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宁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逐渐深入,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相应的音乐学人才培养改革也要向更深层次探索,要开拓出更加符合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人才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使音乐文化事业蓬勃向前发展。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找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性”“基础性”“高素养”的突破口,为提高地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质量,达到质量与效率的统一。
关键词:地方高校 音乐学 创新人才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05
在当前强调素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学体系必须要进行快速的转型和改革,这其中音乐学专业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以及审美素养进行培育,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打造新型的人才创新体系,落实好教育教学模式转型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这种转型不仅要从理念意识角度进行优化,也要综合实际的教学应用实践进行创新。因此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建立在社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落实素质育人,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进一步提升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大环境背景
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及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并进行落实,并且结合我国各个领域的教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教学体系不仅要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要满足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而音乐学专业本身是与艺术领域有关的专业体系,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控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还需要构建完备的素质教育体系,让学生能够建立在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价值挖掘,“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思想,从而完善自我的思想意识,打造良好的音乐核心素养”,这已经成为了教育部以及音乐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研究对象。
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教育部全面推进了新文科建设,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截止到2020年1月,在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内,文科高校已经达到了1240所”,无论是办学数量还是在校学生,都占据了我国高校体系的半壁江山。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以文科建设理念为依据,打造新型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不仅是强国需要,也是进一步完善新文科思想体系和教学体系的重点研究课题。另外新文科建设和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一定的关联,新文科建设的主要内涵是通过以下两个角度实现的,首先是根据当前具备文科基础的专业,落实新内容和新内涵的解析,要求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增强专业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发展联系,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和改革,另一方面是建立在文科人才队伍培养的角度,以跨学科和跨专业为方向,突破原有文科人才的培养,能够进一步实现文理以及文科各专业体系之间的知识交互,这能够为文科人才拓展视野提供平台和空间,同时也能够为高校文科专业落实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奠定基础。
(二)政策背景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必须要将文艺队伍建设放在社会发展的主要位置,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极强影响力的文艺领军人物和文艺人才队伍,这表明了文艺已经成为当前人们价值观引导的主要要素,同时也是实现精神引领以及融媒体的重点环节,艺术家本身的业务水平以及思想水平是衡量其能力的关键,同时,学科素养也成为了衡量艺术家本身道德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当前的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艺术学科已经成为了新文科板块中的组成部分,它成为承载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元素”。而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又是艺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在当前的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增强高校音乐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在地方高校本身发展特点和优势的角度,落实教学模式以及教学体系的转型,不仅能够为音乐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也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音乐领域的人才创新。
二、音乐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
培养定位主要以当前的教学目标为准,从传统的教学角度来讲,地方高校在落实这一学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提升学生的专业音乐理论知识,提升其基本功水平的同时,要确保学生能够了解音乐领域的相关表演和实践技能,又能够让学生通过音樂所体现的时代、文学内涵、哲学思想、教化意义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提升,而建立在新文科背景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的教学改革为依据,艺术领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也需要进行拓展,新文科发展的最核心本质是实现跨学科的知识重组和交叉,打破原有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网络智能技术之间的屏障,进一步推动音乐专业领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推进音乐专业学生与整体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打造具有我国特色和地方高校本土特色的新学科。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学科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要建立在原有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还需要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打造跨专业和跨文化的教学体系,从多个角度激发多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共同为音乐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拓展提供保障,构建综合性的音乐人才培养体系”,这样才能符合当前的教学目标和改革需求。
三、音乐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一)落实好专业体系的优化
随着音乐学专业的教学价值不断提升,当前伴随着教学改革,高校的音乐教学体系也在进行着优化,原有的普通地方高校已经涵盖了音乐学专业以及音乐表演专业,能够从最基层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同时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持续改进的理念角度,进一步强化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长效发展,已经成为了地方高校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打造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部分地方高校纷纷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体系以及专业改革,“例如盐城某师范学院便根据自身的音乐学专业体系,在2019年通过了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这成为提升人才培养专业性和规范性的重要保障,另外从音乐表演专业的角度来看,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提升生源的质量已经成为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发展的关键目标。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提升音乐人才的演奏以及演唱相关的表演能力,也需要为人才的实践和创新提供发展空间,例如打造文艺团体,将文艺团体资源整合并承接地方政府文化惠民的演出活动,落实地方文化部门音乐表演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从音乐作品的原创性出发,实现音乐自主创作,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搬上百姓舞台进行艺术塑造,这都可以为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科发展环境的角度看,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进一步增设与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新型学科,了解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打造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知识融合背景,落实音乐表演专业以及音乐学专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学院本身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落实专业结构的调整,例如可以和舞蹈学专业,播音主持专业、音乐治疗专业以及艺术管理专业进行联动,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打造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在维持音乐学专业本身专业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还需要增加新型的课程体系,例如建立在文哲史的基础上,落实选修课程机制,在原有音乐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联动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同时要摒弃低层次的重复性课程,“例如音乐学专业本身涵盖了中国民族音乐课程,那么在打造跨学科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就要避免以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地方剧种音乐赏析等相关的课程体系”。这二者本身有着极强的交互性,内容相似,重复度较高,不仅会浪费资源,浪费时间,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核心课程的内涵和思想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差异性进行合理的削减,可以将音乐与思政相结合,打造“音乐+思政”的新课程。
另外要建立在音乐学人才培养的需求角度,合理的降低不适应课程的开课频率,例如,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与国际音乐教学法以及音乐教学论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因此可以进行合理的优化,作为适当的补充资料即可。
另外,地方高校本身有着极强的文化优势和区域优势,那么在进行音乐学专业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深挖地方的艺术特色,将其作为课程体系打造的元素,“例如,淮剧艺术概论、扬州清曲,这些都可以作为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落实教学方法的调节
提升地方高校专业人才音乐素养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尤其是针对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来讲,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能够进一步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实践能力,那么在进行教学方法优化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建立在协同育人的角度,了解音乐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建立在跨专业、跨院校、跨行业、跨国界的基础上,打造多项协同育人体系。例如,地方院校可以与当地的中小学以及地方文艺剧团构建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课外综合实践的平台,增强企业专業技能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其实践能力。
其次,构建双学位的培养模式,这是建立在院校本身第二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专业之外,构建第二专业学习体系,这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路径,同时第二专业的落实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学专业的相关理论,为其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再次,全面调整辅修课程的比例,进一步丰富辅修课程的类型,可以建立在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微专业,微专业主要指的是通过当前的互联网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碎片化时间落实额外知识体系的补充,例如可以邀请地方文化名人以及非遗传承人介入课堂中,为学生提供音乐专业领域的额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思想意识体系的成长奠定基础,还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接收到的知识不再局限于音乐专业本身,建立在整体音乐领域以及大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其基础知识掌控能力,也可以全面提升其艺术文化涵养,从多个角度落实音乐知识体系的解析,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理念传承的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进行人才创新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紧抓社会发展规律,了解当前人才培养的相关需求,并且建立在音乐专业本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的优势,打造多样化的课堂体系,建立在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就能够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以及实践提供平台,在这样全方位的改革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基础知识掌控能力,也可以改善意识形态,实现音乐审美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安小梅.高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0(47):88-90+97.
[2]卢靓.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职前培养策略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6年.
[3]姚三军.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郭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文亚.论高校音乐专业融入赣南地域音乐元素的分层动态教学模式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6年.
[6]陈雨.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地域音乐课程建设构想[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9年.
[7]刘阳琼.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音乐学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3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