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兆全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与新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时下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众多教育工作者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及效率,在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撑下,纷纷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各类全新的教学方法。文章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教学手段的基本表现为切入点,对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手段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希望对相关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1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52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引导其建立合理思维观念的重要时期,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为清晰。同时,思维导图所具备的发散与引导作用,更是与小学生潜在的形象思维模式相吻合,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思维导图的作用,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必会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思维能力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思维导图技术自身的优势
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各种符号与结构,将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活动不断具象化,最终让人们形成更为清晰的思路与方向。从实际表现角度出发,思维导图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形、文字与线条将人类大脑所想象的各种逻辑性与理论性关系表现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对这些关系的不断梳理,形成自身所特有的思维习惯,并发散思维,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学习与办公手段,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得到各界学者与工作人员的认可。尤其是在语文教育领域,思维导图教学手段展现出其存在的价值。思维导图让原本相互分割的识字、造句、阅读、写作等过程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让学生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对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行优化,二者相互促进,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所能起到的作用
(一)充分提高学生思维层面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寻求创新、寻求不同并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基础,是一种利用多角度去寻找不同答案的思维模式,其存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高学习质量,还在于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水平,拓宽了學生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如果说创造与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那么思维导图教学手段的出现,让创造与创新过程有了更为高效的展开形式。在思维导图中,学生思维的每一个节点都是思维发散的基础,会直观地表现出一个学生在思想层面的广度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偏向抽象化,而小学生在思维层面的匮乏,让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产生有效的共鸣,更无法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而发散性思维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手段。例如,在山水类课文的讲解中,虽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与图片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但是,学生的自我思维却需要更为良好的手段去引导与发散,而思维导图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工具。
(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层面的聚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多种不同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完成对信息的分析与对比,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更为新颖的内容,并解决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借助不同分支的延伸与关联,将课文中不同信息进行相互对比,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源对全新的教学信息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于知识与思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聚合性思维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延伸,更是发散思维模式下全面提升学生思维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关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高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快速提炼信息与思维,并在其自身的思维空间中形成最终的分析结果,最终促进其在聚合性思维层面的有效突破。
(三)帮助学生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系统性结构概念
系统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对各类事物形成完整的认知,并加深对各类场景的有效分析与理解。从本质角度分析,学生系统性思维的成长需要其对事物的各类要素具有正确的逻辑关系整理能力,并在自我思维空间中完成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完成对各类问题与事物之间平衡关系的全面认知,而教师自身也需要对系统性思维的建立有一个完整的章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生态平衡认知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知道兔子的习惯与生存方式,更需要让学生知道兔子的大量繁殖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兔子的天敌并不是真正的“坏蛋”,如果没有那些天敌的存在,整个生态平衡体系将会被彻底破坏。
三、小学语文教学利用思维导图手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应用
(一)识字教学过程与思维导图的关系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如果没有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良好的学习与思维方式,将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干扰与影响。小学生自身缺少足够的知识积累,对于汉字更是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十分单调,往往会将一个汉字进行拆分,让学生完成对汉字的初步认知,然后就开始让学生对这个汉字进行反复的抄写。这种教学模式极为枯燥乏味,时间一长,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同时,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仅使教学过程进展缓慢,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思维导图与识字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充分提高汉字与场景的融合性,进而激发学生对于汉字的兴趣,提高其记忆效果。汉字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逻辑关系,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汉字内容,同时,通过汉字与偏旁部首的组合形式,促进其对更多汉字的理解。例如,对于“泪”的认知过程可以从目开始,然后拓展到眼睛与水的关系,最终形成具有层次性的思维导图。