视频框内视频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新视频。这个功能给这个虚拟中的App增加了真实的体验,增强了代入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歌队钢琴伴奏、青年钢琴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民族声乐艺术指导邓垚老师也是抖音中的音乐大户,他以风趣幽默的拍摄特点将艺术指导这个身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的抖音中有一个特别的系列——“和声的魅力”,通过他的伴奏猜出歌曲的名字,然后利用“合拍”这个功能,将自己的演唱和他的伴奏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首完整的歌曲。首先,这种形式的“合作”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和大师合作的机会在App上就可以实现,并且还可以获得老师的讲解,无疑是一个诱人的学习机会。其次,艺术指导对声乐演唱来说十分重要,优秀的艺术指导会将你的声乐与伴奏完美的融在一起,引导你更加细致的处理音乐。第三,这样合作的机会如果放到线下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新媒体为声乐学习者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拉近了学生们与自己眼中的声乐“大咖”和偶像的距离。

四、公众号学理论,支撑力更强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学习初期,技巧更多的是从实践中获取,但是随着学习深度的加强,必要的理论知识是艺术成长道路的必需品。新媒体的发展为声乐学习者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微信是一款超10亿人都在用的社交App,微信为用户提供聊天、朋友圈、微信支付、公众号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功能。其中声乐学习者可以通过公众号平台订阅“国家大剧院”“戴你唱歌”“声乐小窝”“爱MOOC”“古典音乐”等音乐公众号,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的学习。

自2020年3月份起,国家大剧院微信公众号推出经典艺术讲堂的线上课程,由吕思清、郎朗等一众大师精心讲解;《中国音乐教育》《歌唱艺术》《音乐研究》《音乐周刊》等音乐杂志期刊也开设了公众号推广音乐文章,让读者通过订阅号发送的推文,大概了解本期期刊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微信公众号“思乐阁”的标签是一个高端音乐传播平台,有品质的分享音乐干货,涵盖了从声乐交流群、艺术指导、名师指导以及大型音乐会的视频分享和最新的曲谱分享等方方面面,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声乐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与之相恰的交流平台。

“音乐名师大讲堂”是最近几年来做的非常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里除了每天的精选推文之外,有三个板块,分别是精品课程、特色项目以及咨询互动。精品课程中又分为作品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和音乐论文,对于音乐人来说论文阅读及文献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积累,这个平台搭配“荔枝微课”将论文写作分专业和类型录制为课程供需要的人选择,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专业对音乐论文写作的学习需求。

五、“线上”≠“线下”

尽管新媒体的发展给声乐学习者带来很多的优势和便利,但也不能将线上声乐课等同于线下的声乐课程。两者形式上完全不同,一个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依靠网络成就了丰富的资源,轻松高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学习针对性和回复及时性都得不到保证;传统的学习模式,虽然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同时享有学习的广度和宽度,但真实的体会学习的氛围对于声乐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线上线下的学习形式虽然完全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为声乐学习者传道授业解惑也。5G时代的到来,声乐学习的多元化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趨势,作为学生,我们在享受这些便利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分辨那些非专业、低俗的音乐平台和公众号。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将新媒体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线下实体空间教学认真结合到一起,在实践中体会声乐的抽象性,又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中历练自己的音乐素养,提升自我认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增强自己的音乐理论知识,利用这个时代赐予我们的便利,做最强声乐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周海宏.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郑依萌.自媒体公众号——音乐教育的新途径[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9年.

[3]李珊.关于“互联网+”音乐的思考与探索——基于音乐视角的考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6(01):73-78.

[4]崔艳梅.大众审美趣味现象分析——以抖音为例[J].大众文艺,2019(07):246-247.

猜你喜欢
声乐学习音乐审美新媒体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声乐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应对策略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声乐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浅谈声乐学习过程中哲学原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